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深入推進出版改革,促進出版發展
——2004~2005年中國出版業發展狀況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一2004年中國出版業發展基本狀況

在2004~2005年,中國出版業整體形勢發展比較良好。在經濟發展勢頭出現較熱狀態下,各産業價格指數上漲明顯,出版業的發展也呈現出活躍增長的勢頭。年初的首都圖書訂貨會、年中舉行的全國書市和秋季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業績。此外,企業化改革試點工作繼續推進並取得實質性進展,民營書業企業獲得較快發展。

從發展數據看,2004年全國573家出版社共出版了208294種圖書,總印數為64.13億冊,總定價為592.89億元。與上年相比,圖書品種增長9.4%,總印數下降3.8%,定價總金額增長5.5%。

2004年,全國共有出版物發行網點139150處。其中國有書店和國有發行網點11665處;供銷社發行網點4265處;出版社自辦發行網點549處;文化、教育、廣電、郵政系統發行網點13718處;二級民營批發網點4687處;集個體零售網點104266處。2004年全國圖書發行業總銷售156.1億冊,總銷售金額1131.35億元,純銷售67.06億冊(張份盒)、486.02億元。與上年相比數量下降1.32%,金額增長5.28%。在庫存方面,全國新華書店系統、出版社自辦發行單位年末庫存41.64億冊、449.13億元,與上年相比數量增長8.04%,金額增長11.9%。

在期刊出版方面,2004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490種,總印數28.35億冊,定價總金額129.91億元,與上年相比種數增長4.58%,總印數下降3.82%,定價總金額增長1.81%。

在報紙出版方面,2004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22種,總印數402.4億份,定價總金額252.66億元。與上年相比,種數下降9.3%,總印數增長5.03%,定價總金額增長5.3%。

在音像製品及電子出版物方面,2004年全國共有音像製品出版單位320家,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162家。全國共出版錄音製品15406種,出版數量2.06億盒(張),發行數量1.72億盒(張),發行總金額11.29億元。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15.55%,出版數量下降6.36%,發行數量下降12.24%,發行總金額下降14.79%。全國共出版錄影製品18917種,出版數量3.62億盒(張),發行數量2.45億盒(張),發行總金額13.81億元。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27.04%,出版數量增長2.26%,發行數量下降5.77%,發行總金額下降3.42%。全國共出版電子出版物6081種、14788.66萬張。與上年相比品種增長22.58%,數量增長58.66%。

在出版物進出口方面,2004年全國圖書、報紙、期刊累計出口88.99萬種次、767.96萬冊、2546.23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下降17.43%,數量增長0.25%,金額增長9.26%。2004年全國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累計出口4萬種次、127.67萬盒、220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下降68.02%,數量下降3.81%,金額增長58.48%。2004年全國圖書、報紙、期刊累計進口65.20萬種次、1974.89萬冊、16254.93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下降5.6%,數量增長5.19%,金額增長11.27%。2004年全國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累計進口2972種次、63.34萬盒(張)、2136萬美元。與上年相比種次下降70.8%,數量下降39.1%,金額下降6%。

在版權貿易方面,2004年全國共引進出版物版權11746種,其中圖書10040種,期刊411種,錄音製品331種,錄影製品159種,電子出版物143種。2004年全國共輸出出版物版權1362種,其中圖書1314種,錄音製品4種,錄影製品4種,電子出版物39種。

在2004年,圖書發行業的批發環節開始向民營書業開放,帶來民營圖書發行業投資十分活躍,國有新華書店的股份制改造和連鎖經營也在全面推進,外資進入出版物市場漸成氣候。這些方面都促使圖書發行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時期,並帶來圖書發行市場規模的較大擴張。

二2004年出版業改革發展新進展

(一)文化改革成為國家新一輪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2004年是出版業體制改革進展十分迅速的一年,國家有關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獲得巨大的推進,有力地推動了出版業的改革和發展。

2003年6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正式宣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試點階段,並確定了21個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其中包括2家出版社、5家出版集團、6家發行集團等。經過半年多的醞釀,進入2004年以後,各試點單位的改革方案逐漸進入實施階段。

出版體制改革可謂醞釀已久。2001年8月,中央“兩辦”就發出《關於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通知》的17號文件,對新聞出版業和廣播影視業改革問題進行佈置。2002年7月29日中央“兩辦”又發佈了16號文件,再次對文化改革進行全面部署,提出了加大集團化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市場流通體制的改革和加快文化機構內部改革四大核心任務。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再一次頒發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援文化産業發展的規定(試行)》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文件就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的有關政策,從財政稅收、投資和融資、資産處置、工商管理、價格等方面,做出了適用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和試點地區的具體政策規定,還從國有文化資産授權經營、資産處置、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分流安置、財政稅收、法人登記等方面,做出了適用於轉制單位的若干政策規定。105號文是在2003年最後一天發出的。這份文件在開放力度和對文化試點單位的優惠程度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並吹響了2004年出版體制改革的號角。

(二)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政企分開全面推進

2004年的出版改革中,政府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首當其衝。其中又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企分開為主要內容。

