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賈康:"十一五"開局之年的財稅改革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2 月13 日 |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十一五”開局將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研究審議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對於財稅政策與財稅體制的改革,提出了高屋建瓴、要點鮮明的要求。

筆者認為,按照中央全會的基本精神,于“十一五”期間,財政稅收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在全面把握時代特徵和形勢變化的前提下,站在承前啟後的新起點上,積極支援發展、改革、穩定的一系列重點事項,有效發揮統籌協調的功能作用,來支援實現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等,而這些又需要在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準之中有效推進體制、機制的創新。

展望“十一五”時期,這將是我國現代化發展和構建全面小康社會戰略機遇期中的一個關鍵階段,財政、稅收作為“以政控財,以財行政”的分配系統,應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服務於大局,力求作出卓越貢獻,就其中之要點,我想強調三個層面:

第一,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要以建設公共財政為導向,發揮好財稅統籌協調的分配、調節能動作用,從多個方面、以多種形式支援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形成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在繼續貫徹穩健的(中性導向的)財政政策,精心、審慎把握好必要的“相機抉擇”,維護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需要把短期的政策調控與中長期政府職能和財政職能的合理調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種調整的大方向,就是突出財政的公共性而實現整個財政型態向公共財政的轉變。

著眼于維護經濟平穩運作而培育內需、拉動消費的過程,財政工作系統需要更加自覺、更為得法地做好提供公共産品、公共服務的工作,按照彌補和矯正“市場失靈”的定位,以收入、支出的多種手段,優化公共利益所需的政策環境因素,促使千千萬萬的市場主體和廣大消費者,從生産、消費的不同角度和不同環節,切入“迴圈經濟”,營造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切實轉變粗放增長方式,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的路子。

還要把人與物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綜合協調,在公共資源配置和公共事務管理中,由公共理財為先導,發展健全規範的民主化、法治化的公共選擇機制,更加注重增進社會公平的再分配調節,落實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環境保護、國土整治、公共醫療衛生防疫體系(特別是在農村區域)的建設、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普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保障的健全、事故與災害的防範與應急處置、扶貧開發等等,要擺在財政支援的重點位置,改進稅制與稅收政策,要圍繞這些重點合理設計,有所作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稅收結構,都是按科學發展觀做好“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重要具體形式。

第二,在發展的同時,要通過財稅自身改革和與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力行制度創新和機制優化,以克服深層矛盾、化解制度與機制缺陷的制約,打開進一步解放生産力的空間和促成長治久安局面。

改革是發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説,改革的攻堅和向縱深的擴展,將決定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命運。現階段的許多矛盾和制約因素,往往正是從改革“不到位”、“難深化”的問題而來。“十一五”期間,要下決心在財稅的深化改革和與相關方面的配套改革上,有一些大的作為,力爭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在轉變政府職能之中,財政體制還要作出進一步的較大改革,其框架上,以在有條件的地區實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為突破口,應力求扁平化,減少層級,降低行政運作成本,並使“分稅分級”體制在省以下具有可操作性;對中央、省和省以下不同層級的政府事權,要作出合理界定,按政權——事權——財權——稅基的邏輯鏈條,理順匹配關係,形成各級的規範預算,以及自上而下的中央、省兩級規範轉移支付體系。這些如在“十一五”期間見到眉目,則省以下分稅制的實質性貫徹便有望柳暗花明,困擾我們若干年的基層財政困難,當可走上“治本”之路。這樣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分稅分級財政體制,必將發揮綜合性的“解放生産力”的效應而助益於“做大蛋糕”,穩固國基,持續發展,長治久安。

與此配合,稅制上需要更為積極地採取各項改革措施,包括基於東北地區試驗將增值稅轉型向更大區域推廣,不失時機地統一國內企業稅制啟動企業所得稅的並軌,逐步發展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合理調整、改進資源稅,實施燃油稅和推進物業稅改革,並規範土地收入管理辦法,積極研討、試點社會保障稅等等。行政管理體制、勞動力市場和金融市場、房地産市場等方面的改革,都很有必要與財稅改革互相呼應,配套推進。

第三,在制度創新的龍頭引領之下,還要通過財稅領域的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形成良性互動,服務於發展、改革、穩定的大局。

在現實生活中,體制創新可以打開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空間,而後兩者亦可反過來促進和加快體制的創新和改進。在按照公共財政導向構建分稅分級體制的過程中,我國財政管理創新的核心內容,可説主要是逐步建立現代意義的預算制度和相關管理制度。

已于“十五”期間啟動和推進的各項管理改革,如部門預算(綜合預算)制度、國庫集中收付(單一賬戶)制度、以集中採購為特徵的政府採購制度、消除公權扭曲利益動因的“收支兩條線”制度等,在“十一五”都必須進一步發展、落實、健全、鞏固。至於現已著手的政府收支分類的改進創新和幾年來努力發展的運用現代資訊處理技術的“金財”、“金稅”工程,則可歸為技術創新層面的重大事項,它們既是適應體制、管理創新的需要,又可以成為促進體制、管理創新的重要條件和力量,三者良性互動,將使現代意義的預算體系成為公共財政的操作性載體和支撐、實施科學決策,實現全程監督,保障依法理財治稅的運作機制,進而可以使財稅的應有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卓有成效地服務於現代化戰略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大局。

值得指出,三層面創新的互動,在近年越來越明顯地遇到了“既得利益”的阻礙,“十一五”期間如何有效打破這種阻礙,形成利益多元化格局下能夠順應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協調機制來實現發展、改革、穩定的基本目標,將是具有挑戰性的重大課題。(賈康 財政部科研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