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2005年)

 

——2005年1月16日在青海省第十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代省長:宋秀岩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消除貧困、富民強省”和“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兩大歷史任務,知難而進,開拓進取,全面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保持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好勢頭,保持了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不斷得到實惠的好勢頭,保持了社會穩定、各族人民團結和諧、積極奮進的好勢頭。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品質效益明顯提高。預計全省生産總值達到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産業增長3.8%,第二産業增長15.3%,第三産業增長10.3%。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突破 10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財政收入和工業利潤創歷史最高水準。完成一般預算收入51.2億元,增長17.2%,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9億元,增長11.9%。完成工業增加值158.6億元,增長22.1%;實現利潤35億元,比上年增長1.2倍。金融運作總體平穩,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加63.18億元和63.02億元。

“三農”工作力度加大,農牧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制定和落實了“兩減免、三補貼”等七項支農惠農政策,以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強“三農”工作,實現了農牧業增産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糧食産量穩中有增,油料、馬鈴薯、蠶豆、藥材、花卉、蔬菜等六大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長5.8%,比重提高2.5個百分點。西寧及海東良種肉羊、青南與環湖藏羊牦牛等7個優勢畜産品産業帶建設取得成效。各類農牧業産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220個,輻射帶動能力得到增強。完成訂單農業面積 3.3萬公頃,新增設施面積333公頃。無公害農産品示範區、標準化基地建設規模擴大,制種面積發展到2.1萬公頃。投資20億元為農牧民辦實事,有效改善了農牧區水、電、路以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解決了30.6萬人、185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建設農村沼氣池,改善了2萬餘戶農牧民的生活條件。實施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加快農牧民向非農産業轉移,輸出勞務80萬人次,農牧民工資性收入比重明顯提高。在39個縣的17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11.5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一批重點項目開工投産,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堅決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積極調整投資方向,加強薄弱環節,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固定資産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18.1億元,增長11.6%。西寧至蘭州高速公路全線貫通,西寧至大通、西寧至塔爾寺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相繼建成,公伯峽水電站兩台機組並網發電。西寧南北過境公路、拉西瓦水電站、玉樹通電工程、青海鹼業90萬噸純鹼項目、西臺鉀鋰硼綜合開發、西寧機場航站區擴建及一批煤炭、電力、交通、城鎮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全省新增公路通車里程3682公里,通車總里程達到28059公里。新增電源裝機容量69.13萬千瓦。投資2.2億元,實施退牧還草工程,禁牧113.7萬公頃,減畜89萬羊單位, 1144戶牧民走出草原、進入城鎮。完成人工造林種草合格面積 7.93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草)合格面積7.06萬公頃。“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加快。制定出臺了加大國有資本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7家省屬國有企業的破産重組基本完成。國有資産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率達到105%。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22%,比上年提高約1個百分點。財稅、糧食、住房、農村信用社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牧區稅費改革取得新成果,在取消農牧業特産稅、普遍降低農業稅稅率1個百分點的同時,免除了“三江源”地區16個縣、1個鄉的農牧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了直補,農牧民因此每人平均減負32元。

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青洽會”、“鬱金香節”、“藏毯展覽會”等招商引資和經貿交流活動富有成效,與遼寧、山東、浙江等東部地區的交流與協作取得新進展,引進省外資金到位 73.75億元,增長30.8%。對外貿易躍上新臺階,進出口總額達到 5.76億美元,增長69.7%,其中出口4.55億美元,增長66%。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25億美元,增長33%。

