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2005年)

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1月12日在重慶市第二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市長:王鴻舉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工作回顧

2004年,是重慶直轄八年來發展最快最好的一年。我們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把貫徹中央宏觀調控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結構、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知難而進,開拓進取,勝利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初步統計,全市生産總值完成26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按常住人口計算,每人平均生産總值達到9550元,跨上1000美元新臺階。

各位代表!在西部大開發的強力推動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生産總值、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和城鄉居民收入,已提前完成“十五”計劃預期目標。這標誌著我市在富民興渝、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邁出了極其重要的步伐。

過去的一年,我們主要做了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定不移貫徹中央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符合國家要求的“4+3”投資項目予以重點支援;對不符合國家規定的62個在建、37個擬建投資項目實行整改、停建和取消立項。堅決反對低水準重復建設,關停了21條小水泥生産線,取消了一批盲目開工的小鋼鐵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6.4%,達到1605億元。完成重點建設項目投資420億元。可喜的是工業投資增長52.4%,佔總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20.7%提高到24.9%,産業發展後勁有所增強。

促進土地市場逐步規範。撤銷名不副實的園區126個,核減規劃面積371.4平方公里,全面推行經營性用地“招拍挂”出讓制度,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增加。

保持金融穩健運作。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年末存款餘額比年初增加592億元,貸款餘額增加514億元。地方金融機構實力不斷增強,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12億元,市商業銀行所有者權益總額上升4.4個百分點。全市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大幅度下降,重慶正在成為全國銀行資産品質和金融環境較好的地區之一。

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全市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2億元,同口徑增長40.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突破200億元,增長25.9%,財力明顯增強。加上中央對我們的返稅、專項資金和轉移支付,地方財政支出487億元,增長24.5%。市級財政重點向財力薄弱區縣、“三農”、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傾斜。通過轉移支付和專款補助區縣156億元。投入農業和扶貧16.6億元,增長19.9%;用於教育事業支出22.6億元,增長22.4%;社會保障支出31.7億元,增加2.5億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失業保險金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髮放標準有較大幅度提高。市級政府運作基本支出始終控制在全市財力的25%以內。

積極應對經濟運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能源、運輸調度。在電力供應緊張的“迎峰度夏”期間,我市是全國少數幾個沒有出現大面積拉閘限電的省市之一。天然氣和成品油供應基本滿足生産生活需要。調整優化運力結構,積極疏解貨物積壓矛盾,水運貨物週轉量大幅增長。加強市場物價調控管理,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

(二)加大扶農促農政策力度,農村經濟出現多年少有的好形勢。推出了擴大大春種植面積、復耕撂荒地、發展晚秋生産三大舉措,實施了補助再生稻種植、種糧農民直補試點、稻穀最低保護價收購和降低農業稅稅率等六大激勵政策。扶農促農政策力度之大、農民得到實惠之多前所未有。糧食播種面積增加136萬畝,全年糧食總産量達到1150萬噸,比上年增加63萬噸。實施“三百工程”效果明顯。新建農業産業化優質商品生産基地668萬畝,龍頭企業超過2000家,帶動264萬農戶增收。全市農業機械化水準提高1.7個百分點。實施百鎮工程建設項目1150個,全社會投資200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全市城鎮化水準達到43.5%,提高1.6個百分點。市級財政安排4700萬元,培訓農村勞動力20.3萬人,一批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技工成長起來。當年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0.4萬人。完成了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建設。加強以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為重點的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全市實現清凈無疫。

(三)推出加快新型工業化新舉措,工業增長速度和效益同步大幅提高。按照“5444”發展思路,規劃到2010年實施項目570多個,加上園區引進項目,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3%,利潤增長40%左右。汽車産量達到54萬輛。高新技術産品産值佔工業總産值比重由上年18.9%提高到21.1%。北部新區和特色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快,新引進項目702個,累計達到1813個。

(四)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外貿進出口和利用國內外資金再創佳績。出臺了促進對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市財政增加安排外經貿結構調整資金,對區縣出口退稅增量給予適當補助。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8.6億美元,增長48.7%;其中,出口突破20億美元,增長31.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億美元,增長29%。香港匯豐銀行來渝設立分支機構,英國紐卡斯爾、美國可口可樂、法國羅蘭、香港美美時代百貨、香港查氏集團等國際知名公司入駐重慶。務實推進CEPA經貿合作,重慶代表團赴港澳簽約項目43個,總投資329億元。國內區域經濟合作邁出重大步伐,與四川、貴州、浙江、上海達成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推進了一批跨區域交通、能源、旅遊等項目。全年引進內資86.9億元。國際旅遊恢復性增長,全市旅遊總收入增長22.8%。