審批制是中國新聞出版管理的重要方式,在新聞出版行政管理中佔有重要的位置。2004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對政府的行政審批項目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新聞出版總署從2001年開始,就多次對新聞出版行政審批項目進行了清理。廢除了一大批不再適合的行政審批項目。其中2001年取消101項,2002年取消5項,2003年取消125項,2004年再次取消19項、下放5項。累計清理行政審批254項。此外,新聞出版總署又于2004年6月18日發佈23、24、25號令,要求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7月15日,新聞出版總署發佈第一號公告,公佈36項行政許可事項,包括設立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單位的審批,報紙、期刊創辦的審批等。行政審批項目的減少,意味著政府管理方式和職能的轉變,標誌著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

在政企分開方面,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是一個典型。按照中國政府加入WTO的承諾,從2004年12月10日起,文化市場開始對國外資本開放。而此時我們的出版業卻仍未脫離計劃體制。管理上,長期政企不分,各省新聞出版局屬下的出版社作為“裁判員”的“親兒子”,在政策、資金和選題審上得天獨厚,而在各級新聞出版局的精心“呵護”下,出版所必須的資金、人才、政策等要素難以有效流動,活力被限制,出版社難以做大、做強。在2003年6月中央將廣東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和地區以後,廣東省在2004年全面推進了政企分開的試點工作。

2004年2月21日,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在春節後召開第一次黨組會議,決定將局直管的13家企事業單位以及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公司的國家股,連同這14家單位的黨組織關係、幹部管理關係一併劃歸廣東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之後集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公司並授權經營國有資産。政企分開後,省出版集團作為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依法開展經營活動;省新聞出版局則作為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實施行業管理,發揮和履行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政企不分的出版管理格局在廣東終結。

政企分開後,政府加強了服務社會的職能,開拓了管理的空間。新聞出版局則把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出版作為重要職責。從當年3月開始,全省有關部門出動了2萬人次,查處非法出版物353萬冊、非法光碟45萬張,有力凈化了廣東文化市場,為守法經營的企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6月,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又將6項印刷和發行的審批權下放到地市新聞出版局,提出建立“珠三角國際性印刷基地”和“粵東全國光碟生産基地”,把廣東建設成南方最大出版物集散地的新思路。

2004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的提議下,廣東省新聞出版局被邀請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典型經驗交流會上發言,廣東出版體制改革得到了認可。

(三)出版單位企業化改制獲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出版集團在2004年被作為第一批企業化轉制改革試點單位。作為中國最高級別的出版集團,中國出版集團包括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和新華書店總店、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在內的13家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社和發行企業。但是,成立之初,集團仍然定性為事業單位,實行企業化管理。國務院2004年4月5日正式下文,批准中國出版集團改制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

為了順利實行企業化轉制,中國出版集團早就開始著手進行相關準備。從2003年10月開始,他們便聘請了幾家會計師事務所聯合對集團的家底進行清産核資。隨著國務院的批文下達,集團改制的具體運作工作全面展開,首先辦理了有關企業法人登記的一系列手續。國務院作為出資人,授權財政部監管,中國出版集團對其下屬的公司行使出資人權利。

在新的轉制改革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不僅僅是集團的企業性質得到確認,人民出版社作為事業單位,也重新被從集團中劃分出來,回歸到新聞出版總署管轄。這體現了將出版單位按公益型事業和經營性企業進行分類改革的總體思路。

中國出版集團的成功改制,為其他出版集團乃至出版社的企業化轉制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出版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的另一家出版集團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轉制為企業的工作在2005年同樣獲得重大進展。

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即將成立。為配合集團公司在工商部門進行註冊,集團公司第一屆黨組第一次會議及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于2005年4月29日在科學出版社召開。科學出版社社長汪繼祥在會上作了關於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試點工作的工作彙報。

在轉制工作的進展方面,第一,出版集團核心企業——科學出版社已經完成清産核資工作,清産核資結果于2004年12月30日得到了國家國有資産管理與監督委員會的確認;2005年4月14日,取得了科學出版社所在地——北京東黃城根北街16號的房屋所有權證,這為下一步科學出版社房地産評估奠定了基礎。第二,2005年1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關於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轉制後公司名稱冠以“中國”字樣的請示》。3月15日,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名稱得到國家工商總局的預核準;4月21日,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中國科學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範圍。第三,3月16日中國科學院企業黨組發文任命集團公司黨組成員,並推薦集團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名單及總經理人選。

出版集團已經制定完成《中國科學出版集團轉制社會保障實施細則》並上報中國科學院審批。科學出版社全體員工已于2005年1月起加入北京市社會醫療保險。出版集團成員單位——中國科學雜誌社于3月21日同施普林格出版社簽定期刊合作出版協議。這標誌著代表我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學術水準的學術期刊——《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通過雙方的合作,兩刊將納入SpringerLink網路平臺,擴大海外發行,提升品牌形象,促進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化。

2004年9月,廣東省出版集團整體轉制和國資經營授權基本完成,成為廣東省第一家實現整體轉制和國有資産授權的文化集團。廣東省出版集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的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並授權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對省出版集團內所屬成員單位佔用的經營性國有資産和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股行使出資人權利,依法實施經營、管理和監督,承擔保值增值責任。廣東省出版集團整體轉制實行分兩步走的方針:第一步,通過集團整體轉制為國有獨資的集團公司。第二步,再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探索建立集團公司實行股份制的組織形態和運作模式。按照“盤活存量資産,吸收增量投入”的思路,將集團公司及所屬子公司的大部分具有市場競爭力和良好成長性的經營性資産剝離出來,引入大型國有資産經營公司、國有企業集團等戰略投資者,在保證集團公司絕對控股的前提下,共同發起成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條件成熟後申請上市。