旅遊業發展加快,接待遊客509萬人次,實現收入20.2億元。資訊、金融、保險、房地産和社區服務業等發展勢頭良好。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保障水準進一步提高。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活問題,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有了明顯提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319.7元,增長8.7%;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 2004.6元,增長10.3%。勞動就業超過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 2.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58.5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60.1萬人;啟動實施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16萬人;符合低保條件的20.1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投入救災救濟資金1.25億元,對102萬災民進行了救濟。建立農村牧區特困人口救助制度,對20.75萬特困人口實施了基本生活和大病醫療救助。清理規範收入分配政策。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繼續增加。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科教興青步伐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全年共投資8.8億元實施157個社會事業建設項目。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掃盲工作獲國際掃盲獎“世宗國王獎”;完成青海大學與青海醫學院整合,高校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人才工作力度加大,在育人引“智”、加快人才市場建設、實用人才開發等方面調整了政策措施。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組織實施了223項科技項目,其中完成6項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社會招標。省、州、縣三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基本建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重大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已覆蓋農牧民200萬人,參合率達 87%。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等事業健康發展,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和“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升級後的“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獲得圓滿成功。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少生快富”、“獎勵扶助”工程啟動實施,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控制在10‰以內。制定了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處置突發事件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氣象、地震、安全生産、環境保護、土地管理、外事僑務、參事工作和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以及紅十字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開展,公民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富有成效,依法加強了對宗教事務的管理。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得到加強和改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推進,維護職工利益的機制建設得到加強,6個村被評為全國“民主法制示範村”。堅決抵制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活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了社會政治穩定。審計、監察力度加大,廉政建設取得新進展,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務公開,取消了147項行政審批項目。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聽取人民政協的意見和建議,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443件、政協委員提案364件。積極支援群眾團體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國防動員、雙擁、民兵預備役、人防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我們不僅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而且積累了經驗,鍛鍊了幹部,凝聚了人心,進一步增強了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堅定了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總攬全局、適時適度加強宏觀調控的結果,是全省上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應對挑戰、真抓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和崗位上辛勤勞動的全省各族人民,向給予我們支援與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援政府工作的中央駐青單位、駐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援青海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清醒地看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農牧業基礎薄弱,工業發展仍然處於粗放型階段,城鎮化水準不高,城鄉居民總體收入水準依然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重大項目儲備和開工不足,固定資産投資增速減緩,電力、鐵路運輸等瓶頸制約尚未緩解;農村牧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鎮就業矛盾突出,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還不適應需要;政府機關的一些工作人員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辦事效率不高、服務意識不強,行政能力有待提高。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這些困難和問題,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今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的最後一年,也是推進“兩大 歷史任務”進程的重要一年。總體來看,今年經濟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趨好,宏觀調控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在東中西互動互補互促的格局中我們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我省經濟社會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步階段,經過西部大開發五年來波瀾壯闊、豐富生動的偉大實踐,全省上下加快發展的目標進一步明確,思路更加清晰,積極性日益高漲,政策措施不斷完善, 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增強,這些都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與此同時,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也隨之增多,各種困難和矛盾還會出現,區域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既要增強緊迫感,把握機遇期,解放思想,乘勢而上,又要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清醒頭腦,冷靜應對,趨利避害,努力開創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和省委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四次、五次全委會及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加強“三農”工作,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推進結構調整,深化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改善投資環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産業化、城鎮化的道路,確保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社會穩定和諧進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

建議今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調控預期目標為: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以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0%以上;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增長 1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

——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新增城鎮就業人數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農牧區勞務輸出80萬人次。

——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8%以上,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6%以上。

——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準。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

實現上述預期目標,是全面完成“十五”計劃的迫切要求,是實現青海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全省各族人民求發展、盼富裕的共同願望。做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必須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五個統籌,加強薄弱環節,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必須堅持把中央的大政方針與青海的實際結合起來,服從全局,立足省情,積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增強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鼓勵重點地區率先發展,注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必須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推動各項工作,解決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激勵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加快發展,並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進項目建設,保持投資對發展的有效拉動

保持固定資産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對我們這樣一個欠發達地區來講是一個極端重要的任務。今年我們要進一步加大項目工作力度,千方百計拓寬投資渠道和投資領域,狠抓項目立項、資金籌措、關鍵技術突破、外部條件建設等關鍵環節,切實落實項目投資工作責任制,確保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50億元以上。

