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05年)

陜西省代省長 陳德銘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一年的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4年,是我省在宏觀調控中平穩較快發展的一年,是城鄉居民收入水準明顯提高的一年。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政府和全省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自覺服從和堅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全面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

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國民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結合陜西實際,集中開展了“三清理”、“六加強”工作,抑制了經濟運作中不健康不穩定因素,經濟結構得到優化,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省實現生産總值28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創1989年以來增速新高。

糧食生産出現重要轉機,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認真貫徹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組織上萬名幹部深入農村宣傳落實政策,採取減免農業稅、糧食生産直補、地膜玉米補貼、農機補貼等四項措施,扭轉了糧食生産多年徘徊的局面,總産達到1160.4萬噸,增長19.8%。水果種植面積1183萬畝,産量735.6萬噸,其中蘋果種植面積618.1萬畝,産量550萬噸,出口創匯1.43億美元,成為我省最具特色的知名農産品。戰勝禽流感疫情,畜牧業生産規模擴大,效益提高,奶類總産增長17.2%。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619億元,增長13.6%。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95億元,增長9.8%。

工業生産繼續快速增長,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加強經濟運作調節,緩解煤炭、運輸、資金緊缺狀況,促進支柱産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870.7億元,增長22.9%。裝備製造、能源化工和冶金分別增長31.1%、38.6和57.8%,高於工業平均增長水準。64種主要産品中,增速在20%以上的有28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431.7億元,增長42.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24.4個百分點,創歷史最高水準。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543.9億元,增長20.7%,農業、水利、交通、能源、裝備製造、環境保護等行業投資增長迅速,技術改造投資增長46.2%,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7.5%。公路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全線貫通,一批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順利建成,新增公路2700公里,通車總里程達到5.2萬公里,提前一年實現“十五”計劃目標。與鐵道部簽署了主要項目協議,鐵路建設全面展開,西安至合肥鐵路順利建成。生態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治理水土流失5560平方公里,完成造林786.7萬畝,其中退耕還林228.3萬畝。渭河水毀修復工程全面完成。環境治理工作取得新成績,寶雞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通過驗收,渭河污染治理、銅川小水泥企業粉塵污染治理、秦嶺北麓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大氣環境治理取得重要成果。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繼續推進,省屬“三個一批”75戶試點企業改制重組進展明顯,40戶基本實現改制目標。國有中小企業放開搞活取得新進展,改制面已達90.5%。引進戰略投資者參股控股大中型企業,一批骨幹企業完成重組,5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民營經濟在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中獲得新的發展。財政體制、糧食流通體制、農村信用社和行政體制等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進出口總額完成36.4億美元,增長30.9%,其中出口24億美元,增長38.2%;實際利用外資5.3億美元,增長13%。成功舉辦了第八屆東西部貿洽會和第十一屆楊淩農高會,赴香港等地招商引資活動成效顯著。旅遊業增勢強勁,接待境外旅遊者80萬人次,國內遊客4150萬人次,總收入214.9億元,增長34.3%。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金融運作基本平穩。積極培植財源,抓好增收節支。全省財政總收入415.5億元,增長27.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14.8億元,增長21.2%;財政支出510.2億元,增長17.1%。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兩個確保”、“兩個保證”和“低保”資金得到保障,農業、教育、科技、衛生等支出有較大幅度增長。積極促進銀企合作,緩解資金供需矛盾。全省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5380.3億元,增長17.1%;各項貸款餘額3829.6億元,增長11.7%。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千方百計創造就業崗位,城鎮新增就業25.4萬人,再就業10.3萬人,超過預期目標。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493元,增長10.1%。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農民每人平均負擔由109元降至40元。農村勞務輸出達到338萬人,增長48.2%。在政策、價格、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867元,增長11.4%,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扶貧開發力度加大,40萬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問題,61.7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全省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1%,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3%。

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雙擁”共建工作取得新成績。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力度加大,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社會治安有所好轉。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加快。教育事業取得新的成績,“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3.5%。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全面發展。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和醫療條件得到改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奧運一金一銀一銅和殘奧兩金的好成績。

