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年中國電影産業備忘(一)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內容引言:凱歌年度

2005年,中國的GDP增長率預計將達到9.4%,而電影産值的增長卻將大大高於GDP的增長速度。幾年前曾因“保守”而飽受詬病的中國電影産業,近幾年卻成為了中國文化産業中開放最“徹底”、改革最“堅決”的領域。借助於2002年以來電影發展的慣性,加上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抗戰勝利60週年、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這些年度契機,2005年的中國電影再次凱歌高奏。

(1)中國電影産量再創新高。2005年,截至國慶節,國産電影數量已經打破2004年創下的生産數量紀錄(212部),全年産量將超過260部。(2)電影票房持續上升。2005年上半年,內地票房達到6.3億元,全面超過上年同期的5.3億,增幅為19%。其後的暑期檔票房更是超過3億元,同比增長30%,創下10年來的最高水準。而賀歲檔期更是大片雲集,票房豐收可以預期。業內人士估計2005年中國電影票房將超過20億,較之上年的15.7億元至少增長27%,相比2002年的10億元更是翻了一番。

(3)電影投融資市場空前活躍。多主體投資、多元化融資、多樣化經營已經開始成為電影産業的基本模式。社會資本、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對電影業的投資繼續增長,在所有生産的影片中,由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參與製作的影片超過75%,中外合拍影片數將達35部左右。

(4)國産影片放映份額和市場份額繼續提高。2005年上半年投入一線放映的70多部影片中,國産片達到50多部,比上年同期增幅明顯。其中國産片票房3.7億,進口片票房2.6億元。如果加上年末的幾部國産大片,預計全年國産片票房將超過總票房的60%,國産電影票房將繼2003年之後,連續第3年超越進口大片,票房年度冠軍也將再次為國産片奪得。

(5)國産電影參加國際影展的數量以及獲獎數雙雙超過歷史最高水準。截至2005年10月底,已經有234部次影片參加98個國際電影節,其中16部影片在17個電影節上獲得了26個獎項。其中《孔雀》、《青紅》、《紅顏》等影片在柏林、戛納、威尼斯三大電影節上各獲獎項。

(6)國産影片的海外交易情況令人欣喜,截至10月貿易量比2004年已經增長了20%。國産電影在海外電影市場的總體收入有望達到15億元。

(7)大電影産業收入繼續擴大。2005年,電影産品在國內影院票房市場、海外電影市場、音像交易市場、電視播映市場、網路點播市場和專利産品開發市場上獲得的綜合效益有望在上年的基礎上再增加10億元,將達到46億元左右,較之2004年的36億增幅達28%。

(8)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高速增長。截至6月底,全國已發展37條院線,國內加入院線的新影院28家,其中25家為多廳影院,新增銀幕134塊,使目前院線影院達到1216家,銀幕2530塊,相比于三年前的872家、1581塊分別增長了40%和60%。院線的擴張、影院及銀幕數的增加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9)數字電影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數字電影的拍攝數量、放映數量和票房産出皆創出新高,數字電影發行、運營網路和技術支援服務體系也已初步建成,數字影院建設正加速展開。中國數字影院(廳)的數量在全球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電影的數字化發展將成為“引領産業發展的強大的拉動力”、“電影産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新的增長點”。

(10)電影逐漸成為日常生活和大眾文化的中心話題。電影在相當長時期中,已經脫離了人們的日常精神生活的中心,但是2005年,電影卻成為電視、網路、報紙、圖書、期刊上最常見的主題和最活躍的內容,電影被公眾關注的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加上中國電影的百年華誕,更是提高了電影在大眾生活中的影響力。電影對大眾影響力的擴大,為中國電影産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

應該説,國家廣電總局于2004年底提出的2005年電影産業在産量、收入、影院建設、放映等4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都已經達到,有的甚至遠遠超過了預期目標。中國電影人以2005年一組漂亮的數字為百年電影盛典獻上了一份厚禮。中國電影改革從1993年開始艱難的“破冰之旅”,直到2003年真正走上“産業化”發展道路。在進入新的百年,中國電影似乎在經歷一次重生。