(五)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城市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加強。100個重點建設項目進展良好。渝鄰、綦萬、渝黔二期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渝遂高速公路、36條縣際公路建設進度加快,杭蘭高速萬州至雲陽段等6條高速公路、開縣鯉魚塘水庫開工建設。新增電話用戶277萬戶,全市累計達到1430萬戶。高速公路收費平均下調26.7%。開闢了鮮活農産品運輸車輛免費通行的“綠色通道”。

圍繞籌辦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啟動了56個城市建設和環境整治項目。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江北國際機場擴建和“半小時主城”27個項目竣工投用,國際會展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經過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基本完成江北城、化龍橋片區改造3萬戶拆遷戶安置,改善了老城區居民居住條件,也為大規模城市片區改造創造了條件。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建成投用15座污水處理廠、7座垃圾處理場。完成主城區嘉陵化工廠、油墨廠等11戶重污染安全隱患企業搬遷整治。啟動部分縣級以上城市生活水源地保護工作。三峽庫區幹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庫區地質災害治理二期工程通過國家驗收。

開展公路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治理,違規運輸現象得到遏制。嚴格實行對易撒漏物質強制性密閉運輸,19座及以下中巴車退出主城區營運。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新安裝危險路段防撞護欄200公里,新安裝一批車輛、船舶、高瓦斯煤礦安全監控設施。

(六)全面推進三期移民搬遷安置,庫區産業發展有了較好開端。全年完成搬遷安置移民11.38萬人,其中出市外遷安置農村移民2.42萬人。高度重視解決庫區産業空虛問題,國家制定了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工程規劃、移民後期扶持規劃大綱和長江三峽區域旅遊發展規劃綱要,並安排了庫區産業發展基金和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庫區迎來經濟發展的新機遇。策劃和啟動了一批産業發展項目,簽約62個對口支援項目,建成2.28萬畝移民柑橘示範園和5個草食畜牧業項目。

(七)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城投公司、高投公司等八大建設性投資集團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完成建設投資224億元。針對國有工商企業資産分散、戰線過長的問題,將機電控股、化醫控股等20個市屬國有集團整合為9個,提升了國有資産優化配置能力。組建了渝富、商務、煤炭、糧油、交運集團公司。新組建了聯合産權交易所。繼長安集團之後,又有電力、重鋼、機電控股和商社集團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整體打包處置工商企業在銀行的不良債務240億元,為企業輕裝前進卸去包袱。電力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實現了“一市一網”、“一縣一公司”,庫區和渝東南地區用電成本有所下降。制定了貫徹國務院投資體制改革決定四個實施辦法,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經濟總量撐起全市“半壁河山”。

(八)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著眼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啟動建設研究開發、資源共用、成果轉化三大平臺。全市獲得專利授權數量比上年增長30%。加快建設長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人才集聚高地。高中階段教育“瓶頸”有所緩解,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由上年76.5%提高到80.7%。大學城建設工程進展順利。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取得積極成果,文化局、廣播電視局合署辦公,啟動運作“紅岩聯線”,組建了新華書店集團、廣播電視集團,電腦報社與香港TOM公司成功實現股份合作。重慶圖書館開工建設。文物保護和三峽文物搶救工作紮實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資訊體系建設進展較好,全市“四苗”全程接種率達92.9%、B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種率達80.8%,艾滋病、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治工作進一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在六個區縣穩步推進,實行農村特困戶醫療救助。開展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試點,進一步穩定了低生育水準,促進了出生人口性別比改善。推進兩江四岸健身長廊工程,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投入使用。“亞洲盃”足球賽重慶賽區組織工作獲得亞足聯和國內外體育界廣泛讚譽。

堅持三大文明建設協調推進。以弘揚紅岩精神、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的精神文明建設出現新氣象。廣泛宣傳三峽移民精神。深入開展文明城區、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活動。推進“平安重慶”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刑事治安案件連續三年下降,社會治安狀況有所好轉。加大安全生産專項整治力度,強化監管,各類安全事故總體下降。實施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掃黃打非、整治網吧、凈化文化市場取得階段性成果。民族、宗教、僑務、對臺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殘疾人事業繼續發展,民政優撫、人防、檔案、修志、保密、信訪、統計、氣象、地震、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工作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雙擁”、“共建”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更加緊密。

(九)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去年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並軌的第一年,實現了當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略多於新增勞動力目標。城鎮新增就業18.67萬人,下崗職工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13.5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解決了養老保險體制的一市兩制問題,實現了全市統籌。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200元,增長13.7%。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535元,增長14.5%。

切實解決困難群眾住房問題,主城區又有1471戶“雙困”家庭享受廉租房保障;新搬遷農村1932家岩洞窩棚戶,至此,我市所有長住岩洞窩棚的特困戶住房問題得到全部解決。又有15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溫飽、57.8萬人口飲水困難問題得到解決。對七個區縣地氟病區的4.2萬農戶實施了改灶防氟工程。18個區縣新建鄉鎮敬老院150個。對破産的國有企業12.4萬退休人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全市納入醫療保險的國有企業達468戶、職工38.3萬人。

