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從宏觀調控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後一直關注並不斷探索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作了全面部署。實踐證明,黨的執政能力與其通過政府運作體現出來的宏觀調控能力密切關聯,加強宏觀調控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環節。

宏觀調控能力是黨執政能力在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

黨的十六大把黨的執政能力歸結為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等五種能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執政能力的內涵。從經濟領域看,黨的執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宏觀調控能力具體體現出來的。> 從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看。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執政黨判斷形勢的重點,是對經濟形勢的判斷。經濟發展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經濟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前提。任何脫離了經濟形勢判斷的形勢判斷都是不完整、不科學的。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曲折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國際背景下,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只有科學觀察世界經濟發展大勢,準確把握國內經濟發展動態,客觀分析自身條件,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有效應對各種挑戰,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從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看。從一定意義上説,"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也就是"調控"市場經濟的能力。任何執政黨增強執政能力,都不能不把提高宏觀調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與計劃經濟不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其運作的特點,一是各种經濟活動都掩蓋在交換關係之下,經濟運作的透明度很低;二是市場經濟是開放體系,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國際因素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顯著增強,經濟運作過程日趨複雜。對於我們來説,市場經濟是一種新事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宏觀調控的規律性。> 從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黨必須面對經濟體制變遷複雜局面的考驗。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不僅是經濟關係的深刻變化,而且是社會關係的重大調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宏觀調控的難度相應加大,愈發需要通過提高宏觀調控能力來應對日趨複雜的局面。1997年亞洲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宏觀經濟調控能力是應對各種複雜局面的核心能力。

從依法執政的能力看。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清楚地表明,依法實施宏觀調控是執政黨依法執政的重要內容。宏觀調控的過程,實際上是執政黨或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干預經濟的過程。既然如此,如果宏觀調控不能在法規的約束下進行,必然導致宏觀調控過程中的權力腐敗,最終影響執政能力。所以,執政黨依法執政的能力,在經濟領域集中體現為依法宏觀調控的能力。

從總攬全局的能力看。對於執政黨來説,在紛紜複雜的社會現實中,不能把握經濟發展大勢、對經濟運作過程進行有效調控,就不足以總攬全局、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需要中央和地方縱向協調、各職能部門橫向配合。從宏觀調控的角度看"總攬全局",就是宏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既要著眼于全局,又要充分考慮和照顧地方利益,調動兩個積極性;各地區必須從全局出發,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結合起來;各職能部門必須各司其職,協調一致。

宏觀調控實踐彰顯黨的執政能力

宏觀調控體系改革歷來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後,我們黨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規律性,不斷總結宏觀調控實踐的經驗教訓,宏觀調控水準明顯提高。

(一)黨的十四大以來的歷次宏觀調控

1.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態勢,但由於新舊體制的摩擦,特別是舊的調控機制逐漸失效,新的宏觀調控機制尚未完善,投資軟約束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加快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經濟"過熱"現象,投資、消費雙膨脹,社會集資、金融機構設立基本失控,通貨膨脹惡性發展。

針對上述情況,1993年6月,中央果斷提出加強宏觀調控的16條措施,主要包括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整頓金融秩序和流通環節,控制投資規模,加強價格監督等。從1994年起,在金融、外匯、財稅、價格、外貿等方面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立;專業銀行向商業化、企業化發展;中央和地方實行分稅制;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匯率並軌;石油和糧食等基礎行業産品價格放開等等。經過3年努力,到1996年下半年,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金融秩序迅速好轉,物價漲幅明顯回落,通貨膨脹得到抑制,經濟增長在適度從緊的宏觀政策環境下仍然保持著較高速度,經濟實現"軟著陸"。

2. 1997年,金融危機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相繼爆發並對我國經濟産生重大影響。在東南亞國家貨幣紛紛貶值的情況下,我國從大局出發,堅守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外貿出口受到嚴重衝擊,國內市場供求格局開始發生逆轉,即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於求,內需擴大受阻,物價急劇回落,出現通貨緊縮跡象。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下崗失業人員明顯增加。

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中央審時度勢,以穩定經濟增長為目標,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1998年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中央明確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的"貨幣政策(後改稱"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成為我國宏觀調控新的立足點。從1998年開始,我國連續大規模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投資,以此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社會總需求;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假日經濟,以刺激消費,努力啟動國內市場。隨著各種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加之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減弱,民間投資逐漸活躍,國外市場好轉,外貿出口增加,我國經濟逐步走出通貨緊縮陰影,增長速度穩步回升並呈現強勁勢頭。

3. 2003年下半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固定資産投資過快、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苗頭開始顯現,煤電油運日趨緊張,盲目投資、亂上項目、重復建設問題愈益嚴重,消費價格以較快的速度持續上升,新的"大起"有可能導致新的"大落"。