一法規和政策環境:最大限度地開放

2005年,人們期待中的《電影促進法》和“電影分級(分類)管理辦法”等仍然在千呼萬喚中“流産”,政府有關部門間或推出的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已經不再像2003、2004年那樣頻繁,這似乎表明瞭國家電影政策的調整進入了一個平常期。因此,2005年中國電影取得的成績顯然是幾年來種種産業化改革措施的一種自然的累積效應。儘管如此,本年度的許多政策對於今後中國電影的發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規範統計和審計

國家廣電總局第46號令《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自2005年1月10日起施行)以及第47號令《廣播電影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辦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兩份文件的意義在於將內部審計與行業數據統計納入了行政管理的範圍,旨在防止虛報、瞞報、漏報票房收入,或隱瞞真實經營狀況等現象,為廣電主管部門在掌握行業真實發展狀況基礎上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其實,統計是一個産業健康發展的前提,這説明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正在向系統化方向發展。2005年在媒體上爆發的關於電影票房統計的科學性的爭論以及電影製作人對電影統計數字的種種置疑,也證明了産業統計在産業發展的重要性。

2.劃清對外開放的界限

2005年2月25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實施〈中外合資、合作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企業管理暫行規定〉有關事宜的通知》,規定每家外資企業原則上只能在中國合資組建一家影視製作公司,這意味著剛剛按照上年第44號令已成立或計劃成立中外合資影視公司的外資巨頭如華納、新力、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將不可能在短時期內進一步擴張它們的業務。這項補充規定雖然是為了“避免出現資源浪費,推動合營企業迅速形成品牌”,但在事實上卻對外資的進入設置了新的限制,為國內影視企業贏得更多的發展時間。

與為外資設限不同的是,內地市場對港資實現了進一步的開放。同在2005年5月8日起施行的廣電總局第49號令《〈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和第50號令《〈電影企業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的補充規定》,根據CEPA相關協議做出了補充規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允許香港、澳門服務提供者在內地以合資、合作或獨資的形式建設、改造及經營電影院,同時,經內地主管部門批准後,可以在內地試點設立獨資公司發行國産電影片。新規定的出臺意味著今後港資以及與港資合作的外資可以以投資主體的身份直接進入內地市場,這對方興未艾的國內影院建設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3.推動數字電影發展

更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是關於中國電影的數字化發展。由於數字電影在電影製作、存貯、傳輸、發行、放映、管理各個環節都顯示出了傳統膠片電影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方便靈活的前後期製作、高效迅捷的傳輸發行、“永遠如新”的放映效果,節約環保和超強的版權保護功能。2002年,為推進中國數字電影的發展,國家廣電總局印發《數字電影管理暫行規定》,將數字電影發展納入軌道。2004年1月在《關於加強電影産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已經將“加快電影數字化進程,促進電影産業升級”作為中國電影産業化發展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年公佈的《中國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更明確將“確立數字電影在電影産業中的戰略地位”作為到2010年中國電影數字化發展的總體目標,甚至明確提出中國電影將在5~10年內完成由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過渡。其後又相繼頒布了適應城市需要的《電影數字放映暫行技術要求》和適應社區及農村需要的《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暫行技術要求》,為數字電影放映做出了具體的技術規定。

2005年7月19日,國家廣電總局公佈《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管理辦法(試行)》,不僅明確了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的概念、模式和範疇,還首次明確允許並鼓勵境內外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以多種形式投資數字電影院(廳),允許並鼓勵境內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不含外資)組建數字電影院線公司。《辦法》還明確了成立專業數字院線和非專業數字院線的具體要求,城市專業數字影院(廳)將使用符合《電影數字放映暫行技術要求》的進口數字電影設備,而城市社區、縣城以下的非專業放映廳及流動放映場所則使用符合《數字電影流動放映系統暫行技術要求》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産數字電影設備。這意味著中國數字電影的發展實際上將走上“高端”和“低端”齊頭並進的兩條道路。依據這一規定,主要走低端路線,試圖以百姓票價開拓全國市場的“時代華夏數字電影院線”等數字院線得到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批准成立,而正在建設中的星美數字院線不久也將成立。

除了《數字電影發行放映管理辦法(試行)》,國家廣電總局還出臺了《國産影片數字化發行經費補貼試行辦法》,對數字電影發行放映提供優惠和鼓勵政策,投資建設了規模化的電影數字製作基地,啟動“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成立了數字電影節目管理中心,建立了數字電影整合服務管理平臺和數字電影節目庫,成功研製了農村數字電影放映設備和流動放映系統,並於2005年6月在浙江台州、廣東佛山、上海金山等地農村成功啟動了試點放映。可以説,確定中國電影數字化方向是中國電影産業化進程中具有非凡意義的舉措,是中國電影主管部門少有的具有高度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