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項目建設,保持固定資産投資持續增長。加快在建項目建設,新開工一批重點項目,拉動投資增長。力爭年內建成清水河至結古、大通至扁都口、當金山至花土溝、西寧至互助等重點幹線公路,開工建設綠草山至黃瓜梁、格爾木至大柴旦等幹線公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不斷完善和優化公路路網結構。開工建設蘭青鐵路增建第二線電氣化工程、青藏鐵路西格段擴能改造工程,加快地方鐵路建設。全面完成西寧曹家堡機場航廈改擴建工程,做好巴塘等支線機場建設的前期工作。繼續加大電力項目投入力度,加快公伯峽水電站、拉西瓦水電站、華電2×30萬千瓦火電機組、玉樹通電工程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電網建設,完善電網結構。全力做好引大濟湟調水總幹渠立項工作,力爭開工建設湟水北幹渠一期工程,確保盤道水庫主體完工。認真總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經驗,紮實推進退牧還草和生態移民工程,全力搞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培育後續産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四期、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和東部乾旱山區綜合治理等工程。 、

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努力擴大投資規模。適應國家調整財政政策和國債發行規模的新形勢,加快引進和培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不斷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和企業融資渠道。積極支援企業面向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面向國際國內市場尋求合作夥伴,爭取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援。今年力爭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按照誰有能力誰牽頭、誰有實力誰控股的原則,積極引進國內外優勢企業到我省進行優勢資源開發,推進股權結構多元化;二是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經營的原則,採取增資擴股、經營權轉讓、資産置換等方式,盤活一批存量資産;三是逐步放開市政設施建設和經營市場,吸引民間投資更多地進入公共服務領域。

加強項目前期工作,不斷增強投資後勁。做深做實做細項目前期工作,拓寬項目領域,加強項目儲備,提高項目成熟度。對項目進行科學論證和評估,確保重點項目與國家産業政策、投資方向、市場導向相符合、相適應。抓緊研究健全項目前期工作經費籌措和使用辦法,鼓勵社會投資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強對項目建設的品質、工期、資金和招投標等方面的監督管理。

(二)穩定、完善扶持“三農”的政策,推動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

把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各項支農政策措施不能變,已 經給農牧民的實惠不能減。進一步加大農牧區改革力度,加大農 牧業投入力度,加大對“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確保實現農牧民 增收、農牧業增效、農牧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繼續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穩定和完善農牧區土地、草場承包經營關係,加強基本農田保護,依法有序推進土地草場流轉機制,完善土地徵用、補償辦法,探索建立失地農牧民就業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推進農村牧區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和各項配套改革,繼續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使廣大農牧民發展生産、增收致富的活力競相迸發。從今年起,在全省範圍內取消農牧業稅,給農牧民更多實惠。

加快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牧業産業化經營水準。突出抓好三個環節:一是突出農畜産品品種結構調整,加大良種良法推廣力度。依託農牧業科技項目,加快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和畜禽良種工程實施步伐,建成制種基地2.3萬公頃,改良畜種80萬頭(只)。認真組織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二是突出特色商品基地建設,推進農畜産品區域化。堅持高産與優質並重、數量與效益統一,努力提高糧食單産和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強分類指導,加快優勢農畜産品基地和産業帶建設,重點扶持發展油菜、馬鈴薯、蔬菜、豆類、奶牛、肉牛羊等六個主導産業上規模、上檔次、創品牌。三是突出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農牧業産業化。繼續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抓好3—5個龍頭企業,提升馬鈴薯、油菜籽、牛羊肉、藏毯等精深加工水準,加速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産業、特色産品,緊密農牧戶與龍頭企業的利益關係。規範發展訂單農牧業,培育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大力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技術、資訊、投資進入農村牧區,農畜産品、勞動力輸出農村牧區。