去年開縣、萬州等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全市上下心繫災區,災區幹部群眾頑強拼搏,軍民團結,和衷共濟,取得了抗洪救災的勝利。受災群眾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災區生産迅速恢復正常。

(十)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行政能力不斷提高。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得到認真執行。重大問題決策廣泛徵求政協和社會各界意見。成立了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委員會。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實施了規範性文件審查登記、行政決策聽證、行政首長問責、政務資訊公開四個政府規章和行政審批違法違規行為責任追究規定。清理現行政府規章145件,取消調整行政許可項目18項,取消市級行政收費項目14項。治理黨政機關報刊散亂取得階段性成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國有資産監管體制,強化安全生産監管職能,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開展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建設政府信用體系,實行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政府辦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進一步提高。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推廣“八步工作法”,進一步密切幹群關係。堅持不懈地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得到加強。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立案查處政府機關公務員違法違紀案件577件,處分違法違紀人員644人。

各位代表!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勢頭喜人,生機蓬勃。重慶人民堅韌不拔、精誠團結、勇往直前、敢於勝利的奮鬥精神,是我們加快發展的力量源泉,是最值得珍視的寶貴財富。過去一年,重慶發展取得的每一個成就、發生的每一處變化、市民得到的每一點實惠,都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重慶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都凝聚著全市人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在此,我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我們支援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關心和支援重慶發展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區市和人民解放軍駐渝部隊、武警部隊官兵和政法幹警,向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離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一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緩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農業産業化經營規模不大、水準不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三農”工作任重道遠。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壓力增大,高投入、高消耗、污染環境的項目在部分區縣仍然存在,低水準重復建設有可能反彈。三峽庫區移民投資逐年減少,新的産業尚未培育起來,解決三峽庫區産業空虛和移民就業率低、生活水準低的問題,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二是經濟運作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能源、運輸緊張,電力、煤炭、天然氣供應不能完全滿足需要。企業應收款項和産成品存貨佔壓資金較多,銀行短期貸款增加較少,企業流動資金緊張。土地集約利用率不高,節約用地的認識還不到位。三是社會事業和人民生活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區縣特別是鄉鎮文化設施匱乏,農村教育、衛生條件落後。社會就業形勢仍然嚴峻,城鄉低收入家庭生活還比較困難。徵地農民補償、拆遷居民補償、企業改制職工安置等方面矛盾較多,發生了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重特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石柱“9·25”交通事故和天原化工廠氯氣泄漏事故等,給人民生命財産造成嚴重損失和威脅,教訓深刻。去年主城區空氣品質未達到預定目標,改善環境品質,這是需要著力加強的薄弱環節。四是各級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需要不斷強化,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需要不斷提高,建立健全防範腐敗和糾正不正之風的體制機制還需做出不懈努力。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知難而進,循序漸進,採取切實措施逐個加以解決;必須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持之以恒,攻堅克難,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

二、2005年奮鬥目標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計劃、銜接“十一五”規劃之年,也是我國按WTO機制進入後過渡期的轉折之年。從國際國內大環境看,我們既面臨加快發展的機遇,也面臨一些挑戰,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世界經濟和貿易繼續保持增長,經濟全球化趨勢繼續發展,全球産業結構調整轉移步伐加快,跨國投資出現回升勢頭,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的空間很大,這些都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同時,不確定因素也在增多,國際石油價格仍可能在高位波動,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會對我們産生不利影響。中央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將連續實施七年的積極財政政策調整為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並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農業稅減徵力度,加大對産糧大縣的支援和財政困難縣鄉的轉移支付力度。適應這些變化,爭取和利用好相關政策,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有力保證。經過直轄以來的改革和發展,我市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增強,為我們繼續快步前進奠定了良好基礎。西部大開發、三峽移民開發政策力度有增無減。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開創發展新局面,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城市核心競爭力。

建議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

———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0%。

———努力增加就業機會。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7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保持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104。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準。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5.5%。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最根本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實際工作中注意把握六點:一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把貫徹中央宏觀調控作為加快發展的機遇,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揚有抑,集約發展。二要堅定不移地將以人為本和“五個統籌”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統籌兼顧,抓住關鍵,更加注重提高産業競爭力,更加注重發揮教育的先導作用和人才的保障作用,更加注重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更加注重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三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衝破體制性禁錮和束縛,增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四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與“引進來”戰略,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發展,在承接國際和沿海發達地區産業轉移中搶佔先機。五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各級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應對複雜情況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六要堅定不移地充分發揮好各方面積極性,讓區縣、企事業單位、廣大幹部群眾的創新、創造、創業精神和潛力競相迸發,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城鄉面貌有明顯的變化,讓市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三、促進國民經濟既快又好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努力建設節約型經濟和節約型社會,加快結構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高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一)提高經濟調控能力和水準,努力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加強土地、財政、金融、能源運輸和市場監管綜合調控。對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帶來的困難,利率、股價和房價走勢變化,認真研究,積極應對。加強産業發展規劃指導,正確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促進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好的行業、企業加快發展。