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分析形勢,未雨綢繆,確定了"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宏觀調控原則,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強調不搞"急剎車"、"一刀切";要求各地各部門迅速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判斷和決策上來。進入2004 年,中央宏觀調控的力度明顯加大,宏觀調控措施得到迅速落實,投資過熱、盲目擴張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宏觀調控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與以往不同,這次調控是一次預防性調控,其實踐意義在於,在經濟尚未全面過熱、通貨膨脹尚未發生之時予以遏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經濟大起大落對國民經濟可能造成的嚴重傷害,也大大降低了宏觀調控的成本。

(二)宏觀調控能力體現了黨的執政能力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宏觀調控的歷史演進表明,隨著黨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宏觀調控經驗的不斷積累,宏觀調控能力日益增強,運用各種調控手段的技巧逐步嫺熟,我們黨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和總攬全局的能力在宏觀調控的實踐中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

從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法看。宏觀調控逐漸遠離計劃經濟條件下慣用的單一的行政手段,逐步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主要運用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在內的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以控制固定資産投資過熱為著力點的新一輪宏觀調控過程中,各種手段的綜合運用能力表現得尤為充分,有人將之形象地比喻為打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

從宏觀調控的時機和力度看。在實施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如果時機把握不準,該出臺政策時沒出臺,該調整政策時沒調整,"用藥"不足或"用藥"過量,都會造成重大損失。我國宏觀調控從1993年經濟過熱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被動、滯後應對,到當前的主動預防性調控的演進,表明黨和政府對市場經濟運作矛盾的分析判斷和宏觀調控時機的選擇越來越符合規律,在宏觀調控著力點和力度的掌握上越來越符合實際,不僅積累了對付通貨膨脹的經驗,也摸索了治理通貨緊縮的經驗。

從宏觀調控的效果看。三次宏觀調控對熨平經濟波動的實際效果越來越明顯。前兩次宏觀調控具有"扭轉乾坤"之功,但調控代價不低,國民經濟出現較大波動。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新一輪宏觀調控儘管並非盡如人意,其後續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在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偏快、部分行業出現投資過熱苗頭的時候,果斷決策,主動出擊,以較低成本瓦解了可能出現的經濟波動的基礎,不能不説是宏觀調控的一個明顯進步。

通過加強宏觀調控能力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一)提高按市場經濟客觀規律辦事的自覺性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成敗得失,從根本上説,決定於執政黨政府能否自覺地按照對市場經濟運作過程起支配作用的客觀經濟規律辦事。這些規律包括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利潤平均化規律等。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實際上就是把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觀行為與市場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客觀過程統一起來,其結果就是宏觀調控效率的提高。事實表明,什麼時候遵從了客觀經濟規律,宏觀調控就能取得預期效果,經濟發展就比較順暢;什麼時候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宏觀調控失效,經濟波動就不可避免。過去我們曾經幹過一些"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産"一類的事情,受到了規律的懲罰。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不斷提高宏觀調控能力,要求我們尊重規律,自覺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二)強化宏觀調控的利益協調功能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利益主體和利益格局日趨多元化、複雜化,不同的利益主體由於所處社會環境和社會地位不同,價值判斷、利益取向也就不同。而每一次宏觀調控,甚至每一項宏觀調控措施,都不會對所有的社會群體和利益主體産生均等的調節作用,總是對一些人有利、對一些人不利,或對一些人利大一些、對一些人利小一些,使利益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同時産生新的利益衝突或矛盾。執政黨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執政黨政府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必須從全局出發,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兼顧效率與公平,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既要考慮全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又要兼顧不同地區和不同社會階層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特別是要照顧到弱勢群體的利益。只有把各方面的利益協調好,宏觀調控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執政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才能鞏固。

(三)綜合運用各種宏觀調控政策

宏觀調控的目標一經確定,各種調控政策的綜合運用就成為決定宏觀調控效果的關鍵因素。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各種調控政策應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發揮作用,促進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但是,由於不同的宏觀調控政策由不同部門主導和具體操作,而不同部門在制定和運用政策時往往從本部門的立場出發,更多地考慮本部門的利益,所以在不少場合,各種宏觀調控政策之間會出現作用方向不一致、作用力度不匹配,甚至南轅北轍、各吹各調、相互衝突的情況。因此,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宏觀調控政策之間的一致性和差別性,加強政策制定和操作之間的相互協調,特別是要加強計劃和金融、財政政策之間的協調,使之相互配合、協同運作,不斷提高宏觀調控的整體效能。

(四)推進宏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進程

宏觀決策是宏觀調控的關鍵環節,也是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證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是減少和避免決策失誤,提高宏觀調控效能的重要前提。宏觀決策正確,國民經濟運作就比較順暢;宏觀決策失誤,國民經濟就會出現波動。一次大的宏觀決策失誤,也就是一場大的經濟災難的開始。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把宏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放在重要位置,以科學的決策方法、民主化的決策程式保證宏觀決策的正確性,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五)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變革。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的執政黨政府的職能,必須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而轉變。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職能已發生很大變化,但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將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供重要推動力。

《半月談》雜誌社 2004年09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