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牧區公共服務水準。著眼于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圍繞水電路基礎設施、生態建設、設施農牧業、教育文化衛生、扶貧開發等關鍵領域,整合資金20億元,年內為農牧民辦好十件實事。建成光伏電站10座,延伸農網 550公里,新增200個村通電話,鄉村道路硬化里程2000公里,解決20萬人、80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加強以農村“六小工程”為主的小型基礎設施和節水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設施農牧業建設,建成日光節能溫棚l萬棟,畜用暖棚2000棟。

啟動實施百萬農牧民勞務輸出培訓工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把推進農牧區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轉移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不斷拓寬農牧民增收空間。一是強化外出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堅持勞務培訓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搞好培訓規劃。加大對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力度,鼓勵仲介機構及用人單位對農民工進行訂單培訓,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加強對勞務輸出的組織和管理。建立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和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增強組織協調、資訊諮詢、職業介紹等服務功能。三是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清理歧視農民工的政策和各種亂收費。今年春節基本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三)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以省委、省政府《關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發展的意見》為指導,認真落實全省八個工業發展綱要,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確保工業增加值增長18%以上。

努力延伸産業鏈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託特色優勢資源,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項目和産品,提高資源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加快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力爭油氣當量達到450萬噸,並積極向石化産業、新型化工材料延伸。建設好格爾木甲醇、青海複合肥、百萬噸鉀肥綜合利用一期項目,提高鹽湖化工綜合開發利用水準,在搞好鉀肥生産的同時,重點向鈉、鎂、鋰、硼等系列産品延伸。實施好青海鹼業90萬噸純鹼、西臺鉀鋰硼資源開發項目。以發展有色金屬和合金材料為重點,加快灘澗山金礦擴建工程、德爾尼銅礦建設進度,繼續推進鋁電聯營,提高有色金屬工業冶煉和回收利用水準。實施好江倉、木裏、柴達爾、大煤溝等煤炭開發項目,加快發展煤化工産品。突出特色、綠色,提升生物資源和農畜産品資源的加工水準。

加快傳統産業結構調整,推動産業和企業技術進步。運用技術創新和資訊化手段,推動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穩定和鞏固特鋼生産能力,改進生産工藝,促進鋼鐵工業産品升級換代。採取自主開發、技術引進和業內資源整合等方式,提高特種車、石油機械、機床、量刃具等優勢特色機械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以毛紡、民族服飾和藏毯為重點,進一步提高紡織業集中度,推動紡織産品向高檔、精梳、精紡和深加工方向發展。

提升園區建設與管理水準,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進一步增強工業園區的産業聚集能力、就業吸納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園區建設再上新水準。重點發展壯大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生物産業園、格爾木崑崙經濟開發區、北川工業帶。加強園區管理,禁止高污染、低水準企業進園區,提升園區發展水準。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積極推行“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迴圈發展模式,推行清潔生産和綠色技術,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和裝備。加強礦産資源開發的統籌規劃,重視礦産資源的保護和有效利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綜合開發利用水準。積極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降低物耗能耗。促進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逐步構建環保、節約型的産業結構和消費結構。

加快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積極發展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充分利用各項政策,重點扶持20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綜合運用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多種措施,支援和引導勞動密集型産業和中小企業發展。支援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主導産業和支柱産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各展所長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強化經濟運作的調度和組織,緩解瓶頸制約。繼續把運輸、電力、資金問題作為今年經濟運作調節的重點,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合理調度,實現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確保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高度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全面加強企業管理。從今年起,有重點地培養百名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化競爭的企業家。實行“青工技能振興計劃”,提高全省青年工人的技術水準。實施名牌戰略加強以品質和成本為重點的企業管理,培育一批市場份額大、核心競爭力強、産品美譽度高、經濟效益好的品牌企業。

(四)加快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第三産業

有重點、分層次地推進城鎮化,提高服務業整體水準,大力拓展第三産業發展空間,增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的輻射帶動和綜合服務能力。