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嚴格保護土地資源的關係。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切實保護耕地,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嚴格土地管理,強化節約用地和集約用地,提高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和産出效益。所有區縣都要全面實行經營性土地“招拍挂”出讓制度。嚴格土地執法,嚴肅查處違規批地和非法佔地行為。

發揮財稅對經濟持續增長的調節作用。培育效益型穩定財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堅持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徵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研究解決縣鄉財政債務的新辦法,加強對縣鄉債務的控制管理。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政府債務預警和償債機制。加強對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管。

加強金融改革和創新。優化信貸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合理流動資金的支援。支援各商業銀行改革,創造條件推進重慶市商業銀行引進外資參股,實現上市融資。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主力軍作用。積極引進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等境外金融機構來渝設立分支機構。加強金融監管,遏制非法融資,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多管齊下緩解能源、運輸緊張狀況。千方百計多發電,組織外購電,優先保證生活用電、重點企業和重點建設用電,努力做到不發生大面積拉閘限電。加快珞璜電廠三期、彭水電站、合川雙槐電廠一期和500千伏輸變電等重點電力項目建設,做好烏江11級電站項目前期工作。加強天然氣平衡調度,確保忠縣天然氣脫硫廠儘快投産,新建10座CNG加氣站,緩解城區車輛“加氣難”。做好成品油儲運和調度工作,確保正常供應。推進重點煤礦擴能,優化整合煤炭資源,提高煤炭品質和供給保障能力。調整優化運力結構,提高鐵路運輸需求滿足率和長江黃金水道利用率。

加強市場監管和價格調控。建立價格監測、資訊發佈和重要商品儲備制度,完善提價項目聽證制度和調價控制線制度,抑制生産資料價格上漲,保持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價格基本穩定。

(二)繼續抓緊實施“三百工程”,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認真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協調推進農業産業化和工業化、城鎮化,努力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農業增加值增長4%,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140元。

深入推進“三百工程”。集中力量抓好優質糧油、生豬、柑橘和中藥材等四個重點農業産業化百萬工程,各區縣突出優勢,完善産業鏈條,加快農産品標準化建設,打造本地區特色産業。以水稻為重點,開展“科技興糧年”活動,糧食總産量達到1155萬噸。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引導推行“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農業産業化組織形式。加強基層農業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整合市級資金2.5億元支援百個經濟強鎮工程建設,協調推進重點産業、城鎮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扶持45個中心鎮建設。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程重在抓好勞動力培訓、勞務輸出訂單組織。全年培訓農民工20萬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40萬人。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服務和管理工作。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全面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加快建設鯉魚塘水庫,開工“澤渝”一期工程和銅罐驛、松既提水工程,新建一批堤防工程,分期整治病險水庫,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推進“六小工程”建設。加大基本農田整治,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提高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建設水準。啟動市級農機化綜合示範縣建設,全市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各位代表!為了進一步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定,在中央轉移支付之外,增加市級財政支出2.4億元,加上區縣級0.6億元,用以全部免除我市農民的農業稅及其附加。從今年開始,2000多萬農民群眾祖祖輩輩、年復一年向國家交納農業稅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加大扶農促農政策力度,深化農村改革。對重點種糧縣(市)的種糧農民實行良種直接補貼,繼續對種植再生稻的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繼續落實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措施。加強以“兩社兩化”為重點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探索農民聯戶貸款、按農民信用等級貸款等多種有效方式。

(三)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四大重點産業和園區經濟。堅持工業強市,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億元,實現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番。以大公司、大集團為“旗艦”,推動實施四大重點産業的大項目,尤其要抓好100億元級的産業鏈項目。汽車摩托車産業重點加快長安集團CV9汽車線和長安福特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開發生産多品種、大排量摩托車;發展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裝備製造業重點實施輸變電成套設備、環保成套設備、風電成套設備、儀器儀錶、船舶裝備製造等項目。資源加工業重點加快長壽天然氣化工、萬州鹽氣化工和涪陵化肥三大基地建設步伐;與中國鋁業等大公司、大集團合作,提高有色金屬開發利用水準;與香港查氏集團合作建設紡織印染基地。高新技術産業要力爭在資訊製造業方面有新的作為,積極推進普天集團存儲卡、“8·11”工程記憶體晶片等IT行業關鍵項目的實施。

