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孫明非解讀十一五時期十大關鍵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2 月30 日 | 文章來源:《小康》雜誌

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十一五’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處於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什麼是關鍵時期?關鍵時期存在哪些關鍵問題?

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關鍵一:積極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只有廣大農村和西部地區明顯改變落後面貌,才能盤活國民經濟的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準的小康。

“十一五”時期,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努力改變農村和西部地區的落後局面,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積極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和城鎮有序轉移,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新渠道,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按功能區劃分,來界定不同地區經濟開發程度,並把各區域之間的良性互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內容,努力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機制。

關鍵二: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産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為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難以持續,出路就在於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展望未來,如果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可以轉變過來,發展就可以持續;如果再轉變不過來,將嚴重制約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十一五”時期,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迴圈經濟,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生産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三:加快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産業結構不合理是我國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重和宏觀經濟運作不穩定的重要原因。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産品技術水準低、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等現狀是羈絆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主要障礙之一。

“十一五”時期,要不斷提升産業技術水準,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製造業,特別是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要採取切實措施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提高服務業比重,增強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加強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關鍵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但一些産業的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大量關鍵設備依賴進口,科研開發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環節,也是我國邁向小康社會軟肋。

“十一五”時期,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力爭取得重大突破。要大力推進整合創新,促進重要産業跨越發展,努力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我國産業技術水準,採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形成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準

關鍵五: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我國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深化改革要解決一些長期積累的“老大難”問題,而行政管理體制是“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所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點,是完善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體制保障的支撐點,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小康社會的突破點。

“十一五”時期,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在繼續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做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要繼續改革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要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度。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幹部實績考核評價體系。

關鍵六: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是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方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客觀要求。

“十一五”時期,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産權制度,繼續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加大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的力度,實現投資主體和産權多元化。要深化壟斷行業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創造平等的競爭條件,加強和改善服務與監管,鼓勵、引導和支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深化企業改革,真正使各類市場主體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要求決定企業的經營行為。

關鍵七:加快財政金融體制改革

財政體制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核心,處理好各級政府之間的利益關係,形成上下左右協調的利益機制,關鍵在於完善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和生命力,關鍵在於不斷完善金融體制。

“十一五”時期,要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調整和規範中央與地方、地方各級政府間的收支關係,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繼續完善稅收體制,逐步統一各類企業所得稅,形成規範的企業稅制,擴大增值稅由生産型改為消費型試點範圍,促進企業技術進步,調整和完善資源稅,推動資源節約。要加快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健全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關鍵八: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十一五”時期,必須下更大的氣力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切實改變社會事業薄弱的狀況,推動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要繼續實施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優化調整教育結構,深化

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全面普及義務教育,重點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品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公共衛生責任,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點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加強疾病預防、醫療救治服務。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工作,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

關鍵九: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收入分配關係

當前,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社會保障和其他社會援助體系覆蓋面小、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社會公平的問題已十分突出。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不僅會影響社會的穩定,也會動搖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更會威脅到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

“十一五”時期,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充分發揮市場引導就業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增加社會保障資金,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穩步提高統籌層次,逐步提高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更注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關鍵十:建立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的管理體系

我國社會體制和管理體系不健全、社會管理主體越位與缺位並存的情況,已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良性協調發展的需要,成為建設小康社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時期,要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管理格局。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不斷增強社會和諧的基礎。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完善社會糾紛調處和社會利益協調機制,有效緩解和疏導矛盾。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機制,增強處理突發性事件、群體性事件的能力。更加注重維護社會治安和穩定,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 孫明非)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