搞好城鎮佈局,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城鎮規劃和建設,加快構建佈局合理、規模適度、結構協調、功能互補的現代城鎮體系,今年全省城鎮化提高一個百分點。提升西寧在全省的政治經濟中心、資訊中心、交通中心、高新技術産業中心和旅遊中心的地位。完善格爾木和德令哈的城市功能,加快建設新興工業基地,積極發展礦産資源加工業和特色農牧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大對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的支援力度,培育一批有潛力、有特色的小城鎮。堅持産業立城興鎮,引導特色産業、龍頭企業向城鎮集中,以産業化推動城鎮化。青南牧區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定居點和小集鎮建設,不斷改善牧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西寧第七水源等續建工程進度,開工建設重點縣城垃圾處理項目,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村牧區人口進城定居落戶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積極推動旅遊業上臺階。加大旅遊設施和服務設施投入力度,著重抓好重點旅遊景區建設,提高景點建設品位,加大旅遊宣傳力度,拓寬旅遊市場。繼續辦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鬱金香節”、“民族文化旅遊節”等重點旅遊文化體育活動,積極開發冬春旅遊項目。打造“青藏線”旅遊品牌,建設青藏鐵路旅遊經濟帶。培育多元化的旅遊市場主體,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旅遊産品,逐步形成一體化的大旅遊格局。

不斷提升服務業水準。積極發展現代物流、配送代理、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業,重點建設西寧朝陽等物流園區。重視發展生産性服務業,提高科技服務、仲介服務、資訊服務水準。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娛樂等傳統服務業。培育和發展文化娛樂、教育、醫療保健、體育健身等新興産業。大力發展中心市場、專業市場和農副産品市場,加快發展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市場,促進銀行、證券、保險等現代金融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拓寬個人消費信貸領域,鼓勵新型消費方式,大力開拓城鄉消費市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

(五)全面深化各項改革,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抓住經濟形勢好、各方面改革意識增強的有利時機,加大力度,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積極做好各項改革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活力。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抓好國有資本結構調整方案的實施,通過規範上市、增資擴股、相互參股兼併收購等多種途徑,促進産權多元化,加快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用三年時間完成重點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盤活資産,做大總量,發揮國有經濟的帶動力和影響力。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企業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積極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工作。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實行嚴格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維護出資人的利益和職工的民主權力、合法權益。

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進一步落實政策措施,放寬市場準入,除法律、法規限制的領域外,所有的投資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改進服務和監管方式,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政務,市場和輿論環境。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加快發展。重點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的産業層次、企業規模和企業素質。

積極推進財政、稅收和金融改革。抓住國家實施“三獎一補”政策機遇,加快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範財政轉移支付,創新財政資金監督管理機制。建立資源、稅收、價格相協調的機制,完善稅收徵管,確保財力穩定增長。繼續支援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全面啟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支撐和服務體系。

加快投資體制和土地、礦産、價格管理體制改革。抓緊出臺貫徹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決定的相關配套政策和管理辦法。確立企業投資的主體地位,對於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審批,區分不同情況分別實行核準和備案。健全政府償債機制,建立政府信用平臺,推動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的進一步形成。規範投資行為和實施方式。政府直接投資主要用於引導資金、項目貼息貸款和前期工作。完善經營性土地和礦産資源出讓制度,保證出讓程式的公開和規範。深化價格改革,加強物價監管。

(六)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水準

狠抓投資軟環境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市場化進程。

強化區域合作與對外貿易,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鞏固同遼寧、山東、浙江等地區的橫向協作關係,推動我省資源、勞動力等優勢生産要素與東中部地區資金、技術等先進生産要素緊密結合,實現互補互促、互惠互贏。進一步加強與周邊省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密切與西藏的經濟協作和聯繫。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跨省跨國經營。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體,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抓好蠶豆、中藏蒙藥等具有資源優勢産品的出口基地建設,提高青海藏毯國際展覽會的知名度,增大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産品和機電産品的出口比重。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利用外資水準。完善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創新招商方式,加強招商平臺建設,辦好“青洽會”等活動。把招商引資與促進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和企業重組結合起來,精心籌劃一批招商引資戰略性項目,吸引跨國公司、中國500強企業和知名企業來青投資。處理好招商引資與選商選資的關係,提高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效益。搞好對重點招商引資項目的協調和服務,加大已簽約項目的落實力度,力爭今年引進到位國內外資金85億元。