集中體制和政策優勢,對入駐北部新區、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和特色工業園區項目實行土地、資金、能源等要素資源重點傾斜。加快北部新區十里汽車城、百萬平方米高科技樓宇工業等建設。按照“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的要求,加快北部新區和經開區、高新區開發。力爭每個特色工業園區引進1—3個大項目。

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制定實施各行業節能降耗目標、標準和政策措施,全面推廣和普及節能、節材、節水技術,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推行企業清潔生産。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建設社區廢物回收站點。作為全國試點城市,認真探索綠色GDP核算模式。

(四)加強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工作,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拉動力。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8%。優化投資結構,做到“三增一控一調節”。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增加特色産業投資,增加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和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項目投資;堅決控制低水準重復建設投資;按供求關係引導調節房地産投資。抓好100項重點建設項目,確保25個左右竣工、25個左右開工建設,其他項目加快推進。加快構建“樞紐重慶”步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在已建成714公里基礎上,續建716公里,新開工480公里,確保2010年前全部完成1910公里規劃目標。抓緊萬州至開縣段、繞城公路西段和南段等11個續建項目建設。開工重慶至長沙高速公路黔江至彭水段等7個新項目。做好2020年“三環十射三聯線”高速公路規劃和項目策劃。加快36條縣際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度,實現與高速公路網有機連接。建成渝懷鐵路,開工重慶鐵路集裝箱網路節點站。開工建設涪陵黃旗集裝箱及滾裝碼頭工程,加快萬州江南集裝箱碼頭、合川草街航電樞紐和富金壩航電樞紐工程建設,力爭啟動寸灘集裝箱碼頭二期工程。實施江北機場老航廈按國際廳功能改造,加快黔江舟白機場建設。推進一批顯著改善城市功能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快石板坡長江大橋拓寬改造工程和菜園壩、魚洞、朝天門長江大橋和嘉華大橋建設。大力推進中央商務區江北城片區、渝中半島化龍橋涉外經濟片區開發。開工建設重慶科技館、大劇院等社會文化重大項目。繼續抓好100項重大項目前期工作,保證後續建設項目與發展要求相適應。

更加注重擴大消費需求。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大力培育住房、汽車、旅遊、資訊服務等消費熱點。優化商業網點佈局,發展區域商貿中心,推動區縣商業中心、專業特色街和社區綜合商圈建設。積極發展會展經濟。突出抓好連鎖經營、電子商務。依託交通樞紐設施,建設物流基地和專業物流中心,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大農村市場開拓力度,探索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實施“十大旅遊精品系列工程”,建設國家級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旅遊”品牌,建設“溫泉之都”。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準,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實現外貿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20%的目標。切實轉變外貿出口增長方式,積極推行國際標準,讓更多企業進入跨國公司全球採購體系。各級財政要認真落實出口退稅政策,將本級承擔的出口退稅納入年度預算安排。提高利用外資品質和水準。圍繞投資和貿易促進,實施“商務小組”工作模式。推動20個國有大中型企業利用外資嫁接改造、10個重點服務貿易項目和10個農業産業化項目招商引資,策劃實施20個新興産業合資合作項目。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全面推行“陽光收費”制度,加快建設北部新區國際醫院,開工建設重慶巴蜀國際學校。加大“走出去”力度,引導優勢企業建立境外資源供應基地和研發基地,拓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業務。推進渝港“9+1”、渝澳“8+1”經貿合作項目,積極參與中國東盟“10+1”區域合作。加強與各國華商特別是東南亞各國華商的經貿合作。推動與周邊省市、西南六省區市、長江流域及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聯繫與合作。

(五)統籌三大經濟區聯動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共進。鼓勵都市經濟圈繼續快速發展,促進渝西地區儘快崛起,支援三峽庫區、渝東南地區提速發展。實行産業協調聯動,促進區域之間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産業格局。實行城鎮規劃建設協調聯動,注重地區性中心城市功能建設,培育和發展特色小城市和新型小城鎮,全市城鎮化水準提高到45%。實行市場體系聯動建設,充分發揮區域商貿中心連接城鄉、輻射周邊的作用。實行綜合交通網路聯動建設,依託高速公路網,加快縣際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實現市域內所有中心鎮與幹道公路連通。

把解決三峽庫區産業空虛問題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實施好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用好庫區産業發展基金和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培育特色優勢産業。抓好一批牽動力強、就業面廣的大項目,推進三峽庫區星火産業帶系統工程和移民後期扶持項目,跟蹤落實對口支援項目,引進重大經濟合作項目10個。

今年是全面完成三期移民任務的決勝之年,要按照三峽水庫提前一年蓄水至156米水位的要求,完成三期移民安置12萬人,復建房屋270萬平方米,調整搬遷工礦企業130戶。全面實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消落區土地利用規劃。