2005年11月17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正式宣告完成從經營性事業單位向企業的轉變,改為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出版領域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由世紀出版集團與上海大盛資産有限公司、精文投資公司、聯和投資有限公司、東方網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等國有投資主體共同擁有。在管理體制、運作機制、內部管理和制度創新等方面,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都有顯著進展和突破。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整體轉企改制工作始於2003年6月。該集團旗下擁有13家圖書出版單位、44種雜誌和5份報紙、24家下屬單位,年出版圖書8000余種,造貨總碼洋17億元。

2005年11月29日,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合肥掛牌。此外,人民郵電出版社、遼寧出版集團、吉林出版集團等改革試點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工作也不同程度取得重大進展,正在全面推進之中。

(四)發行集團股份制改造全面推進

在出版集團進行企業化轉制的時候,發行集團的改革,則已經深入到股份制改造的階段。

早在2002年,新聞出版總署就下發了《關於印發〈關於新華書店發行集團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要求新華書店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造,並在三年內完成這一工作。但由於許多問題懸而未決,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進展。2004年,這一進程明顯提速。

2003年7月,四川新華書店集團國資授權和改制就拉開了帷幕。按照四川省委辦公廳下發的有關文件,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提出按股份制的方式對省內112個市、縣新華書店進行整合,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集團化運作體制。按照原定計劃,這個改制工作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分流富餘人員,減員增效;第二步全員轉換職工國有身份,初步形成文化産業集團新的組織運作模式;第三步,實行股份制改造。

到2004年中,有關人員分流、競聘上崗和職工身份的轉變等工作已經完成,整個四川新華發行集團的7000多名在冊員工中,一共分流3000多人,用了3億資金。剩下的所有職工也全部進行了身份轉換,成為集團的普通員工。第三步有關股份制改造的事宜,集團已經與多家戰略投資者進行了深入接觸,只等最後的謎底揭開。

四川新華書店處於等待時,上海新華書店和新華書店總店的引進資金、實施股份多元的步伐已經全面邁出。

2004年11月24日,上海新華書店股權轉讓在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開標,房地産企業綠地集團以3.48億元代價接手上海新華49%股權後,成為上海新華的第一大股東。上海新華書店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確定的7家首批試點股份制改造的發行集團之一。2004年9月,上海新華進行第一輪股權改革,進行國有股權多元化改造,上海精文投資、解放日報集團、文廣集團、世紀出版集團、文藝出版總社分別以36%、34%、10%、10%、10%的比例持股。而綠地競得的股份,正是來自於上述5家單位。轉讓完成後,5家國有股東共擁有上海新華51%股權。

改制後的上海新華發行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全國文化單位通過市場競價轉讓股權進行産權改革,實現混合所有制的第一家企業。股份轉讓後,上海新華順利完成第二步戰略改制,從國有多元集團變為混合所有制文化企業。上海新華的最後一步將是上市。上海新華有兩套上市方案,一套是A股上市,一套是香港上市,計劃爭取在兩三年內上市。

與上海新華書店的整體股份制改革不同,新華書店總店實行的是剝離改制的方案。總店改制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證總店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基礎上,吸收其他資本,組建一個新的股份制企業。經過長時間的準備,2005年,新華書店總店的股份制改革終於邁開實質性步伐。2005年4月24日正式掛牌的“新華出版物流通有限公司”,是將新華書店總店原有“出版物發行主業”剝離出來,成立新公司並進行股份制改造的産物。新公司由新華書店總店等11家出版發行單位和有關投資公司共同投資3億元人民幣組建。總店通過拿出一部分業務資産與合作方一起成立新公司的方式進行股份制改造,成功避開了新華書店整體改制國有資本必須控股51%以上的政策限制。

據稱,新華出版物流通是中國第一家註冊資本過億、中外共同投資、出版與發行機構組合、專營出版物發行業務、面向全國的發行中盤企業。資料顯示,新華書店總店作為新華出版物流通的相對控股股東出資1.2億元,佔有40%的股份。北京博恒投資有限公司、英國派可多投資有限公司(PACPOLY)作為戰略與資本運作並重的投資主體,分別投資9100萬元人民幣和8100萬元人民幣,各自佔有公司30.67%和27%的股份,其餘股份由北京紫禁城投資公司和7家國有出版社共同持有。新華書店總店在完成股份制改造之後也將計劃上市,他們的目標是海外或者國內,哪邊上市快就選擇哪。