加大投資環境的整治力度,積極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今年在全省範圍內紮實有效地開展“投資環境治理年”活動,務求在解決突出問題上取得新進展。一是解決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建立健全首問負責、服務承諾、責任追究等制度,建立投訴舉報中心,認真查處執法不公、違規收費、吃拿卡要等問題,努力營造投資者滿意的環境。二是解決政策不落實的問題。對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和確定的審批事項進行全面清理,未落實的要堅決落實,未兌現的要堅決兌現。積極推進“信用青海”建設。三是解決辦事效率不高的問題。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簡化辦事程式,推行一窗受理、集中審批、限時辦結、跟蹤問效等制度,認真解決敷衍塞責、拖延扯皮等問題,切實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品質、服務效率和服務水準。同時,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保護企業合法經營,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七)加強統籌協調,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堅持科學人才觀,完善人才培養、評價、任用、流動、激勵等工作機制。制定人才資源規劃,加快建設以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為主體的人才隊伍,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養。繼續落實人才政策,努力構建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平臺。善於愛才、識才、容才,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全面發展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基礎教育、民族教育,統籌發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積極扶持民辦教育。完善“以縣為主”的農牧區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強以農牧區寄宿制學校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47億元,完成農牧區266所中小學校捨得改擴建任務。落實對貧困生的“兩免一補”政策,確保全省“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6.8%,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3%。提高高等教育教學品質和辦學層次,搞好新青海大學的省部共建。積極發展高中階段、職業、成人和現代遠端教育,加大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合作。扶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建設。

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攻關和産業化。整合資源、突出特色,不斷改善科研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聯合與合作,指導轉企科研機構加快股份制改造。加大部分重點科研實驗室、科普基地、研發中心的建設和科技投入,重視學科帶頭人培養,進一步推動以企業技術創新為重點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認真做好科技富民工作,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帶動農牧業增産增效。

促進文化體育事業繁榮和文化體育産業發展。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強農牧區和城市社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啟動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精心打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辦好民族文化旅遊節和民間工藝美術展。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加快國有文化單位改革步伐,發展經營性文化産業。整頓規範文化市場,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事業,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依法保護智慧財産權。加強全民健身,提升競技體育水準,大力扶持和培育體育産業,加快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及環青海湖民族體育圈建設。

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強化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基本建成省、州、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公共衛生預防救治體系。增加農牧區基礎衛生設施建設投入,投資2500萬元改造94所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結合建立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和大病統籌制度,擴大新型合作醫療範圍,新增8個試點縣,力爭參合率達到85%,累計覆蓋270萬農牧民。深化城鎮醫療服務體制改革,提高重點醫院的衛生服務水準。整合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引入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積極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看病難”問題。

抓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鞏固擴大農牧區“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工程試點成果,確保政策兌現。加強人口問題研究。強化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穩定低生育水準,促進計生工作由控制人口數量為主向同時提高人口素質轉變。

(八)解決群眾生産生活問題,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堅持以人為本,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讓各族人民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

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改善就業創業環境,全面落實財政投入、小額信貸、免費培訓、稅費減免等扶持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第三産業,倡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多樣的就業方式。統籌做好高等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提高一次性就業率。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鞏固“兩個確保”,規範和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的社會保險參保率,研究制定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辦法。做好社會保障基金收繳工作。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認真做好災民救助、農牧區特困人口基本生活救助、大病醫療救助和五保戶供養等工作。