在2004年公佈的《電影數字化發展綱要》中,國家廣電總局明確提出要推進數字電影的規模化發展,2006年實現每年向數字影院提供50部以上電影數字節目,2004年底建成100個高標準的數字放映廳,力爭3~5年內建成500家以上標準統一、形式不同的數字電影放映廳。從目前的進展來看這幾個目標基本都可以實現。

4.電影智慧財産權保護

電影是高智慧財産權産品,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對於電影的創新能力、製作水準、藝術品質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生死攸關的意義。特別是當中國電影走上了大製作、大市場的産業發展道路的時候,電影智慧財産權的保護,不僅對於進口電影産品有價值,對於中國電影發展的意義可以説更加重大。所以,中國政府2005年打擊盜版的力度在不斷增強。2004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佈的《關於辦理侵犯智慧財産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正式實施。根據新司法解釋,賣盜版碟超過5000張可判刑3~7年,而且明確規定對線上盜版行為可以依照刑法第217條侵犯著作權定罪處罰。2005年7月13日,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與美國電影協會共同簽署《關於建立中美電影版權保護協作機制的備忘錄》,三方將定期舉行聯席會議,交換影片及其家庭錄影産品的上映發行資訊,研究和協商打擊盜版家庭錄影産品、保護電影版權的行動方案。8月29日,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中國城市影院發展協會、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中國音像協會共同發起並成立了中國電影版權保護協會。這些舉措將為規範市場秩序,有效保護電影版權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觀2005年幾個重要文件,本年度中國電影産業政策仍然延續了之前的發展策略,即對於資金和企業基本按照社會—民營—港澳—境外、製作—放映—發行的順序逐漸開放電影行業準入,這種逐步開放的方式決定了中國電影産業政策的出臺形式:各種“暫行規定”陸續推出;有的總局令甚至在發出不到一年時間就進行了局部微調;有的開放性政策剛頒布不久就又進行“進兩步退一步”的回調。這種現象雖然在過渡時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另一個方面看,説明管理部門對於中國電影産業的發展在預期上仍然缺乏充分的前瞻性。如何提高政策、法規的預判能力和穩定性,成為政府管理一個難題。而《電影促進法》的推出一再延期,眾望所歸的電影分級制遲遲未能出臺,可能正好表明瞭政府管理部門在判斷上的猶疑。儘管相對廣播電視行業,電影産業領域不論是對內的放開還是對外的開放都遠遠走在了前面,儘管電影的産業定位使它與中國其他傳媒相比,已經更加接近娛樂業的概念,但是,電影産業的法規政策環境的完善還有待國家整體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二製作:高速粗放增長

作為電影“制—發—放”流程中最為核心的一環,2005年的電影製作呈現出了相當的活力:電影産量在2004年爆髮式增長的基礎上再創新高;合拍片已經成為中國國産電影的絕對主力,混合資金製作成為電影製作的基本形態;電影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也有所創新。但是,電影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電影産品品質參差不齊的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1.電影産量

2005年的電影産量預計能突破260部,較之2004年的212部增幅至少為23%。這説明2004年的高速增長並非偶然,而是中國電影産業化系列改革措施的必然結果。在産量上,中國電影已經進入了世界電影生産大國的行列。同時,數字電影的製作數量也有明顯增長。截至10月領取影片公映許可證的數字電影已超過了40部,數字拍攝正在成為電影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從電影的種類上看,2005年的國産電影包括四大類型:

(1)主旋律電影,有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的影片《太行山上》、《鐵血崑崙》、《我的母親趙一曼》以及動畫片《小兵張嘎》等,紀念中國電影誕生100週年的《定軍山》,此外還有《任長霞》、《生死牛玉儒》、《沉默的遠山》、《風起雲湧》等;

(2)商業類型電影,如《無極》、《神話》、《七劍》、《情癲大聖》、《頭文字D》以及《七夜》、《窒息》、《槍手》等;

(3)商業性的藝術電影,如《求求你,表揚我》、《千里走單騎》、《如果·愛》、《情人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鴛鴦蝴蝶》、《獨自等待》等;