打好渝東南地區“民族、生態、邊貿、特色經濟”四張牌。抓住渝懷鐵路建成通車、重慶至長沙高速公路全面開工建設的機遇,發揮生態資源、礦産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烏江畫廊等民族風情生態旅遊、錳硅礦加工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生態醫藥業和邊貿經濟。

(六)全面深化各項改革,重點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國企改革在三個方面爭取有所突破。一是繼續加大國有企業內部資源整合和股份制改造力度,增強企業競爭力。二是推進資不抵債企業依法破産,繼續處置企業不良債務,提高企業信用和融資能力。年內完成25戶市級企業破産終結,推進72戶區縣國有企業改制和破産。三是加快四聯集團、建工集團、特鋼公司、自來水公司等企業及所屬20個單位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年內完成35戶企業職工住房的水電氣剝離。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一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凡是法律法規未明令禁止的領域、屬於競爭性行業、已經和將要對外開放的行業,都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領域,參與國有和集體企業改制重組。二是構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規範完善信用擔保機構,對有條件的工業園區授予信用擔保功能,實施好國家開發銀行“百億中小企業貸款試點計劃”、市農村信用社“322”新增中小企業貸款計劃和市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計劃。三是切實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平等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允許非公有制企業參與政府投資項目招標。發揮好民營企業維權投訴中心作用。四是建好融資、創業、培訓、法律、市場、資訊、技術、品質八大服務平臺。五是對誠信守法的就業大戶、納稅大戶、出口大戶、高科技民營企業等給予重點支援。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建立起新型投資體制。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實行投資決策責任制,擴大經濟責任審計範圍。加大對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審計力度,對因決策不當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責任。

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深化商貿流通體制改革,支援商社集團、商務集團等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籌建重慶酒類集團,全面推進國有商貿企業産權制度改革。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大商標專用權等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商業欺詐、偷逃騙稅、非法傳銷行為;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和農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測體系,深入開展食品藥品放心工程。規範發展市場仲介服務組織,繼續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四、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以實施“科教興渝”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為主線,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為目標,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制定實施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健全“三大科技平臺”,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組建重慶應用技術工程研究院和農業科學研究院,形成以渝港生産力促進中心、科技檢測中心為重點的創新服務體系。啟動建設國家級重慶大學科技園拓展區,加快重慶市北碚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重視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加強專利和技術標準工作,全市專利授權數量比上年增加10%以上。在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環境保護、現代農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五大領域,滾動實施10個重大科技專項。堅持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並重,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教育發展總體水準,深入推進人才高地建設。繼續加大教育投入,推進“八大重點教育工程”。加大“兩基”攻堅力度,實現酉陽“兩基”達標。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改造中小學危房50萬平方米,建設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推進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計劃,加強職業教育基地建設,鞏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成果。推進重慶大學“985工程”建設,支援西南大學的組建,並支援西南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爭取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高水準的專業學科。加快大學城建設工程,年內完成2萬學生入學的配套工作。深化辦學體制改革,進一步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厚德載物,育人為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規範教育收費,政府舉辦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嚴格實行“一費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對城鎮貧困戶子女入學給予資助,保障進城農民工子女就學。

制定“人才強市”戰略總體規劃和實施綱要。完成“322重點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學術技術處於國際國內領先水準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後備人才。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加強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我市中專、職高數量眾多、專業齊備、師資雄厚、設施完好的優勢,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農村適用人才培訓輸出基地。以項目為依託,搭建人才匯聚、創新創業平臺,引進一批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探索建立人才評價、使用和保障三大機制。建立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完善勞動、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

(三)培育發展特色文化,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文化人才、文化精品、文化設施、文化資源共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三峽文物搶救保護六大文化工程建設。圍繞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和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兩大主題,組織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完成重慶新華書店集團公司股份制改造,組建重慶出版集團、演藝集團,增強文化産業競爭力。切實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三峽博物館正式開館,新建6個區縣文化館、圖書館,100個文化站,8所老年大學,豐富城鄉群眾文化生活。繁榮文藝創作,打造一批文藝精品推向市場。整合文化、廣電資源,努力構建大文化格局。繼續加強文化市場的整頓和執法,創造良好文化環境。

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突出“禮儀重慶、誠信重慶、知識重慶、魅力重慶”主題,弘揚紅岩精神,大力宣傳三峽移民精神,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恪守職業道德活動。深入開展“健身健心強素質、誠信文明奔小康”系列活動,紮實推進“長江三峽文明長廊建設”。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推進,形成合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五大行動”20件實事,讓青少年健康成長。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深入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和軍民共建活動。