司法、稅務、審計、統計、工商管理、品質監督、價格管理、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測繪、氣象、地礦、地震、人防、檔案、地方誌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

2004年,我們按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堅持推進改革開放,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繼續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堅持分類指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這是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省人大、省政協監督支援的結果,也是全省人民團結奮鬥、頑強拼搏、辛勤勞動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全省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陜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援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我省經濟運作中還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信貸資金短缺,鐵路運力不足,部分地區財力緊張,物價漲勢依然存在,安全生産形勢嚴峻。特別是11月28日陳家山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造成了重大損失,教訓是極其沉痛和深刻的。目前礦井注水滅火和事故調查工作還在進行之中。此外,還應該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長期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主要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城鄉發展、地區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相對滯後,政府職能轉變緩慢,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得到消除;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配製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發揮不夠,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很大;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比較薄弱,一些部門和單位紀律鬆弛,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消極腐敗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得力措施,認真紮實地加以解決。

二、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

今年是我們繼續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計劃、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關鍵一年。我省經濟社會面臨的發展環境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世界經濟溫和復蘇、緩慢增長,但不穩定和不可預見因素仍然存在。我國經濟正處在上升階段,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力度。全國各地的發展勢頭強勁,東部省市更加繁榮,中部地區正在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加速振興,西部省份加快開發,呈現出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的發展態勢。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進一步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緊緊抓住並切實利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迎難而上,奮起直追,埋頭苦幹,勵精圖治,力爭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的目標任務。

按照省委的部署,今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發展這個興陜富民的第一要務,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繼續貫徹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貫徹農業穩省、科教興省、工業強省、人才強省和項目帶動戰略,繼續解決好“三農”問題,取得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新突破,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産業項目建設,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800億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控制在4%左右,財政總收入增長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新增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7%以內。

確定這樣的發展目標,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實際,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指導性的,可以根據運作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各市、縣(區)政府應當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提出當地的發展預期目標。為了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在實際工作中,必須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自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是中央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我省加快發展的一個機遇。陜西現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發展不夠,加快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繼續做好“三清理”、“六加強”工作,加強對經濟運作的調節,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製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必須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引進國際資本和沿海資本,構建新的對內對外開放格局,拓展我省經濟發展的領域和空間。

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之策。要更加重視調整所有制結構,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更加重視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做大做強工業支柱産業。更加重視調整區域經濟結構,關中“一線兩帶”要提升産業高度,增強輻射能力;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要深度開發,加速建設;陜南要圍繞開發水資源和發展綠色産業,加快崛起。

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鼓勵和支援企業堅持新型工業化方向,努力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路子;要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努力保護生態環境,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作為我們工作的重點。要切實解決分配方面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著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將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群眾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為改革發展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切實加強“三農”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全面貫徹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政策措施,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今年起,全省免征農業稅,因免征而減少的地方財政收入,由省財政安排轉移支付予以補助。在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的同時,加快基層政府職能轉變。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新增財力支出和固定資産投資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繼續對糧食主産縣種糧農民、小麥良種、春播地膜玉米和部分農機具實行補貼,對良種奶牛繁育實行補助。設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專項資金,對群眾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材料費予以補助。穩定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完善土地徵用程式和補償機制,妥善安置失地農民。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産權制度改革步伐。改革農村投融資體制,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提高土地産出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關中突出搞好灌區節水改造的田間配套,陜北突出建設淤地壩、坡改梯和植樹種草,陜南突出抓好以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小工程、大群體”。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擴大“沃土工程”實施規模。繼續抓好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草場圍欄等“六小工程”項目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發揮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探索建立新的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的農民科技培訓,造就有文化、有技能、懂法制的新型農民。