(4)藝術電影,像《孔雀》、《青紅》、《世界》、《向日葵》、《好大一對羊》等等。

應該説,第二類和第三類影片逐漸成為年度電影産量的主體部分,商業電影的類型也逐漸豐富,而商業性藝術電影的出現,更是表明瞭中國電影的藝術空間和商業空間的一種融合,對於提高觀眾的電影觀賞水準和中國電影的藝術創新能力,對於推動中國電影人將藝術追求與市場意識相結合,都會起到重要作用。而藝術電影的發展,則對中國電影在國際舞臺上獲得藝術地位和藝術影響具有一定的價值。

2.國産電影的4種製作模式

從市場角度看,這幾類資金來源各異的影片可以大致分為4種製作模式:

(1)大製作。處在金字塔尖的是每年只有3~5部的所謂“國産大片”,投資皆在億元以上,而其國內的預期票房在8000萬以上,比如2004年的《功夫》、《十面埋伏》、《天下無賊》。2005年的“大片”包括《無極》,投資3億,內地票房預計過億,《神話》和《七劍》分別投資1.6億、1.2億,各獲得票房9600萬、8300萬。

這些影片在特徵上與賈斯廷·懷亞特提出的好萊塢的“高概念”電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導演、高投入、大製作。由於製作成本巨大,這些影片都是合拍片,資金構成複雜,來源涵蓋大陸、香港、日、韓甚至好萊塢。這些影片本身就有海外資金的背景,在製作時便已考慮到海外市場行銷因素,因而除了內地票房,還往往能夠以較高價格買斷北美、亞洲及其他各地發行權,再加上內地高價音像版權及後産品,基本上都可以有豐厚的回報。這一陣營的影片數量雖少,在國産片的票房中卻可以佔據近一半的份額,並且往往也是中國電影海外銷售的主力。

(2)中製作。中等製作的影片投資大約在1000萬到5000萬之間,其國內票房目標在1000萬到8000萬之間。每年在這個區間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這個陣營的影片有三種情況:個別主旋律重點影片,比如2004年的《張思德》和《鄭培民》,2005年的《任長霞》、《太行上上》;少量兼顧海外市場的商業文藝片和藝術片或小成本類型影片,比如《孔雀》、《千里走單騎》、《長恨歌》等;此外,還有一些主打情人節等特殊市場的商業類型電影,如2004年的《戀愛中的寶貝》、《天黑請閉眼》,2005年的《頭文字D》、《如果·愛》、《韓城攻略》、《三岔口》等。而在第二陣營的10來部影片中常常有大半都是港産片或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

(3)小製作。小製作還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製作成本在1000萬以下、400萬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標為100萬~1000萬,數量在20部左右,其中,“純國産片”與內地香港合拍片(以及港産片)大約各佔一半。20部中超過500萬票房的不到10部,在500萬到1000萬之間仍然是以港片或內地香港合拍片為主,“純國産片”主要集中在500萬以下。

第二層次的影片製作成本則在150~300萬左右,數量最多。根據現有的數據統計,可以推測出2005年這樣的影片大概有160部左右,約佔全年總産量的62%。這些影片部分進入了院線放映,但票房産出相當微薄,有的影片進入影院完全是為了獲得一個較高的音像版權銷售價格,還有的影片則是小規模、分區域上映。而相當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場是電視播映和音像産品。少數藝術水準較高的文藝片在獲得海外電影節獎項後通過出售海外部分地區版權,能夠獲得一定補償,甚至略有盈餘。當然,還有部分影片則根本沒有進入流通渠道。

3.合拍片成為國産電影絕對主力

電影是高風險行業,而且近些年來製作規模不斷擴大,成本不斷提升已經成為中外電影業的大趨勢,合作拍片因為可以有效規避風險,優勢互補,擴大市場而成為流行的電影製作潮流。

目前,合拍片(基本上都是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已經成為國産電影的絕對主力。2004年國産片票房的前十名中(《十面埋伏》、《功夫》、《天下無賊》、《新警察故事》、《2046》、《張思德》、《鄭培民》、《千機變2》、《戀愛中的寶貝》、《龍鳳鬥》),僅有三部是純國産片,其餘全是內地香港合拍片,粗略統計其票房至少佔國産片總票房的70%以上。2005年截至11月的票房前6位中,《神話》、《七劍》、《頭文字D》、《韓城攻略》、《任長霞》、《三岔口》等,也僅有一部純國産片,12月的四部重頭戲《無極》、《情癲大聖》、《如果·愛》、《千里走單騎》則全是合拍片,因此可以預言2005年國産片票房前十名將有9部合拍片,其中除《無極》外全是內地香港合拍片。

