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大政策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也在加劇各國之間的激烈競爭。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只有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實行體制創新,提高駕馭國際經濟形勢的能力和政策水準,才能充分利用享有的權利,積極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開創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1.完善保障公平競爭的貿易管理制度,建立以鼓勵創新、提供資訊和技術服務為主要手段的出口促進體系。近年來,我國一直是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受損害最大的國家。由於我國在加入WTO後十五年內仍將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歧視性反傾銷措施和特殊保障條款有可能制約我産品出口。另外,技術貿易壁壘(TBT)、檢驗檢疫(SPS)、環境保護和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措施正在成為影響國際貿易環境新的重要因素。面對國際貿易市場環境的新形勢,儘快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平競爭的貿易管理制度,為我國企業創造平等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已成為當務之急。一方面需要通過立法和建立自我約束機制,規範企業的行為,避免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可通過政府雙邊磋商或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為我國企業、行業爭取市場經濟待遇。針對來自國外的不公平競爭行為採取反措施,應增加反傾銷、保障措施等調查的透明度,加強利害關係的協調,儘量減少對相關産業和消費者的損害。政府應加強部門間協調,調整出口促進政策的方向和方式,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出口促進體系。鼓勵企業開展技術、知識、品牌和服務創新,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實行並推廣國際先進的技術、安全和環保標準,依靠科技、資訊和融資服務,支援企業提高出口産品的品質、技術標準和信譽,增強國際競爭力。

  2.調整區域開放政策,突出特殊經濟區的功能和區位優勢。東部地區依靠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區位優勢,實行特殊經濟區政策,加快對外開放,已經産生資源聚集效應,形成貿易和投資的良性迴圈。為了扭轉東西部地區間經濟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充分發揮開放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應對特殊經濟區政策實行必要調整。政策調整的方向是,取消東部綜合型特殊經濟區,如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區的優惠政策;突出功能型特殊經濟區的作用,辦好出口加工區,選擇有條件的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建立大型國際樞紐港;鼓勵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向西部特殊經濟區、資源枯竭的礦區、就業結構調整困難的老工業基地傾斜。

  3.逐步放寬境外投資限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海外從事開發資源、研發技術、建立行銷網路和帶料加工等投資活動發展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境外投資已成為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國家謀求經濟更快發展的一種戰略選擇。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已經具備實行跨國經營的條件,通過到境外投資發展,有可能形成一批中國的跨國公司。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實施境外投資戰略,在管理體制上都經歷過一個從嚴到寬的漸進改革過程。調整境外投資管理體制的總體思路是,在合理界定政府、市場、企業關係的基礎上轉變政府職能將境外投資管理中的國有資産所有者職能與公共管理職能區別開來,精簡審批內容,減少審批環節提高行政效率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與服務職能。同時賦予優勢企業更大的境外投資決策自主權完善對優勢企業境外投資的鼓勵政策,努力促進中國的跨國公司的發展。

  4.實施多邊、區域和雙邊並舉的對外經濟關係戰略,積極參與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發展同主要貿易夥伴的雙邊經貿合作,將重點放在與周邊國家建立區域自由貿易關係。多邊貿易體系下的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兩大趨勢,加入WTO為我國發展全方位的對外經濟關係奠定了基礎,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應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貿易關係,是我國周邊關係總體戰略的重要內容。建立一個穩定、安全的周邊環境,不僅有利於解決經濟發展中越來越突出的市場、資源、環境等問題,而且關係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發展周邊關係需要設計總體戰略和長遠目標,權衡利弊,區別對待,循序漸進,重點突破。近期內,應鞏固“10+3”合作框架,完成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談判,積極推進東北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適時啟動與中亞、西亞、南亞國家建立自由貿易關係的對話和談判。

(本報告執筆:張小濟)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7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