(五)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工作全面推開

2001年,中小學新課程標準頒布,隨即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政策出臺。按原時間表,2002年在安徽、福建、重慶3省市的試點工作在2003年逐步過渡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面向本地區的招投標試點,進而在2004年面向全國實行。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直到2004年底,這項事前計劃完好的免費教材政府採購政策並未實現,招投標工作被迫延誤。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前所未有的重視,體現教育平等的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問題提上了本屆政府的議事議程,中小學教材招投標工作也再次啟動,主持機構由原來的新聞出版總署改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具體計劃是從2006年秋季開始,將招投標試點省份從3個省推廣到11個省,並將於2008年在全國全面推開。從2002年開始,國家開始對中西部地區貧困學生開始推行政府採購免費供應制度。現在已經涉及全國22個省,共計3700萬中小學生。到2007年將對全部中西部農村地區實行免費供應。據了解,在2006年北京市、廣東省絕大部分地區、江蘇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也將實行省、市、地區政府採購全部中小學教材免費供應。此外,溫家寶總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全民教育(EFA)高層會議上提出,從2006年開始,中國將用兩年時間在農村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的學雜費,其中也必將涉及教材、教輔出版發行方面政策的調整。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將極大地改變現行教材出版發行體制,並對相關出版發行單位的利益形成巨大的衝擊。

教科書國家採購必然限價,招投標的推行使得各教材出版社在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必然讓利,這將導致以下兩種情況。第一,教材出版社兩極分化。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開發教材的原創出版社中,只有那些擁有規模經濟的大型出版社在新的變革來臨時具備條件發展壯大。國際上中小學教材市場就是寡頭壟斷格局。比如,英國前五家教育出版公司佔據了市場份額的67%,美國四家公司控制了基礎教育圖書市場的70%。在我國,政府近年一改多元化教材發展思路,提出打造主流出版基地,為大型原創教材出版社的發展採取政策傾斜。另一方面,長期依賴租型的中小出版社將因教材全面直供失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唾手可得的利潤,而一些僅僅出版少數教材的出版社也會因競爭力不足而被逐出教材出版市場。在2004年秋季教材供應中,以北師大為首的原創教材出版社就與地方租型單位之間發生了租型與直供的分歧。某些投身於教材出版的中小出版社,由於其教材未形成規模,品牌也未樹立起來,在政府免費教材採購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特別是主科教材,涉及升學問題,地方教育部門在選用上肯定比較慎重,一般會選擇歷史悠久的老牌教材出版社。第二,教材出版單位利潤嚴重下降。從前面的分析,免費教材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的實行,使教材出版單位整體利潤縮水已不言而喻。更為嚴峻的是,與政府採購教材相配套的措施之一教材的迴圈使用正在被提倡,這也是借鑒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據悉,國家將規定免費教材的年破損率在15%~20%之間,政府每年財政只撥付這一部分教材的費用。這意味著下一年教科書市場的利潤將減少80%~85%。山東省2004年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始試行教材迴圈使用措施。

總之,免費教材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的實行將給從事教育出版的出版社帶來變局,主要依靠教材生存的中小出版社面對縮水的利潤生存壓力加大,甚至因為教材的全面直供而失去生存的基礎。

三2004~2005年民營書業發展狀況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政策,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除了宏觀政策,非國有書業還在市場準入方面獲得了更大的生存機會。2003年9月1日《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正式實施,《規定》明確提出打破出版物發行領域國有新華書店的壟斷局面,對從事出版物零售和批發、總發行、全國連鎖等不再實行所有制限制,而是對資金等方面實行準入制度。這樣,民營書業就獲得了進入出版物零售、批發、全國總發行、全國連鎖等幾乎所有圖書發行經營業務的資格。此外,在2004年開始的全國教材發行招投標試點工作中,也打破了對從事教材發行實行的所有制限制,只要擁有相應條件,即可參與教材發行工作。這樣,民營書業進入教材發行的大門也開始敞開。

隨著出版體制改革進程的深入,出版物政策法規還在繼續不斷完善和加強。據悉,新聞出版總署正在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對《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進行修訂,擬以《出版物市場管理條例》更高一級法律規格頒布,目前正在行業內外做積極的調研和收集意見工作。這一條例的頒布,對投身於我國新聞出版業的民營書業的發展壯大無疑有著重大的利好。

隨著出版物總發行和二級批發業務向非有國資本開放,民營書業進入出版物總發行和二級批發的數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4月,總部位於北京的世紀天鴻書業有限公司成為新聞出版總署授權首家獲得“出版物國內總發行權”和“全國性連鎖經營權許可證”的民營書業。該公司獲准經營圖書、期刊、音像電子産品等所有出版物的批發零售業務。到2004年底,我國已有14家民營書業躋身總發企業之列。其中包括文德廣運發行有限公司、北京國鐵傳媒投資有限公司、時代經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世紀天鴻書業有限公司、小紅帽發行股份有限公司、藍色暢想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等。擁有總發權使民營企業獲得了擴大業務鏈的機會,走向大規模擴張和規範化發展。其中,世紀天鴻致力於文教圖書專營渠道的建設和連鎖經營,並在文教圖書選題的策劃和開發上投入了相當的人、財、物,成績顯著;文德廣運計劃建設全國機場連鎖書店;國鐵傳媒發展車站出版物市場;鴻國世文致力大型圖書連鎖超市建設;藍色暢想建設民族品牌教育圖書中盤等。

隨著國家對民營書業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的逐步完善,一批民營企業經過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資金,具有了一定規模,通過資本運營,與新華書店、外資以及同類企業開展多方聯合和合作,成為他們第二輪創業的戰略目標。民營書業資本運作日趨活躍,資本運營成為民營書業新的熱點話題。

