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一五開局:2006 中南海的四大轉軌總動員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5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1月5日消息 《領導決策資訊》2006年第1期刊登首席時政觀察員的文章《著眼2006,中南海的轉軌總動員》。文章説,200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中央已經在建設節約型社會、調整産業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開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全文如下:

新年的鐘聲敲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十五”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我們迎來了“十一五”開局之年。怎樣開好局、起好步?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06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並特別指出,“這個總體要求的精神實質,就是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轉軌”,成為“十一五”開局之年的關鍵詞。

在十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央領導就提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這一要求。胡錦濤總書記2005年8月在湖北、河南、江西考察時強調,“做好‘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關鍵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吳邦國委員長2005年9月在上海考察時也強調,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十六屆五中全會後,這一提法在中央領導國內考察中出現的頻率更是大大增加。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明年務必邁出實質性步伐。”

科學發展觀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是“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總要求,2006年如何在這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200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中央已經在建設節約型社會、調整産業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開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轉軌之一:節約能源納入官員考核體系

2005年12月22日,中央各大媒體發佈的一條新聞十分引人注目:12月21日晚,除當時正在國外訪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羅幹外,其他8名常委全部來到北京展覽館,參觀由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舉辦的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會。胡錦濤總書記在參觀時明確指出,“節約資源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強調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節約能源資源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快推進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各項工作。此前的12月16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專門主持召開會議,聽取建設節約型社會部際聯席會議工作彙報,研究部署2006年任務。

“十五”期間,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由於粗放增長方式的存在,資源能源的“瓶頸”制約作用日益凸顯。2004年,中央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2005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目標;6月30日,國務院召開會議,第一次把建立節約型社會的遠期目標、工作安排、政策體制建設及協調保障機制等作為一個系統整體提出來。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不僅明確寫入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而且還首次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這是《建議》中僅有的兩個量化指標之一。在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節約能源資源又被列為2006年8項重點任務之一。

作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各地區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一項重要舉措,2005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辦和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通知,表示從2006年開始實施GDP能耗指標公報制度。每年6月底三部門將聯合向社會公佈上一年度各地區萬元GDP能耗、萬元GDP能耗降低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萬元GDP電力消費量指標。《通知》要求各地區研究建立GDP能耗指標考核機制,將能源節約目標逐級分解,明確責任,狠抓落實。毫無疑問,進入2006年,節約能源情況將成為各地各級領導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

轉軌之二:産業結構調整納入法制化軌道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各省區市“十一五”規劃即將提交人大政協“兩會”審議。在各地的規劃中,重大項目的安排佔有重要位置。但是,在科學發展觀這個背景下,這些項目必須考慮到一個新的重要政策,那就是2005年12月21日國務院發佈實施的《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各地要把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作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建立責任制,狠抓落實,切實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規定》的配套文件,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也同時出臺。《規定》明確了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産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原則、方向和重點,以及《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鼓勵、限制和淘汰三類目錄的分類原則和配套政策。《目錄》涉及20多個行業,其中鼓勵類539條,限制類190條,淘汰類399條。對於鼓勵類投資項目,國家將在審批(審核或備案)、貸款、稅收等方面予以支援;對於限制類項目,將禁止投資新建;對淘汰類項目,不僅禁止投資,而且要採取有力措施,按照規定限期淘汰。

十幾年來,産業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之一,但目前這方面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此次國務院專門出臺《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將其納入法制化軌道,是全面轉向科學發展的最重大舉措。在接下來的産業結構調整中,部分産能過剩行業將成為調整的首要對象。2005年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對此作出專門部署。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已明確表示,2006年要把解決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轉軌之三:開啟新農村建設新局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在新的時期,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方針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新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200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06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有良好開局。2005年12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題研究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此前的1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2006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時指出,2006年要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任務,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和今後幾年要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國務院各部門在制定發展規劃、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2006年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邁出有力的一步。

根據2005年12月20日閉幕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透露的消息,2005年僅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就將超過3000億元。2006年中央將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是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二是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並加強“三補貼”政策。13個糧食主産省(區)的糧食直補資金再增加10億元,全部達到本省糧食風險基金總規模的50%。四是積極支援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重點支援農村“六小”工程等項目建設。五是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40%的縣(區),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標準分別由10元提高到20元。六是繼續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科技發展、環境設施和文化設施建設項目的支援力度。這些惠農政策表明,2006年國家對“三農”的支援將達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轉軌之四:全面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和200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體制改革,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而當前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就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200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題進行了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胡錦濤在主持集體學習時指出,要通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進行政管理方式,加強行政法制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他還從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行政管理決策機制、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的行政執法體制、完善對行政管理權力的監督機制、實現機構職能、編制、工作程式的法定化、提高公務員法律素養等6個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

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中央確定的“改革年”。這一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10項改革重點任務。隨後,國家發改委于4月23日-24日在深圳召開了2005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7月12日至13日又在北京舉行了中國改革高層論壇。在這兩個會議上,國家發改委負責人一再強調,要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表明瞭其在整個體制改革中的關鍵性地位。“十一五”規劃《建議》更是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置於整個體制改革的首要位置。

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學習主題,表明2006年中央將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向深入,形成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有關專家透露,我國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行政職能,把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未來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將以完善基礎性公共服務為重點,致力於滿足全體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目標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