按照參與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內地香港合拍片分為兩類:主要由內地製作的內地産合拍片,如《英雄》、《十面埋伏》、《天下無賊》、《詛咒》;主要由香港製作的港産合拍片,如《韓城攻略》、《神話》等。不難發現內地産合拍片主要分佈在大製作和中製作陣營,而港産合拍片則貫穿了三個陣營,並且在每一陣營中都是票房産出的主力。

按照2003年CEPA相關協議規定,純港産片可以不受進口配額限制,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可以視為國産片經審批後在內地發行。所以,2003年後,港産合拍片數量激增。2002年之前負責合拍片事務的中國電影合拍製片公司每年受理的合拍片項目只有十幾個,而2003年之後,每年光受理來自香港的項目就有60、70個之多。2005年截至10月底,合拍公司受理並通過立項的合拍片數量為35部,其中與香港合作拍攝的就高達23.5部(其中一部為內地、香港和南韓三方合拍),這一數字已與2004年基本相同,所以2005年可能成為有史以來香港與內地合作拍片最多的一年。

中國國産電影票房在2003年首次超越進口大片並不是一種偶然,這其中不僅有《英雄》獲得超高票房的貢獻(《英雄》為內地産合拍片,由新畫面公司與香港精英娛樂集團合作),更重要的是統計方法發生變化之後,大量的港産合拍片加入到了國産片陣容之中,內地與香港真正開始實現“資源共用,優勢互補”,恰恰是由於這種巨大優勢才使得國産電影能夠連續3年打敗進口電影。

除了內地香港的合拍片,中外合拍的數量也在不斷上升。事實上境外資金早就通過各種渠道曲折滲透到電影製作中,如《英雄》、《十面埋伏》、《功夫》、《無極》等,在有的影片中甚至佔據了絕對的份額,比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功夫》中的出資額就佔到了95%。2004年廣電總局43號令之後,外資終於取得了進入中國電影製作業的“準生證”。中影—華納—橫店影視製作股份公司以及“華索”影視製作公司先後成立,其第一個合拍項目《面紗》已經啟動並進入到拍攝階段。上影與英國合作的《伯爵夫人》在2004年底就已完成拍攝。中國的“命製作公司”(美國人羅異創辦)與英國、澳大利亞合作的《苦海》也將在2005年開機。

資本永遠流向創造利潤的地方。目前,好萊塢七大電影公司都在北京或上海設立了辦事處,也曾在國家廣電總局43、44號令之後對中國電影市場進行了深入考察,但截至目前真正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仍然只有華納和哥倫比亞兩家電影公司,而前者主要著力於影院投資,即使是參與製作最多的哥倫比亞公司,近幾年來共投資合拍了9部電影,除了《功夫》,有5部投資都不足100萬美金,其他的也不超過400萬美金。可以説,直到目前,外資都沒有真正地大舉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尤其是沒有進入電影製作領域。大資金仍然處於觀望和試探的階段。

4.電影投資與融資

資金混合(國企、社會、民營、海外、境外)已經成為目前國內電影投資的基本形式,單一資金製作的影片比例已經越來越小,同時,資金混合的成分也越來越複雜。海內外的企業投資、風險投資、金融貸款、廣告投入、版權預售、個人融資等等方式都成為電影資金的來源。

《七劍》的投資方有大陸的北京慈文、美林正大、清華紫光、香港的徐克香港電影工作室,其他還有南韓寶藍電影製作公司和日本的資金進入,中、日、韓三方按照1:1:1的投資比例承擔。

《無極》是首部以中國大陸資金為主的國産商業大片(大陸資金佔80%以上),影片由包括中影在內的多家公司共同投資,其中上海一家公司的投資份額最大,此外還有南韓Show East公司、美國Moonstone娛樂公司等海外資本,並利用了中國台灣、日本和南韓等地的本地發行預購來回填拍片資金。

