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五”時期我國社會事業發展概況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7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十五”時期的社會事業發展

——“十五”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回顧系列報告

一、社會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教育事業

2005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17079萬人。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地區覆蓋率超過9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2005年高中階段在校生達到3990萬人,比2000年增加1472萬人,年平均增長9.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達到52.7%,比2000年提高9.9個百分點。

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05年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23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1%,比2000年提高8.5個百分點。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學生達1562萬人,比2000年增長1.8倍;成人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學生435萬人,增長23%;在學研究生98萬人,增長2.3倍。

目前我國6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8年,比2000年提高0.4年。

(二)衛生事業

2005年底,全國有衛生機構30萬個,衛生技術人員446萬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07萬張。五年診療人數超過100億人次,住院約3億人次。

婦幼保健工作進一步加強。孕産婦死亡率從2000年的53/10萬下降到2004年的48/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40‰下降到25‰,嬰兒死亡率由32‰下降到22‰。2004年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達87%,一歲兒童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百白破、麻疹等單苗接種率均達98%。

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取得實效。2004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60%,比2000年提高4.8個百分點;衛生廁所普及率為53%,提高8.3個百分點;糞便無害化處理率由49.5%上升到57.5%。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截止到2005年9月底,全國已有671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覆蓋人口2.33億,共有1.77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為75.8%。參合農民的就診率和住院率明顯提高。2004年,全國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共給予補償1.2億次,補償資金支出50.4億元。

目前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已由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04年的72歲。

(三)文化事業

“十五”前4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國內演出166萬場,其中到農村演出96萬場,國內觀眾達到17.2億人次。2002—2005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了102台優秀舞臺藝術作品的加工提高,推出了30台精品劇目。

2004年全國文物系統共有館藏文物2388萬件;舉辦展覽6918個,參觀人次1.45億人次,比2000年增長12.8%,其中青少年參觀人次達3454萬人次,比2003年增長70%。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博物館及文物庫房,一大批瀕臨毀壞的文物得到有計劃、有重點的搶救和保護。

2005年底,共有公共圖書館2736個,比2000年增加59個;博物館1556個,增加164個。

2004年底,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和國家專門檔案館3385個。國家綜合檔案館有館藏檔案17602萬卷(件),開放檔案4868萬卷(件),分別比2000年增加32%和20%。2004年,我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的國家。

2005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的年播出能力分別為1019萬小時和1283萬小時,公共廣播和電視節目套數分別為2146套和1227套。全年製作廣播、電視節目共達737萬小時,比五年前翻了兩番。有線電視用戶達1.26億戶,廣播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4.5%和95.8%。全年生産故事影片260部,科教、紀錄、美術片42部。

2005年全國共出版圖書約64億冊(張),報紙404億份,期刊27.5億冊。2004年圖書、報紙、期刊總印張闔計為2102億印張,比2000年增長65%。2004年出版音像製品3.4萬種5.7億張(盒),電子出版物6081種1.5億張。網路出版從無到有,數字出版産業逐漸形成。

(四)體育事業

2004年我國7到70歲人群中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占37%,各級各類社會體育指導員達43萬餘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結果,2003年底,我國共有各類體育場地85萬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平方米。

五年間,我國運動員共獲得493個世界冠軍,創98項世界紀錄。在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上實現了冬季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又以32枚金牌,金牌總數第二、獎牌總數第三的成績再創歷史新高。

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贏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

二、社會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落實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十五”時期社會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得到加強

2003年,國務院做出了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出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重大決策。

2004年農村義務教育預算內撥款佔到了農村義務教育總投入的80.6%,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村教育主要由農民負擔的狀況。西部“兩基”攻堅取得重大進展,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和品質明顯提高。

2005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安排“兩免一補”(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專項資金約64億元,惠及中西部地區3000余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學生。

(二)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

為落實黨的十六大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基層文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文化産業取得較大發展。

2002—2005年,中央通過轉移支付補助4.8億元,用於扶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設施建設,基本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圖書館的建設目標。大力實施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播影視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綜合傳輸覆蓋能力顯著提高。

“十五”時期,一批國有、民營龍頭企業迅速成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輪廓初現。2004年,全國共有文化市場産業經營單位31萬家,從業人員182.7萬人,年上繳稅金125.8億元。2005年廣播電視總收入達到888億元;電影故事片産量從2003年的100部、2004年的140部躍升到2005年的260部。新聞出版業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産業群,2003年全國新聞出版業的總資産達2098億元,銷售收入1546億元。

(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力度加大

“十五”時期,特別是在抗擊非典鬥爭之後,國家加大了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投入。截止到2005年5月底,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項目投資達106億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投資達114億元。為加強農村衛生工作,“農村三項建設”、“貧困縣醫院建設”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五年間累計投資50多億元。

(四)特殊群體的利益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

“十五”時期,在城市基本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在1534個縣(市、區)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共有2233萬城市居民和777萬農村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分別是2000年的5.5倍和2.6倍,全年各級政府共支出低保資金216億元。在尚未開展農村低保的地區,共有1024萬農村五保戶和困難群眾得到定期生活救濟。2005年全國共有356萬城鄉特困群眾得到醫療救助,各級政府支出醫療救助資金8.9億元。

“十五”前4年,有547萬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截止到2004年底,城鎮參加社會保險的殘疾人為113萬人,341萬殘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51萬殘疾人享受集中供養和五保供養,285萬殘疾人得到臨時救濟、定期補助和專項補助。

流浪乞討人員社會救助實現從強制性收容遣送到自願受助、無償救助的重大轉變。《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關愛性的救助管理制度正式確立,為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提供生活救助。2005年各類救助站共救助155萬人次。

(五)司法保障水準提高

2005年5-9月,全國公安機關組織開展了集中處理群眾信訪問題的公安局長“開門大接訪”活動,共接待群眾來訪20余萬起,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為信訪群眾解決了一批實際問題,而且為社會消除了一批不和諧、不安定因素。

人民法院在“十五”時期加快了訴訟活動的民主化進程,更加注重程式公平、實體公正、訴訟效率和裁判中立、對當事人同等尊重以及裁判過程公開透明。

從2003年起,檢察機關開始推行人民監督員試點和清理糾正超期羈押專項工作。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共選任人民監督員1.9萬人,監督結案3341件;截止到2005年8月,有28個省份實現了各個訴訟環節無超期羈押。

司法行政機關大力推進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條例》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對落實“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憲法原則,促進司法公正,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執筆:國家統計局社科司 劉巍)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