2004年5月12日,全國首批獲得出版物總發行權的民營企業上海英特頌公司聯手國有江蘇新華發行集團,成立“上海萬卷新華圖書有限公司”。這是國內首次國有書店與民營書業真正意義上的“整合聯姻”,新公司的目標是,力爭通過3年的探索性發展,精心打造立足長江三角洲地區、面向全國的大型出版物發行企業。

2004年5月,江蘇鴻國文化産業有限公司與新華書店總店宣佈合資成立江蘇新華鴻國書城管理有限公司。鴻國集團在投資建成全國最大的民營書城——南京書城之後,逐步向外發展,在江、浙、皖地區形成包含600家民營書店在內的強大的行銷網路,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15個核心城市的批發和零售渠道。這家公司計劃通過與國有新華書店結盟,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華鴻國大型書城連鎖品牌,打造連鎖網路。

2005年7月,鴻國將旗下的書店統一更名為大眾書局。隨後又以大眾書局的名義,投入4000萬資金,與上海陷入經營危機的思考樂書局簽訂了合作經營協議,接管了思考樂書局,進入上海市場。接管後,他們繼續沿用思考樂書局的品牌、門店、管理團隊等資源,從8月12日起,美羅城、福州路和浦東正大廣場內的3個“思考樂書局”分店易名為“大眾書局·思考樂”,正式對外開張。

民營書業資本在與各國內資本合作的同時,也在尋找機會引進外資。2003年初,上海季風圖書有限公司與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共同組建“上海三輝諮詢有限公司”,從事出版諮詢服務。2004年,三輝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黃仁宇《大歷史的萎縮》、《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等15本書。2004年底,上海季風圖書有限公司又與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在台北共同組建台灣“上海書店”,並於2005年2月24日開業,致力於構建華文出版的大格局。

2004年8月19日,網上圖書音像零售商卓越網將100%股份出售給全球最大的網上零售商亞馬遜公司。這次交易價值約為7500萬美元,涉及約7200萬美元現金以及員工期權。這成為國內最大一宗民營書業資本運作案例。

2005年3月,民營全國性連鎖書店席殊書屋通過引進一家法國公司的資金,完成了股權的國際化。創立於1995年的北京旌旗席殊書屋有限公司,是以特許經營形式迅速發展起來的民營書店,目前已在全國各地擁有約600家加盟店。2004年5月,躊躇滿志的席殊公司曾宣稱,在2~3年內,席殊書屋將在國內中小企業板上市。為了實現上市的願望,當時的席殊書屋已完成了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過程,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然而,席殊公司總部的資金遠遠不能夠滿足如此迅速的擴張,2003年和2004年,公司不斷遭遇資金瓶頸。由於拖欠多家供貨商的貨款,席殊公司財務出現嚴重危機。2004年11月,北京共和聯動圖書有限公司就曾向法院提起訴訟,稱席殊拖欠書款8萬多元,這一事件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將席殊資金緊張問題暴露出來。引進國際資本使席殊書屋順利從資金危機中解脫出來。伴隨著資金重組的是管理團隊的重組,在席殊公司新組建的管理團隊中,除了作為創始人的席殊出任公司董事長之外,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財務總監和一位聯合首席運營官均由國外股東派出的人士擔任。

2005年9月3日,首屆中國書業投資(國際)峰會在京召開,大會旨在打造文化産業與資本對接平臺,探討股份制改造運營模式,促進出版發行業壯大。會議代表包括有20余家知名投資公司如凱雷投資集團、TOM、策立克傳媒等,還有50多個世界第一流的書業集團、出版商和發行商,包括貝塔斯曼、藍登書屋等,以及100多家中國著名圖書報刊商等。21世紀錦繡、世紀天鴻、天林華翰、鴻國世文等一批著名民營公司的參會引人注目,表明瞭他們在資本運作方面的思考和興趣。預計隨著國際國內資本對進入書業的興趣的加大,民營書業資本運作將更加熱烈。

民營書業在大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市場競爭度,一些實力不強、競爭能力缺乏或在發展戰略中出現失誤的民營公司相繼出現經營困難,有的甚至被市場淘汰出局。此外還有一些大型民營企業相繼倒閉。在北京,2004年就有兩家有民營股份的大型書城倒閉,它們是北京知道圖書廣場,經營面積1萬平方米,經營品種20萬,2004年2月關門,經營時間10個月。北京百榮書店,經營面積1.5萬平方米,經營品種28萬,2004年8月關門,經營時間3個月。

四數字出版業的發展狀況

隨著電腦、網際網路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正給新聞出版業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網際網路對傳統出版業的滲透,出現了電子書、網際網路出版(網路遊戲)、部落格(Blog)、按需印刷和網上銷售等新型出版形態。隨著通信技術對出版業的滲透,又出現了手機短信、手機小説、手機新聞、手機報紙、手機音樂、手機遊戲,甚至還有手機視頻等新的數字媒體形式。在閱讀方式上,數字出版物不僅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線上閱讀,還可下載到電腦或手機、電子書閱讀器、MP3播放器、掌上電腦等手持終端設備來閱讀。數字出版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出版的認識,擴大了“出版”的原有概念,不僅大大豐富了傳統出版物的內容和形式,也改變了傳統出版物的生産方式和消費理念,更代表了21世紀世界出版業發展的方向和潮流。