(四)大力發展衛生體育事業,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強化政府公共衛生職能,全面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完成市疾控中心和傳染病院科項目建設。做好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結核病、地氟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改善農村基本醫療條件,繼續實施“基層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工程”,搞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啟動並積極推進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國債項目,加強鄉鎮衛生院建設。深化城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探索公立醫療機構産權制度改革。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堅決糾正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全面推行藥品、器械採購公開招標。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準。繼續推進“兩江四岸健身長廊工程”。完成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積極備戰第十屆全國運動會,力爭取得好成績。探索體育産業發展新路子。

進一步完善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推進“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穩定低生育水準,提高人口素質,改善出生人口性別結構。

五、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市,尊重人權,關注民生,把增進市民福利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營造良好的幹群關係,千方百計促民富,盡心竭力解民憂,盡職盡責保民安。

(一)促進就業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群眾安居樂業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新增城鎮就業崗位,指導幫助下崗職工、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2萬人實現就業和再就業,指導幫助“4050”人員3萬人實現再就業。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鼓勵國有企業挖掘潛力分流安置富餘人員。繼續落實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支援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開發公益性崗位,開展城鎮低保人員就業補貼制度試點,幫助就業困難人群實現就業再就業。

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覆蓋面,重點抓好非公有制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工作。推進社區社會保障平臺建設,逐步建立市、區縣、街鎮三級社保資訊網路系統。健全完善政府部門、工會組織和企業三方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

(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開展生態環境“三大行動”。實施主城區“藍天行動”,主城區空氣環境品質達到2級及以上天數的比例佔到70%以上。嚴格控制揚塵污染,主城區所有運輸易撒漏物質的車輛全部密閉運輸,嚴禁帶泥車輛進入主城區道路行駛。推進基本無燃煤區建設,強化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完成8戶重污染安全隱患企業搬遷治理任務。

實施“碧水行動”。建設主城區排水工程二三級管網,確保雞冠石、唐家沱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使服務區範圍內污水收集處理率和垃圾收集處理率分別達到50%和80%。啟動庫區三期蓄水前庫底清理工作,強化船舶污染治理,完成庫區32個工業污水處理項目。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梁灘河、禦臨河等七條次級河流綜合整治。加快主城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和區縣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完善三峽庫區清漂打撈長效機制。

實施“生態文明行動”。推進三峽水庫周邊綠化帶和三峽庫區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全市實施退耕還林8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00平方公里。搞好農村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新建農村沼氣池5萬戶。保護和建設主城區綠色生態廊道,新增城市綠地300萬平方米。

加大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力度,促進城市功能、佈局、環境和景觀相協調。新建、改建一批城區公廁等市政公用設施。深入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做好土路封閉硬化工作和街道綠化工作。採取綜合措施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改造完善環線內城區道路,新建一批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合理調整城市交通運作線路,提高交通管理水準,保障市民出行暢通。

(三)標本兼治強化安全生産,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實施突發公共事件總體預案,以及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四個應急分預案,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反應及時、措施果斷、運轉高效的應急處置機制。

切實加強安全生産基層、基礎工作,著力開展道路、水上交通、煤礦等重點領域的安全專項治理和監察,確保全市安全生産狀況穩定好轉,各類安全生産事故死亡人數比上年明顯下降。加大安全生産投入,全面推進安全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10個區縣、100個社區、30個企業的安全生産示範工程,狠抓隱患治理。加強安全生産教育和知識普及,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産監管體制和長效機制。強化安全生産責任,嚴格實行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和引咎辭職、安全工作一票否決制。

繼續開展“創建平安區縣、建設平安重慶”活動,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和人民調解工作,貫徹預防為主、打防結合的方針,嚴厲打擊各類影響社會穩定的嚴重刑事犯罪。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和邪教組織活動。加大對突出治安問題和重點地區整治。堅持不懈開展掃黃打非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促進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

(四)更加關心群眾生活,切實維護好群眾利益。堅持把群眾滿意、群眾氣順、群眾得到實惠,作為政府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的基本出發點。注重實效,繼續推進以解決群眾生産生活急難問題為重點的“八大民心工程”,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

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依法維護被徵地農民利益。健全土地徵收、徵用制度,完善徵地補償辦法,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扶持就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從根本上解決“三無”農民的生計問題。在舊城改造中,依法維護拆遷居民利益。加強拆遷規劃、計劃管理,合理確定拆遷規模,完善補償安置政策,加大拆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力度。切實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從政府投資工程做起,做到新賬不欠、老賬限期結清。在企業改制中,依法維護職工利益。切實研究解決好改制中的職工安置、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難點問題。

各級政府和公務員要增強公僕意識,倍加珍視、倍加努力地維護好幹群關係,帶頭守法、依法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度和督辦制度,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提高各級政府處置群體性事件的能力。

