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圈經濟的主要特徵

迴圈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獨立特徵,專家認為其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迴圈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迴圈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迴圈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産和消費時不再置身於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將“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系統建設作為維持大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是新的經濟觀。在傳統工業經濟的各要素中,資本在迴圈,勞動力在迴圈,而唯獨自然資源沒有形成迴圈。迴圈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僅僅沿用19世紀以來機械工程學的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經濟活動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迴圈是惡性迴圈,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迴圈,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迴圈經濟觀在考慮自然時,不再像傳統工業經濟那樣將其作為“取料場”和“垃圾場”,也不僅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是將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迴圈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是新的生産觀。傳統工業經濟的生産觀念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而迴圈經濟的生産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迴圈使用資源,創造良性的社會財富。在生産過程中,迴圈經濟觀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在生産的投入端盡可能少地輸入自然資源;産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産品的使用週期,並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迴圈(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迴圈。同時,在生産中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可迴圈再生的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和農家肥等,使生産合理地依託在自然生態迴圈之上;盡可能地利用高科技,盡可能地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以達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産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五是新的消費觀。迴圈經濟觀要求走出傳統工業經濟“拼命生産、拼命消費”的誤區,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就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迴圈生産和消費的觀念。同時,迴圈經濟觀要求通過稅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一次性産品的生産與消費,如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餐館的一次性食具和豪華包裝等。  (國家資訊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閆敏博士後摘編)

中國網 2005年1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