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圈經濟與節約型社會的關係

一、什麼是節約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産、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於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中“節約”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其二,是要求在經濟運作中對資源、能源需求實行減量化。即,在生産和消費過程中,用盡可能少的資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資源),創造相同的財富甚至更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種廢棄物。這種節約要求徹底轉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深刻的技術革新,真正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節約”的這兩重含義是內在統一的,必須統籌兼顧,不能片面理解。

二、為什麼要建設節約型社會?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每人平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從資源擁有量來看,雖然我國資源總量不少,但每人平均資源相對貧乏,資源緊缺狀況將長期存在。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來看,我們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存在著高投入、低産出和浪費嚴重的現象。過去的20年,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國內儲蓄率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中國資源的浪費、生態的退化和環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義國內儲蓄率”的真實性,即中國國內儲蓄率中的相當部分是通過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所換來的,這種以資源超常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退化作為代價的經濟收益,必須進行有效地修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突出。要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就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三、如何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

根據我國資源緊缺的基本國情,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選擇一條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資源組合方式,即非傳統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於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生産率和單位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要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同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並在實踐中推進這一基本國策。不僅要把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一目標,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而且要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系,構建“綠色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實現“政績指標”與“綠色指標”的統一,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行為。

其次,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改變透支資源求發展的方式。要著眼于充分調動大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滿足大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必須把資源保護和節約放在首位,充分考慮資源承載能力,辯證地認識資源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要加大合理開發資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給水準;要著力抓好節能、節材、節水工作,實現開源與節流的統一。

第三,通過經濟杠桿,推動節約資源,倡導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迴圈經濟模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迴圈、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儘快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産體系。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産業和推動結構升級。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級産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大力推進資訊化,力爭用資訊技術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第四,必須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手段,促進資源的有序、高效開發和利用。要在資源開採、加工、運輸、消費等環節建立全過程和全面節約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節能法》,並加大實施力度;儘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要進行制度設計,建立能源、資源審計制度,與現行的環境評價制度共同構成社會性管理的新框架。

總之,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國家資訊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閆敏博士後摘編)

中國網 2005年1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