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堅持“穩糧、優果、興牧”的思路,實行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種養、標準化生産,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糧食生産堅持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産、增加總産的路子,力爭種植面積達到5100萬畝、總産達到220億斤,努力實現糧食産銷平衡。果業發展圍繞提高品質和擴大市場,抓好蘋果四項關鍵技術推廣,搞好綠色果品産地認定和出口基地認證。畜牧業發展以奶業為突破口,以擴大規模、增強防疫、提高品質為重點,搞好良種引進、繁育和推廣,推行舍飼養殖、規模養殖和標準飼養、努力做大做強,力爭畜牧業在農業中的佔比達到30%。加快發展具有市場潛力的中藥材、蔬菜、茶葉、煙葉、桑蠶、棉花、小雜糧、特色養殖等區域性特色産業。落實扶持政策,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引領小生産和大市場對接,加速農業産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為農民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示範區建設,實行農産品標準化包裝,建立和完善農産品市場行銷網路。

鞏固發展退耕還林成果。做好退耕還林確權發證工作,把管護責任落實到戶。統籌考慮生態建設與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在退耕還林地區建設好基本口糧田,培育後續産業,真正做到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依法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繼續抓好天然林保護等重點林業工程建設,做好森林資源調查和分類經營區劃界定。妥善安置林區富餘職工,確保林區社會穩定。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收兩個目標,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積極發展第三産業,加快農業産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繼續抓好鄉鎮企業、勞務輸出和扶貧開發工作。鄉鎮企業要面向市場,服務農業,推進技術進步,完善治理結構,提高産品的品質和效益。搞好勞務輸出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強化技能培訓,打造勞務品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全年輸出農村勞動力340萬人。整合扶貧資源,建立資金捆綁使用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效益。新啟動100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移民搬遷特困群眾10萬人,解決4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力爭使60萬低收入人口脫貧。

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線,也是宏觀調控的長期戰略任務。要以産業結構優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通過技術進步、節約能源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經濟的整體品質和效益,走出一條結構優、資源省、品質高、效益好的發展路子。

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抓好重大項目建設。抓住國家實施鐵路跨越式發展的機遇,掀起我省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高潮。開工建設西安至鄭州全國首條鐵路客運快速通道、西安鐵路樞紐北環線、太原至中衛、西安至安康、安康至武漢、安康至重慶鐵路復線,加快推進西延鐵路擴能改造建設進度,做好西安至平涼鐵路、西安至神木鐵路復線和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鐵路支線建設前期工作。年內建成禹門口至閻良高速公路,加快戶縣至勉縣、黃陵至延安等6條在建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商州至陜豫界、柞水至安康和咸陽至陜甘界高速公路。加快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改造擴建工程,做好榆林、延安、漢中機場建設和前期準備工作。大力抓好骨幹水源建設工程,年內建成引乾濟石調水工程,加快李家粱、澗峪、黃石灘、卡房水庫建設進度,開工建設引紅濟石調水工程和採兔溝水庫,加快王圪堵水庫、亭口水庫、南溝門水庫、榆林引黃調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能源化工基地重點建設神木錦界電廠、府谷清水川電廠、黃陵二號礦井、榆樹灣煤礦等項目;加快彬長煤電一體化、榆林煤電鋁一體化等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開工建設銅川電廠,力爭韓城二電廠、戶縣電廠技改項目實現雙投産。做好寶雞二電廠二期、浦城電廠三期的前期工作。繼續抓好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工作。

