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王一鳴:解讀"十一五"開局走法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7 日 | 文章來源:人民網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要繼續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要增強靈活性和針對性,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

2006年經濟增幅將有所回調

從多方面因素看,2006年經濟增幅將有所回調,但不會大幅回落,經濟增長率會低於2005年,但依然會保持在9%左右的高位。

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需求不會出現大的減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06年世界經濟增長4.3%,與2005年基本持平。世界貿易增長7.4%,增幅略高於2005年。從國內看,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勢頭強勁,市場潛力巨大;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強勁。特別是通過近年來有針對性的宏觀調控,經濟運作穩定性得到提高,可持續性明顯增強,這些都將有利於保持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的態勢。

同時,從經濟週期性因素和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變化看,我國經濟增速也面臨回調的壓力。

首先,從週期性因素看,我國經濟通常在經歷了2—3年的上升期後,會進入調整期。2002年以來,已經經歷了3年上升期,2002、2003、2004年分別為8.3%、9.5%和9.5%的增長率,2005年經濟增長率回調到9.4%,2006年還可能繼續回調。

其次,投資增長幅度趨於下降。投資是我國近年來經濟較快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前些年過熱的鋼鐵、有色金屬、水泥、房地産等行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幅趨於下降。繼續加強固定資産投資調控,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2006年投資增長率有可能下降到20%以下。

第三,2006年的消費增長也難以明顯上升。2005年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1.1%。消費增長較快,與去年以來農民增收、農村市場活躍有很大關係。但是2005年糧價同比持續下降,秋糧上市後糧價下跌會更明顯,而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農民收入增長會低於2004年,這對2006年的消費增長會有較大影響。

第四,2006年出口也會比2005年有明顯下降。200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預計達到1.4萬億美元,基數越來越大。目前我國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高耗能和資源性商品出口增長過快,也會加劇國內資源供需矛盾。我國出口高增長的空間也受到貿易摩擦和發達國家各種限制的擠壓。要保持近幾年出口30%以上增速,難度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2006年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可能都會有所下降,這樣2006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會在9%左右。在經濟增速回調時期,宏觀經濟政策應著力防止經濟回落幅度過大。

既要解決産能過剩又要避免投資反彈

2006年我國經濟運作和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忽視農業和糧食生産的傾向有可能出現;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加劇;進出口貿易不平衡,貿易摩擦增加;就業壓力大,社會發展矛盾較多等等。這裡主要談談迫切需要解決的産能過剩和可能出現的投資反彈問題。

部分行業出現的産能過剩是近幾年盲目投資的結果。鋼鐵、有色金屬、煤炭、水泥、電力、紡織等行業是近年來投資增幅最大的行業。這些行業産能過剩的不良後果已經或正在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産品價格大幅回落,企業效益明顯下滑,産成品庫存大量增加。隨著在建項目繼續形成新的生産能力,對市場供求關係形成衝擊,産能過剩問題還將趨於突出。如果出口增長繼續回落,一些滿足國外市場的産品還會大量擠回國內,使國內供給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在這種情況下,通貨緊縮的壓力就可能加大,企業利潤和投資意願有可能進一步下降,進而對就業、消費及整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投資可能出現反彈是經濟運作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儘管2005年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運作,在建項目規模仍然很大,新開工項目增加較多。最重要的是,投資衝動的體制機制問題沒有解決,特別是2006年正值一些地方政府換屆,可能會形成新一輪投資熱。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導和調控,投資很可能在高位上繼續反彈。

我們既要著手解決好前幾年盲目投資形成的産能過剩問題,又要避免新的投資反彈,這是2006年宏觀調控需要把握好的問題。

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是基本取向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關鍵是要繼續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要增強靈活性和針對性,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進行微調。在政策著力點上,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努力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處於消費結構升級和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的重要時期,無論是解決已經出現的産能過剩和貿易不平衡問題,還是著眼于經濟的長期持續發展,我們都必須立足國內市場,把經濟發展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之上。要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重點是採取有利措施擴大消費需求。消費增長主要取決於收入增長和預期、收入分配結構和消費環境等因素。在擴大消費上,一是要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高農民收入,通過改善農村的公共服務,降低農民在教育、醫療方面的支出,間接提高農民收入;鼓勵各級政府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低保”標準,適當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水準。二是要拓寬消費領域,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鼓勵發展培訓、電信服務、旅遊、文化等服務消費。三是要改善消費環境,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擴大消費信貸,穩定和增強居民消費預期。

第二,堅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適當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規模,相應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調整國債和預算內投資的投向,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別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從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入手,加大公共衛生、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大對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投入,包括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以及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這些領域增加國債投入,不會引發社會投資反彈,也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優化貨幣信貸結構,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著力解決農業、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第三,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這既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當前加強“三農”工作的緊迫任務。2006年要把握的重點,一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積極促進農民增收。這兩年糧食連續大幅度增産,一些地方容易出現放鬆糧食生産的傾向。必須繼續穩定糧食生産。同時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産業化,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突出加強“水、氣、路、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設施等社會事業建設。三是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著力推進鄉鎮改革、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增強農村經濟活力。

第四,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2006年結構調整要緊緊圍繞解決産能過剩和提升産業技術水準問題。抓住當前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市場競爭加劇的有利時機,通過完善行業規劃政策,加強部門協調;嚴格市場準入,控制新上項目;依據法律法規,淘汰落後産能;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兼併重組等措施,促進優勝劣汰,加快産能過剩行業調整重組。大力發展裝備製造業,依託重點工程,採取合作開發、聯合製造、自主研發等多種方式實現重點突破,增強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重大技術裝備的製造能力,鼓勵使用國産首臺首套技術裝備。加快開發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從加工裝配向自主研發製造轉變。提高原材料工業的行業集中度和整體技術水準,促進形成一批技術先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原材料生産基地。

第五,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2006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特別是要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那些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知名品牌、影響世界競爭格局的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我國只有形成這樣一批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才能改變主要依靠引進技術和加工組裝、依靠價格和成本優勢參與國際競爭的局面。因此,必須把大幅度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促進科技資源向企業轉移,加強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平臺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援企業利用國際人才和技術資源,研究開發前沿技術和技術標準,推動形成若干集研發、設計、製造于一體並能提供系統整合服務的大型企業,切實提高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六,大力加強節能降耗。節能降耗是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十一五”《建議》提出的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作用的目標,2006年要取得積極進展。大力推進以節能降耗為主要目標的技術改造,抓好鋼鐵、有色、電力、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降低這些行業的資源消耗水準。加快發展迴圈經濟,鼓勵企業迴圈式生産,推動産業迴圈式組合。積極開發資源節約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引導合理消費。

第七,加快推進體制改革。當前,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推進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2006年要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的突破。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市場仲介組織的關係。在國企改革方面,要加大國有獨資企業和壟斷行業的改革力度,推進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在財稅體制方面,要加快建立有利於轉變增長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財稅制度。在要素價格方面,要加快能源價格改革,健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生産供求關係的價格形成機制等等。同時,要加強各項改革的統籌協調和綜合配套,把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

第八,積極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一是要做好就業、社保和收入分配工作,特別是做好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研究和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二是要加強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産流通體制改革,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廣新興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三是要做好安全生産和社會治安工作,扭轉事故多發局面,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王一鳴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