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實現根本性轉變的基本經驗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十四大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實踐,不斷加深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科學指導開創性的改革實踐。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根本解除傳統計劃經濟理論的束縛。十四屆三中全會勾畫了新體制的基本框架,為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指明正確方向。十五大、十六大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在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和理順收入分配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進一步做出創造性的理論貢獻,為推動改革實踐的不斷突破,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操作指南。

  2.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改革道路,善於吸收市場經濟的通行規則。市場經濟既有其自身規律和基本要求,又是一個受制于各國經濟、政治和歷史條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立足於基本國情,積極研究、努力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其他國家經濟體制轉軌的有益經驗,儘量少走彎路。始終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可行途徑,建立起符合先進生産力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運作機制,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和生機。

  3.著力解決深層次體制矛盾,注重制度建設和創新。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新階段,一方面必將深刻衝擊舊體制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更需要以新制度取而代之。因此,需要掌握好“破舊”和“立新”、“廢除”和“建設”的辯證關係,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由易到難,不斷消除深層次的舊體制障礙,同時全面加強各項新制度的建設。及時總結改革的成功經驗,上升為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具有穩定性、權威性的新制度和新機制。

  4.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最近十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計劃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換等相繼進入攻堅階段,既需要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同時也要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實現改革的重點突破。實踐證明,高屋建瓴,統攬改革全局,循序漸進和大力度突破相輔相成,既可減少社會震蕩,又可避免重大改革久拖不決。

  5.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良性互動。閉關鎖國不僅導致經濟落後,更造成舊體制故步自封。對外開放越是擴大,越能注入新的改革動力。擴大對外開放特別是爭取“入世”的進程,尖銳揭示了計劃經濟的深層次弊端,強烈衝擊著落後觀念,空前開闊了國人的視野,鞭策我們主動借鑒世界各國創造的一切先進的制度文明,把改革引向縱深,增強中國經濟體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6.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適時有序推進改革開放,關鍵是把握好改革力度、開放節奏、發展速度和社會承受能力的協調統一,在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關心群眾切身利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在全社會形成推動改革的高度共識和強大動力,實現穩中求進。

  7.用深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辦法防範、化解風險,增強經濟機體的抗衝擊能力。發展市場經濟和開放型經濟,經濟運作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增加,經濟機體內部的潛在風險也會加大。近十年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比較成功地渡過經濟過熱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難關,逐漸緩解近期經濟偏冷的壓力,很重要的經驗是通過推進計劃、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化解金融風險,更多地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加強和改進宏觀經濟調節,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從而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使之步入相對平穩的持續增長軌道。

(本報告執筆:盧中原)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7月1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