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把握國內外製造業發展趨勢,加強規劃指導,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作,促進生産要素優化配置,集中力度做強做大一批骨幹企業。重點發展飛機製造、汽車及零部件、電子資訊及通信設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機床工具、專用設備製造等優勢領域,堅持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組織實施重大裝備技術創新項目。啟動閻良航空高技術産業基地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加快發展民用飛機。加快陜重汽擴建、比亞迪汽車生産基地、陜汽齒汽車零部件生産、彩虹高清晰度大螢幕顯像管、西開股份超高壓開關設備、西嶽公司積體電路生産線、陜鼓集團大型直流風機擴建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抓住國家對軍工企業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的機遇,制定扶持政策,鼓勵軍工技術向民品轉移擴散,加快形成軍民品結合型産業新格局。以資本和技術為紐帶,以産品為連結,積極推進優勢産業和産品在企業和區域的集聚,形成一批由核心企業帶動、關聯企業配套,分工協作緊密、規模效應顯著的産業集群。以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為依託,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通過技術指導、創業孵化和基地示範,大力發展電子資訊、航太航空、生物醫藥、新材料、環境保護等高新技術産業。堅持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加快産業升級,提高産品競爭力。增加省財政對技術改造項目的貸款貼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技術裝備水準。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擴大消費。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今年服務業領域將進一步放開。這是我們統籌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加快服務業繁榮的極好機會。要加快發展旅遊、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和勞動就業的拉動作用。加強對旅遊業的規劃指導,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鼓勵社會資本開發經營旅遊景區。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旅遊産品。開闢優質服務的旅遊精品線路,推進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紅色旅遊區建設。力爭全年接待入境旅遊者90萬人次,國內旅遊者4600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40億元。利用國家批准西安外資銀行今年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有利時機,積極吸引境外金融機構來陜設立分支機構和股份制銀行。加強銀企之間的溝通協調,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解決好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建立維護金融穩定工作協調機制,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抓緊制定全省物流發展總體規劃,整合物流存量資源,引進培植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規劃籌建西安國際物流中心和西安國際港務區,加快建設西安集裝箱中心站和新豐鎮鐵路編組站。順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積極培育住房、汽車、通訊、旅遊、文化等消費熱點,激勵和開拓新的消費增長點。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培育農村新型消費市場。

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促進城鄉經濟融合。在工業化進程中,適時加快城鎮化建設,堅持城鄉聯動和城鎮協調發展,努力形成産業集聚、相互依存、功能互補、快捷便達的區域城鎮體系。加強城市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完善功能佈局,規範土地配置,保持環境衛生,提高生活品質。在修編關中五市一區規劃的同時,抓緊制定關中城鎮體系的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産業規劃,協調好市際之間的關係,提升關中城市群的整體功能和綜合競爭力。西安市要充分發揮科技、教育、金融、物流的輻射帶動作用;中小城市要注重形成比較優勢和産業特色;小城鎮建設要以産業聚集帶動發展,走集約化之路。建立多元的城鎮建設投融資主體,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經營管理,改善城鎮生活條件,提高社會化服務水準。加快城鎮戶籍、住房等制度改革,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向非農産業轉移和城鎮集聚。

加快四大基地建設,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構築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關中“一線兩帶”以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為重點,努力構建技術高地和産業高地。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繼續堅持“三個轉化”,打造“四大産業鏈”,採取綜合措施節約水資源,加快推進一批産能項目和加工轉化項目的有效實施。陜南充分發揮資源環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建設現代中藥産業基地,抓緊開發水電、生態旅遊資源,積極發展畜、茶、蠶、果等綠色産業。渭北綠色果品基地要著力提高優果率、轉化率和出口率,鞏固和擴大陜西果品在國內外市場的份額。

五、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深化各項改革,加快推進機制轉變和體制創新,逐步解決影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著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産權制度為核心,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石油、煤炭、電力、交通、旅遊等企業集團的改革改制步伐,儘快做大做強支柱産業和優勢企業。基本完成省屬“三個一批”75戶企業的改制重組,試點把競爭性領域的省屬企業下放所在市管理。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改組改制。通過市場選擇,扶持一批重點民營企業。支援更多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上市融資,使用國際風險投資基金、國際金融組織和政府雙邊貸款。

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以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範圍為核心,逐步建立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仲介服務規範、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不再審批,企業投資建設的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實行核準制,其餘實行備案制。進一步簡化和規範政府投資項目的審批程式,健全政府投資決策機制和法人約束機制,加強項目管理,完善招標投標制,推行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凡是能夠由社會投資建設的項目,都要首先考慮利用社會資金建設;凡是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社會投資均可進入。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參與政府規劃的項目建設。