2004年,全球數字出版業總營業額已經達到120.1億美元。目前,全球數字內容産業年增長率在33%以上。從我國數字出版産業的發展來看,截至2005年6月底,我國上網用戶總數達到1.03億人,其中寬頻上網人數達到5300萬人,首次超過撥號上網人數。我國網民數和寬頻上網人數均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04年底,我國網站數為66.89萬個,涉及網際網路出版的網站約佔總網站數量的20%,而由這些網站編輯出版的作品,資訊量佔整個網頁資訊量40%以上。2005年1月,我國手機用戶已達3.4億。據預測,隨著3G技術的應用,用手機讀小説,聽音樂,玩遊戲,看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應用將出現爆炸式增長。2004年中國市場MP3播放機總銷量為428.4萬台,預計到2009年將突破2100萬台。這將給網際網路音樂的出版帶來可喜的局面。2004年底,全國網路遊戲玩家達2025萬人。

從數字出版的銷售收入來看,2004年底,我國網際網路出版總銷售收入達35億,年均增幅達50%,帶動相關産業增加産值約250億。其中網路遊戲銷售收入達24.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7.9%;截至2005年4月,我國電子書銷售總冊數達到805萬冊,出版總量達到14.8萬種,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目前我國數字圖書館用戶已經超過1000家,55%的省級圖書館開始使用E-book。

數字技術在出版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傳統出版從出版形態到出版流程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同時,數字出版也對傳統出版業形成強大的衝擊與挑戰。從出版産業鏈來看,網際網路顛覆了傳統出版流程。在傳統出版流程中,經過作者、出版社、印刷企業、發行商、零售商,最後到達讀者的這個過程,在網路出版中的已經簡化成從作者面向網路平臺直接到讀者。由作者直接在網上發佈,讀者通過網路閱讀的方式正在被年輕的一代所接受,傳統出版單位將不再是內容資源的絕對擁有者。尤其是部落格(Blog)的興起,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和對問題的見解。不少好的文章瀏覽量都在上百萬之多,可見網路的影響力。從市場份額來看,傳統紙質媒體所佔市場份額將呈下降趨勢。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發佈的統計資料,近三年來,圖書、期刊出版的品種在增長,而總印數已在逐年下降,總印張也只有小幅增長。受網際網路的影響,傳統紙質媒體市場份額的下滑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根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連續三次對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所做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傳統紙質閱讀率持續走低,而網上閱讀率則大幅上升。通過三次追蹤調查我們看到,從1999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我國國民圖書和雜誌的閱讀率持續走低。2003年國民圖書的閱讀率為51.7%,比1999年下降了8.7個百分點;雜誌的閱讀率為46.4%,比1999年下降了10.6個百分點。從對網上閱讀所作的三次調查比較來看,近年來我國國民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有上網閱讀習慣的人數比例從1999年的3.7%增加到四年後的18.4%,幾乎是以每年80%的速度遞增。

隨著數字化、網路化技術的應用與普及,跨媒體出版技術將是大勢所趨。跨媒體出版技術的出現勢必帶給出版業一場大變革。對出版業而言,既要加快科技進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同時又要改變傳統觀念和模擬作業的方式,迎接科技大衝擊的挑戰。

五齣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出版改革進程遠比預想困難綜觀2004~2005年出版業的改革進程可以發現,重大改革舉措和改革進展頻頻出現,改革在本質層次上獲得了巨大的突破。然而,回顧2005年度的改革進程我們也發現,改革由於觸及出版體制和出版行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改革進程也可謂一波三折。在最初的計劃中,出版體制改革的試點時間是2003年6月~2004年6月,2004年10月進行總結,2005年全面推行改革。但在事實上,改革並沒有完全按照這一時間表如期推進。時至2005年10月,試點單位的改革也仍未全面完成,領導機關也對改革進程進行了修訂,提出在2006年將繼續擴大改革試點。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難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出版單位分類標準,哪些將變成企業,哪些將保留事業?一開始,認為只有人民出版社一類需要保留事業體制,後來發現一些民族類出版社、盲文等為特殊群體服務的出版社、部分古籍出版社也需要保留公益型事業體制。此外,由於改革將涉及出版單位的主管主辦單位管理體制,一些高校對所屬出版社進行企業化轉制也強烈抵制。這樣,原先預計的非常簡單的二分局面就面臨嚴峻考驗。

第二是出版單位企業化轉制後如何管理。出版單位在轉製成為企業後,就受到《公司法》的管理和保護,原有的一些行政管理和意識形態管理方式將難以繼續有效執行。這樣如何能夠有效保障國家對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進行有效的管理,如何繼續堅持出版業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就成為管理部門十分擔心的一個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出版改革長期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最要因素所在。

第三是出版發行企業融資中的控股權問題。對於出版發行單位來説,事業性質轉變為企業性質並非問題的實質,關鍵在於進行單位的産權改革,明晰所有者,形成現代企業委託代理關係。這就涉及産權多元化。但目前管理部門對出版發行單位的股權方面的要求仍然比較嚴格,對社會資金進入出版企業非常謹慎,進入發行企業也要求國有資本絕對控股,這對社會資金進入出版發行業形成了一道相當高的門檻。而沒有資金方面的開放,出版發行單位的産權改革就是一句空話。