更重要的一件事是,2005年10月,華誼兄弟宣佈深圳發展銀行將為華誼2005年最大的電影投資項目《夜宴》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的銀行授信,這是中國內地銀行為單個電影投資項目提供授信的第一例。同時,華誼兄弟還與中國進出口保險公司合作,共同承擔影片進軍國際市場的風險。由於電影投資的高度風險性,即使在美國也往往只有好萊塢七大電影公司參與的電影項目才能夠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華誼兄弟甚至先於國企獲得國有銀行的授信表明其經營能力與企業誠信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這對於華誼兄弟來説不僅完成了實際的融資目的,對於整個電影業中的民營資本來説也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

少數民營公司已經開始試圖向海外投資,比如本來就有外資血統(美國風險投資基金IDG為主要股東之一)的中博傳媒便參與了南韓影片《哭泣的拳頭》、《外出》等影片的投資。

總的來説,由於處於産業化的初期,多數中國電影項目的融資形式和手段都還不夠豐富。且不説IPO、網路集資等剛興起的形式,即使是預售發行權和版權、投資基金、銀行貸款、抵押版權這樣一些傳統融資渠道也僅僅處於剛起步的階段。

普華永道在2005年8月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媒體娛樂業增長最快的國家,未來5年內將以每年25.2%的速度增長,預計在2008年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媒體娛樂市場。這份報告充分流露出目前各界對中國媒體娛樂業的樂觀情緒,這也為中國電影企業拓展融資渠道創造了良好條件。

5.民營/社會電影企業繼續成長

民營公司繼續成長,已經成為中國電影的主力軍。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內地目前各種民營影視公司已達2000多家,在數量上已佔據絕對多數,而民營公司參與的影片在票房上已經支撐起半壁江山。新畫面、華誼兄弟兩家公司2004年包辦了票房最高的三部影片《功夫》、《天下無賊》、《十面埋伏》,累計票房達4.4億元,佔到當年國産片總票房的55%。而2005年的幾部重頭戲《七劍》、《無極》、《千里走單騎》、《情癲大聖》也都由民營公司主導。

更值得注意是,民營機構正在通過市場方式進行資源整合、産業合併,增加企業的競爭力。2004年12月9日,TOM集團以1000萬美元收購華誼兄弟35%的股權。TOM明確表示,雙方共同目標是在三年內讓華誼上市,或引入一名好萊塢策略投資者。根據協議,TOM與其他投資者未來數年內可增持華誼持股量至約50%。這意味著華誼兄弟今後將獲得更加雄厚的資金支援。另外,在與戰國音樂成立華誼兄弟音樂有限公司之後,華誼兄弟將涉足唱片製作、發行、藝員經紀、新媒體技術的開發及商務拓展等音樂領域,這使它有漸漸向綜合娛樂集團發展的趨勢。

6.國營電影企業兩極分化

中國電影集團等國有企業也在積極改制,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製片規模。中影2004年共投入拍攝資金4200萬元,全部影片總投資3.38億元,融資比例高達88%,其中行業外投資和境外投資等佔了一半多。2005年中影參與的影片《無極》總投資達到3.4億元,這意味著2005年中影的融資比例將更高。中影公司已表示將力爭在2006年上半年發售第一期10億人民幣的企業債券用於電影製作。據悉,廣電總局已批准該申請,國家資金管理部門正在考核中影公司的運營能力和過去3年的業績。上影則將推出重點片、經典改編、名人名事、都市言情等8大系列40多個電影電視劇項目,面對社會進行融資,試圖形成所有電影融資項目。

在市場主體上,國營電影企業的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大。除中影、上影之外,其他國營製片機構已被遠遠拋到身後,儘管長影等老牌製片廠增加了製片數量,但其對於中國電影業的影響力已是相當微弱。

總體來看,電影産量持續上升,電影産品類型不斷豐富,大中小製作的電影互相補充,內地/香港、中國/外國合作製作的雙贏趨勢,電影投融資渠道的多樣化,以及民營/社會電影製作機構和國營電影製作機構的聯合和競爭,都證明了中國電影製作領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而如何提高電影的投入産出比,如何提高電影産品的市場競爭力,如何促進電影創作的藝術創新和電影産品的品質提升,如何讓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以外的一批新的電影導演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主力,如何讓王中軍、張偉平以外的一批新的電影製作人能夠馳騁影壇,將是未來中國電影製作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者:清華大學 尹鴻 詹慶生)

本文摘自《2006年: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中國網獨家發佈。其他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轉載,否則將負法律責任。

中國網 2006年2月13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