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五”配合宏觀調控靈活運用金融手段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9 日 | 文章來源:央行

“十五”期間,按照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統一部署,有關部門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不同階段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宏觀調控的要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成功治理了通貨緊縮,同時又及時防範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有力地支援了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維護了幣值穩定,實現了金融宏觀調控的預定目標。

一是貨幣供應量和貸款增長適度,與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基本相適應。2001年至2005年9月底,廣義貨幣供應量M2分別增長14.4%、16.8%、20.0%、14.7%和17.9%,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分別增長11.6%和15.8%、21.1%、14.5%、13.5%,為“十五”期間經濟增長9%以上和消費物價漲幅控制在2%以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實現上述金融宏觀調控目標的同時,金融宏觀調體系也不斷完善。人民銀行加強以市場為基礎的調控機制建設,不斷完善貨幣政策工具,創造性地發行中央銀行票據,有效對衝了外匯佔款增長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保持流動性總量適度和市場利率基本穩定,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框架,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不斷提高,為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平穩運作創造了良好環境。

二是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至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穩定在1美元兌8.28人民幣的水準。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準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當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併為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創造了條件。

三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利率的調節作用明顯增強。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重要步伐,2004年10月29日在上調基準利率的同時,放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2.3倍,實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建設逐步深化,改革了再貼現利率的形成機制,建立了再貸款浮息制度,優化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利率結構。逐步實現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協調本外幣利率政策。通過以上努力,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利率杠桿對經濟運作的調節作用顯著增強。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