第四是改革成本問題。出版發行單位企業化轉制後,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要形成企業用人機制就需要對現有人員的身份轉換作出制度安排,這方面的成本十分巨大。許多單位沒有支付這一的成本的能力,而完全由國家支付也不現實。因此改革在推進中就存在不少非常具體而實際的問題。此外,在一些其他方面,也存在許多配套政策,包括人事、財務、稅收優惠政策等,沒有充分跟進,改革自然就步履艱難。

第五是改革動力問題。出版業作為壟斷行業,目前仍然是效益相當好的一個行業。行業職工收入和地位也相當不錯。企業化改革對行業的發展總體上肯定有利,但對企事業單位員工來説,可能需要犧牲相當一批人的現實利益,包括出版管理部門、出版單位所有者、出版單位領導、普通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都將重新調整。另外,目前的體制對出版發行單位來説,既能享受到事業體制的好處,又能享受到企業體制的好處。改制對他們來説,必將放棄一些現成的實惠。因此一些出版單位的改革動力也不足。各種因素,都促使不少單位對改革持觀望態度,看先行者的效果如何再作打算。

展望前景,改革中存在問題與困難是正常和必然的,通過試點,各方面將對改革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困難,形成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問題的關鍵是,事業單位改革已經成為國家下一輪改革的重要內容,新聞出版業的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預計十七大前後,在國家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安排中,出版體制改革將得到真正突破。

(二)圖書出版業的滯漲傾向和教材出版改革,將使出版業的發展面臨歷史性考驗2004年在我國出版的小林淳一的《出版大崩潰》,在出版業界引起較大反響。書中講到,日本圖書出版業經過1980年代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呈現出泡沫化傾向。到20世紀末終於釀成日本出版業的崩潰,據統計,從1997年至2003年,日本全國圖書總銷售收入每年都呈下降趨勢,平均退貨率達到50%。儘管我國的圖書出版業總體上仍處於一個發展階段,但日本圖書出版業的歷程也為中國出版業敲響了警鐘。2005年,上海老出版家巢峰通過對出版業現狀的分析,提出出版業存在種數大幅增長,但印數下降、通貨增加、庫存暴漲、效益下降,出版業面臨滯漲局面。他為出版業敲響的警鐘引起強烈反響。

2004年,全國共出版了20.8萬種圖書,總印數為64.13億冊,總定價為592.89億元。與上年相比,圖書品種增長9.4%,總印數下降3.8%,定價總金額增長5.5%。繼續保持著多年來品種大幅上升、印數繼續下降、金額保持上升的趨勢。這一勢頭説明,圖書生産上升,但消費能力在下降,出版業仍然靠提價保持增長。這一勢頭在銷售數據上也充分反映出來。2004年,全國圖書發行業純銷售67.06億冊、486.02億元。與上年相比數量下降1.32%,金額反而增長5.28%。在庫存方面,全國圖書庫存比上年數量增長8.04%,金額增長11.9%。

1985年我國每人平均年購書為6.3冊,創下我國每人平均年購書最高記錄。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超過6冊,到2003年也僅為5.3冊。20年來,每人平均年購書並沒有明顯變化,而圖書種類2003年卻比1978年增加了12倍多,1978年每種圖書平均銷售量為25萬冊,2003年只有4萬冊,平均印數大幅下降。目前我國許多出版社的退貨都超過10%,不少達到了35%,隨著每年出版品種和數量的增長,退貨率也呈現上升的勢頭。退貨增加使庫存急劇上升,2002年我國圖書庫存佔銷售1/3強,2004年全國年末庫存41.64億冊、449.13億元,與上年相比數量增長8.04%,金額增長11.9%。而全國圖書純銷售也只有67.06億冊、486.02億元。庫存金額是純銷售金額的92.4%。還有相當一部分出版社的庫存量超過年産值。由於銷售不暢,大量滯銷、積壓圖書開始打折銷售,使出版社利潤空間進一步縮小,造成巨大生存壓力。在經濟壓力下,出版社不得不通過增加品種和大量主發圖書來廣種薄收,於是新一輪退貨潮又開始了,如此進入圖書市場的惡性迴圈,新書氾濫成災,市場充斥泡沫,這不是行業繁榮興旺的標誌,而是危機四伏的不良先兆。

除了出版泡沫現象,教材出版改革也將使出版業發展面臨歷史性大考。在我國,出版業的利潤嚴重倚重教材教輔,圖書出版的結構不盡合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教材教輔的巨大需求支撐著我國圖書出版産業的基本規模。直到2004年,出版業的這一狀況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據有關資料,參與到教材教輔出版發行行列的各類出版社多達400余家。教材出版在圖書出版産值中的比重超過50%,加上教輔材料,比例可高達70%,如此不合理的比例足以引起業界警惕。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大眾出版的比重大於50%。有資料表明,大眾讀物的産值貢獻率,美國為60%以上,英國50%,日本高達80%。