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鼓勵城鄉居民增加經營性收入、財産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逐步建立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收入增長機制。採取更有力措施,切實解決住房、醫療、上學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問題。進一步推進和規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加快困難企業的危房改造。認真做好貧困家庭學生的就學資助工作。加大以整村推進為重點的開髮式扶貧力度,抓好扶貧資金和各類資金的匹配使用和“直接到戶”工作,年內解決1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九)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不斷構建民族團結、文明健康、諒解寬容、民主法治的和諧社會。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努力促進社會文明。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幹部群眾的頭腦,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五個特別”精神,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努力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法規相協調、與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努力形成人人想幹事、人人能幹事、人人能幹成事的良好社會氛圍。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以理想信念為核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整治網吧、圖書、音像市場和文化娛樂場所,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努力促進社會和諧。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和睦融洽的民族關係。認真學習貫徹《宗教事務條例》,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做好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健全村民議事和民主監督制度,把農牧民的各項民主權利真正落到實處。繼續推進村務公開、廠務公開,擴大基層民主。堅持採用教育、協商、調解的方法同運用法律、政策、行政的手段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建設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 .

加強社會管理,努力促進社會穩定。紮實推進“平安青海”建設。堅決抵制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活動,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的原則,集中力量解決信訪積案。建立健全各種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深入開展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加強國防教育,搞好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建設,鞏固軍政軍民團結。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的外事、僑務工作,做好地震、氣象、測繪、檔案、文史、參事、保密、地方誌等工作。關心和支援婦女、兒童、老齡、助殘、紅十字等事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精心編制“十一五”規劃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充分認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反映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辦法,做好我省“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

創新總體規劃內容,強化戰略指導功能。抓住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深入調研,突出重點任務、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重要政策,進一步明確産業佈局和優勢産業的發展方向。注重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優化發展環境等內容,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戰略性和前瞻性。

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做深做細專項規劃。根據政府履行的公共職責,以及需要政府支援、調控和引導的領域,搞好全省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特色産業、社會事業、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等專項規劃,做到項目明確,重點突出,佈局合理,保障措施可行,更好地為項目決策和建設提供依據。

加強分類指導,把區域規劃放在重要位置。做好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加強地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統籌重大基礎設施、生産力佈局和生態環境建設,把經濟中心、城鎮體系、産業集聚區、基礎設施等規劃到具體的地域空間。區域規劃力求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著重對西寧經濟圈、東部人口密集區、西部重點資源開發地區等進行規劃,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能力。

加強規劃之間的銜接,形成協調發展的合力。搞好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專項規劃之間的相互協調,尤其要加強我省規劃同國家有關部委規劃的銜接工作,爭取把我省的一批重點項目納入國家規劃。規劃銜接的重點放在發展目標確立、重點項目實施、重要産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佈局等方面,形成功能清晰、銜接協調的規劃體系。

各位代表,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新標準、新要求。各級政府必須以加強行政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快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我們要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切實把政府的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在科學履行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解決政府“缺位”問題。改變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的現象,著力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的問題。積極推行事業單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解決政府職能“錯位”的問題。

我們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準。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切實加強政府法制工作,依法規範政府行為,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加強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品質。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重視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作用,認真辦理人民代表的建議和政協委員的提案,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和建議,歡迎和支援人民群眾、新聞媒體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建立健全領導、專家、群眾相結合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決策責任制度。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完善政府資訊公開制度,實施新聞發佈制度,增強決策的透明度,使政府工作更好地體現民意、集中民智。

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強化宗旨意識和服務觀念,堅持維護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關心群眾的疾苦重於一切,解決群眾的困難先於一切。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大興求真務實之風,重實績、鼓實勁、求實效,不提嘩眾取寵的空洞口號,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堅持從嚴治政,加強廉政勤政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切實加強對公務員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公務員素質,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過硬、作風紮實、正確履行職責的公務員隊伍。

我們要進一步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善於總結新經驗,注意把握新趨勢,以創新的思維謀劃工作,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堅決克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消極無為的精神狀態。堅持把抓落實作為振奮精神、轉變作風的關鍵環節,凡是做出的決策,條條要落實,要辦的事情,件件有著落。

各位代表,青海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機遇期。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良好機遇,肩負著富民強省的崇高使命。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領導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保持清醒,團結奮進,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開創青海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青海新聞網 2005年1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