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貫徹落實穩健的財政政策,不打赤字預算,努力消化歷年陳欠和債務。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建立上下互動的收入增長機制,加大對困難縣鄉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實行“三獎一補”政策,努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實行稅收屬地化、專業化管理,進一步推進依法治稅,切實加強稅收徵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結構調整重點領域、社會事業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援力度。

六、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切實提高開放水準

提高利用內外資的規模和品質。招商引資要由政策優惠為主向提高環境綜合競爭力為主轉變,由注重引進資本向引資、引智並重轉變,努力提高引進外資的規模和品質,力爭實際利用外資比上年增長10%以上。積極鼓勵境內外企業以參股、控股、收購兼併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吸引境內外資金投向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高新技術、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引進世界先進技術、關鍵設備、管理經驗和高層人才,吸引國際各類研發機構到我省落戶。

促進外貿進出口持續增長。繼續推動出口市場、出口商品和出口主體的多元化,重視和加強貿易促進體系建設,擴大市縣外貿出口份額。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通過提高産品品質與科技含量,增加機電産品、紡織品、醫藥原料、農産品、應用軟體以及其他高附加值産品的出口。發揮地緣優勢,培育新的出口商品增長點。深度開發港澳臺市場,重點拓展歐、美、日、韓市場,積極開拓俄羅斯、中亞五國以及東盟、中東、拉美、非洲市場。完善出口退稅和貿易融資機制,強化部門協調服務,共建出口“綠色通道”。做好進口貿易,積極引進技改設備、市場需求的原材料和消費品。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2億美元。

積極“走出去”拓展新空間。鼓勵有競爭優勢的輕工紡織、家用電器、機械電子、食品醫藥等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境外新興市場轉移,實施跨國經營。努力擴大省際經濟技術協作。關中“一線兩帶”要發揮優勢,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和毗鄰省市的經濟協作。陜北要加大與周邊地區和沿海省份的資金、技術合作,開拓市場,推進能化重大項目建設,早日形成國家重要的能源接續地。陜南要利用資源優勢,加強與毗鄰省份在産業、商貿、旅遊等方面的合作,互利互惠、錯位發展,形成自己的優勢與特色。

下大氣力改善投資環境。依據國際通行規則,營造統一、穩定、透明、可預見的法制環境。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儘快制定“誠信陜西”規劃,完善提高一廳式辦公和“六公開”服務。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完善外商投訴協調處理機制,依法及時處理外商投訴案件,堅決查處侵犯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切實解決外商子女就學、文化娛樂,醫療保障等方面的問題。

七、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為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省市縣三級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在去年基礎上提高0.5到1個百分點。抓好“兩基”攻堅工作,繼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實行“兩免一補”,確保全省“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6%。

加快發展文化衛生體育事業,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文學藝術創作,規範活躍文化市場,抓好基層文化建設,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豐富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注重發展第三産業、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産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積極開發社區就業和公益性就業崗位,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切實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從今年起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做好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制度並軌工作,今年基本解決歷史遺留下崗職工問題。制定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積極開展試點。

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建立農民收入增長機制和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確保農民收入較快增加。依法督促企業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按時足額發放職工工資,在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增加職工收入。規範分配製度,調節分配收入,逐步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努力保持社會穩定。認真吸取陳家山煤礦“11.28”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血的教訓,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産管理體制和機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

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政策、法律、教育、宣傳等環節入手,增強全民節約、保護環境的意識。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大力開展創建全國衛生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活動,西安、咸陽、延安等市要加快創建步伐,其他各市要努力跟上。

八、強化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高行政能力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規範決策程式,健全決策制度。

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認真解決好農村徵地、城鎮拆遷、企業改制、教育收費、民工工資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堅決反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堅決反對形式主義、作表面文章,堅決反對弄虛作假、虛報浮誇。

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處腐敗分子,堅決糾正損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

新的一年,全省人民正意氣風發,譜寫著建設西部經濟強省的輝煌篇章。我們對三秦大地實現全面小康的美好理想充滿信心。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的領導下,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同心同德,紮實工作,為完成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而努力奮鬥!

華商網 2005年02月0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