而目前正在擴大試點的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工作將於2006年開始推廣到11個省市,到2008年在全國全面鋪開。而到2007年還將全面實行國家免費提供中小學課本制度和課本迴圈使用制度,此外,對教輔出版也將實行新的管制政策。這些改革措施有利於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但這對嚴重依賴教材利潤的出版業來説,無疑將極大影響到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事實上,在各省推行的教材招投標試點工作中,這一勢頭已經初步顯現出來。

大眾出版呈現出泡沫化徵兆,而教育出版改革的推進,又將嚴重削減出版業的利潤。在這雙重夾擊之下,斷定我國圖書出版市場將“崩潰”為時尚早,但出版業將面臨歷史性考驗恐怕並非危言聳聽。

(三)“偽書”現象拷問出版業誠信

2004年圖書出版中,“偽書”問題成為一個突出的現象,其中尤以經管類圖書為甚。近幾年,經管勵志類圖書持續熱銷,在利潤的強大誘惑下,引進版“偽書”也悄然登陸。到了2004年成為氾濫之勢,涉嫌的出版社有30余家,共出版發行近百種偽書。

偽書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監督的出版機構禁不住利潤的誘惑,屢屢下水而未曾嗆水,竟在2004年把偽書推向高峰,終於受到新聞出版總署的重視而被嚴厲查處。據北京錫恩管理顧問公司開出的94種疑似“偽書”,2004年出版發行的竟有70種之多,平均約每三天就有一種“偽書”上市。偽書中尤以管理、勵志類圖書為甚,多成為頻登暢銷榜、高居榜首的超級暢銷書。中國長安出版社的《執行力》2004年在我國就銷售了200萬冊《人民日報》2005年2月25日,11版。,影響之大,令人怵目。

《執行力》和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沒有任何藉口》兩書自稱引進版,卻查不到原英文書名和原出版社;作者也是子虛烏有。此兩書還偽造國外的權威刊物和權威人士的評論,號稱名家新作,拉大旗作虎皮,獲取讀者的信任,從而創下驚人的銷售業績。據調查,國外沒有任何作者寫過名為《執行力》的圖書《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4月22日。。

近兩年挾暢銷之強勢跟風而來的“偽書”已對我國出版業造成了嚴重危害。第一,它損害了我國出版産業的形象和聲譽,出版業的誠信問題遭到質疑。第二,擾亂了我國出版産業的行業秩序,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第三,侵犯了作者和出版社的智慧財産權,在國內外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第四,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質次價高的嚴重同質化的“偽書”排擠了中外原創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出版者的社會責任感問題到了迫切需要業內人士深思的地步。

六對促進我國出版業進一步發展的建議

第一,將出版業作為優先發展産業。

出版行業作為知識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在國內,不少省份也將出版産業列為本省支柱産業予以培育。出版業作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産業,是高智力、高科技、低能耗、無污染的綠色産業,是值得大力鼓勵與提倡的新興産業。因此,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中,應當將出版業和其他文化産業列為優先發展産業,並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包括進行出版傳媒産業園區建設,出臺吸引高級人才進入出版産業的戶口政策,進一步加大出版體制改革和資源整合力度等,扶持、引導、促進出版産業的快速發展。

第二,進一步加大體制改革力度,激發出版企業活力。

出版體制改革作為國家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文化體制中一直走在前列。但是,在2003年以來的改革試點工作中,改革進程也遇到了較大的阻力和障礙,這些障礙既有思想不夠解放的因素,也有集團利益不願放棄的因素,還有政策不配套的原因。而改革推進的遲緩,又使出版業的活力難以充分激發。因此,如何以改革為動力,全面深化出版單位的企業化和事業化分類轉制工作,就成為發展出版産業的重要之舉。

第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大力投資出版産業。

隨著出版業的産業化、企業化,國家對出版産業的投資將越來越少,社會資本、産業資本等商業資本必將成為出版業進一步發展的核心資本來源。但是,目前的産業準入障礙和投資門檻,都使社會資本難以順利進入出版産業,這必將阻礙出版産業的發展壯大。因此,需要進一步降低社會資本進入出版産業包括出版物策劃製作、市場分銷、印刷複製等領域的投資,為出版産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第四,加快利用數字出版新技術,加快對出版業的産業升級。

對出版單位而言,首先要用數字化手段加快對傳統出版的流程再造,提高生産效率和出版品質。其次,要重視網路出版資源,實現傳統出版與網路出版的互動,並將跨媒體出版作為新的努力方向。傳統出版單位應做好跨媒體出版的準備。管理機關應儘早制定數字出版産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鼓勵優秀的原創數字出版物出版,還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網路時代的內容傳播,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影響數字出版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方面(如電子紙的研發、數位印刷設備的研發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政策的支援,鼓勵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

第五,進一步加大打擊盜版和非法出版力度,為出版産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第六,大力發展公共出版事業。

出版業不僅是一項經濟産業,也是知識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化的發展,商業化是一個重要途徑。但是,為數不少的文化項目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公共性,例如少數民族文化出版、盲人出版事業、自然科學和社科學術著作的出版等,都不能完全通過市場解決。對於這些公共出版事業,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保障力度,如提高經費投入、提供有關財稅政策等。

(作者: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應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徐升國)

本文摘自《2006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中國網獨家發佈。其他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轉載,否則將負法律責任。

中國網 2006年2月13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