建設好生態園區 發展迴圈經濟淺析

發展迴圈經濟,建立生態園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選擇。迴圈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園區是區域迴圈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

1.生態工業園特徵

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迴圈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生態工業的聚集場所。生態工業園區作為迴圈經濟一個重要的發展形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迴圈途徑和食物鏈網,採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産等手段,使一個企業産生的副産品或廢物可以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環迴圈和能量多級開發利用,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生態工業園區遵從迴圈經濟的減量化、再使用、再迴圈原則。強調廢物的正確處理和資源回收,促進廢物減量化、無害化以及資源化的實現。

生態工業園的最主要特徵是:生態園區中各組成單元間相互利用廢物,作為生産原料,最終實現園區內資源利用最大化和環境污染的最小化。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生産和消費過程中所産生的大量廢料和垃圾中,至少有60%的材料是可以再迴圈加以利用的。全世界鋼産量的45%、銅産量的62%、鋁産量的22%、鉛産量的40%、鋅産量的30%、紙製品的35%都是利用費舊資源生産的,既節約了資源,又減少了污染。生態工業園區由於它克服了在單個企業層面上推行清潔生産發展迴圈經濟的局限而日益受到重視。實踐證明,建立工業生態園是實現迴圈經濟的一種有效方式。園區內企業上家的廢料成為下家的原料和動力,盡可能把各種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做到資源共用,各得其利,共同發展。園區內企業間通過物質、能量和資訊的流動與儲存,並通過工業代謝研究,利用生態系統整體性原理,將各種原料、産品、副産物乃至所排放的廢物,利用其物理、化學成分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生態産業鏈,組成一個結構與功能協調的共生網路經濟系統。

2.我國建立生態園區,發展迴圈經濟的對策

(1)運用工業生態學原理,採用生態化佈局和規劃。生態工業是迴圈經濟理論在工業體系中的應用形態之一。工業生態學把工業生産視為一種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其中一個産業鏈環的“廢物”或副産品,變成了另一個産業鏈環中的“營養物”和投入原料。這樣,區域內彼此靠近的工業企業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于生態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共生系統”。我們對生態工業園的設計和規劃就要依據這種原理,增強園區産業之間的關聯度、産業鏈與共生性。

(2)運用經濟杠桿,鼓勵在園區內資源的梯次迴圈流動。在生態園區應該運用經濟杠桿,提高對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使區內資源得到梯次開發和實現良性迴圈流動。生態工業的理想目標就是使所有物質都能迴圈利用,而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極小。

(3)運用智力資源,開發綠色技術支援體系。發展迴圈經濟,建立生態園區就要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資源及其廢棄物的迴圈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進步。智力是園區發展的先導,科技是迴圈經濟的手段。因此,首先要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對一些關鍵的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迴圈物質性能穩定技術以及閉路迴圈技術進行攻關,提高這些生態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

(4)重構環境法規的綠色導向機制。根據國外發展迴圈經濟的經驗,必須加快制定必要的迴圈經濟法規,通過法規對迴圈經濟加以引導和規範,形成綠色導向機制。我國雖然制定了一些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還沒有一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明顯滯後,制約和束縛了迴圈經濟與園區經濟的發展。

(5)利用政策手段,形成迴圈經濟生態園區發展的激勵體系。政府要發揮對迴圈經濟和生態園區發展的政策導向機制,如價格、稅收和財政政策等,激勵和刺激迴圈經濟的發展。各級政府要起表率作用,通過政府採購計劃拉動園區迴圈經濟的需求,並影響社會公眾。同時,政府應當更加注意應用經濟激勵手段和措施,以及其他激發民間自願行動的手段和措施,來推動迴圈經濟和生態園區的順利發展。 (國家資訊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閆敏博士後摘編)

中國網 2005年1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