對城鄉困難群眾給予更多關愛。完善農村扶貧開發機制,突出基礎設施、基礎産業和人的基本素質“三基”建設,以整村推進為主要形式,加大特困村扶貧開發力度,解決11萬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和20萬人口飲水困難。加強氣象、地震、防汛、地質災害等監測體系建設,切實做好受災地區災民救濟和災後重建工作。加大廉租房制度實施力度,新提供廉租房保障1500戶,逐步緩解城鎮“雙困”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繼續做好困難勞模和困難職工的幫扶工作。關心和支援殘疾人事業,加快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做好農村“五保戶”和城鎮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人的“三無老人”救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體系,依法保護弱勢群體合法權益。

六、建設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府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本質是執政為民,關鍵是提高執政能力。我們要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努力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誠信政府、服務型政府和廉潔政府。

(一)堅持科學理政,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自覺性、堅定性,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執政規律,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

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步伐。增強按市場經濟規律管理經濟的意識,增強按國際慣例通行規則辦事的意識,增強主要運用法律、經濟手段調節經濟運作的意識,努力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堅決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進一步交給企業、市場和仲介組織,最大限度地激發整個社會的創造活力。政府不包辦企業投資決策,不代替企業招商引資,不干預企業正常的生産經營活動,真正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把強化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十分重要的職能,切實履行好。實行分類指導,管理重心下移,增強區縣統攬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調整各級政府機構設置,理順職能分工。建立政府信用體系,推進政務資訊化建設,進一步開展政府網上公共服務。

(二)堅持民主施政,促進政府工作民主化進程。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立項調研、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執行決策程式,凡未經過調查研究、專家論證或社會聽證、多方案比較的重大事項一律不決策。完善政府常務會議列席、政府新聞發言人、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建議徵集和群眾接待日制度,健全決策反饋機制,提高行政決策的公眾參與度和有效性。

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支援各民主黨派更好地發揮參政作用,支援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科協等群團組織開展工作。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僑務政策,做好新時期的對臺工作和海外聯誼工作。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進一步推行村務、廠務公開和社區管理事務公開。

(三)堅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工作法制化水準。認真落實國務院《全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制定實施我市依法行政五年規劃。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逐步實行相對集中的行政許可審批機制,加快推進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企業工商註冊登記並聯審批制度改革。嚴格實行行政審批責任制,切實解決審批環節多、程式多、時間長的突出問題,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更加重視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政府自身建設以及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法制建設。大力推進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初步形成集中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加強執法監督,實行執法責任制、過錯追究制、行政賠償制和行政首長問責制,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對徇私枉法、執法犯法、欺壓百姓的,要嚴懲不貸。

(四)堅持從嚴治政,建設為民、務實、清廉的政府和公務員隊伍。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政風建設,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摒棄盲目攀比、弄虛作假、虛報浮誇、急功近利等不良作風,重實幹、辦實事、求實效,使政府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

公務員的素質決定著行政的能力和水準。在政府系統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進一步完善公務員錄用、競爭上崗和考核制度,加強在職學習、培訓和多崗位鍛鍊,全面提升政治理論、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業務知識和法律法規五大素質。所有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一以貫之地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對基層幹部和公務員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關心愛護。

堅持不懈地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從源頭上剷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強行政監察、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和政府督查工作,堅決懲處腐敗分子,堅決糾正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禁以權謀私、與民爭利。市政府領導成員已公開作出廉潔自律“四點承諾”,請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監督。

各位代表!承辦亞太城市市長峰會,是“外樹形象促開放,內聚人心促發展”的極好機會。我們將集中全市人民的熱情、智慧和力量,精心組織,辦出中國特色,辦出重慶特色。以此為契機,推動城市建設和管理上一個新水準。全面完成“峰會”建設項目,加快城市道路改造步伐,推進實施一批山水園林城市工程和燈飾工程項目。加強城市市容市貌綜合整治。按照國際會議規範和國際慣例,通過市場運作搞好會議宣傳、會務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加強安全保衛和社會穩定工作。策劃一批經貿合作項目,利用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平臺,開展實質性的經貿洽談活動。把舉辦亞太城市市長峰會與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結合起來,展示重慶獨特的城市形象、自然風貌和人文魅力。

“十一五”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極其重要的五年,我們將完成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完成西部大開發的階段性目標,形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基本框架。要深入調研,認真做好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集思廣益,抓緊制定“十一五”規劃和2020年遠景目標、重點專項規劃,為重慶未來發展繪製新的美好藍圖。

各位代表!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期待收穫,我們辛勤耕耘。尊民意、淳民風、聚民氣、集民智。及時把握每個機遇,有效化解每個難題,紮實做好每項工作,使重慶人氣更旺、發展更快、人民生活更寬裕。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重慶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真抓實幹,銳意進取,全面完成“十五”計劃,以令廣大市民更加滿意的業績,為“十一五”良好開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堅信,重慶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華龍網 2005年1月1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