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溫鐵軍解讀"新農村建設": "十一五"體現新理念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0 月26 日 | 文章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10月26日電 10月24日,《新京報》和央視對話節目對溫鐵軍進行了聯合採訪,請他解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課題。

“建設新農村”體現發展戰略轉變

近期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給予農村更多的關注,在第三部分專門設計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建議明晰了新農村發展思路: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公用事業,增加農民收入。

溫鐵軍説,從中央強調三農問題重中之重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這是我們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解決,第一,我們這幾年儘管經濟高增長,但是內需就是上不去。第二,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結構性問題。其三,社會問題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嚴重,因為差別太大了。

放棄單純追求GDP觀念利於新農村建設

“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溫鐵軍表示,在過去單純追求GDP這樣的一個導向的情況之下,以GDP論英雄的結果是,各級政府把GDP增長變成了一個惟一目標,然後把招商引資分給了所有的幹部,誰要是完不成任務,誰頭上的烏紗帽要顫的,你可能就靠邊,先待崗。因此這種體制問題必須解決,要真的化解農村中的這些矛盾,必須讓大家沉下身子,到基層去幹第一線做的事。還有,我在建言獻策中特別強調了法律環境的重要性。

溫鐵軍還指出,現在政府已經明確決策,我們現在的財政轉型已接近於完成。不能只考慮經濟目標。中共中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新的戰略轉變思想的時候,就明確強調放棄單純追求GDP的目標,而轉為追求綜合發展,提出五項統籌,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這些思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被大家普遍接受。

城市化未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

溫鐵軍指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加快了城市化,只要讓農民進了城,問題就解決了。這次提出新農村建設本身,就有針對以往比較偏激傾向的一種糾正。他還強調,大量的貧民要麼就流入城市,要麼就進入遊擊區了。之所以講拉美化、南亞化等等這些,其實背後隱含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當無法建立正常的管制的時候,那最後只能是非正常管制。因此其實也無法真正建立一個民主法制國家。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民主法制國家,那就先不要激進,而應先立足於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來考慮問題。

溫鐵軍説,任何工業化加快的時候,都會帶來同樣的問題。所以我才説中央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歷史任務,這是有著相當深遠的考慮的。我們應該統一到最近這次關於十一五規劃指導意見的認識上來。真正把我們農村好好地綜合整治一下,既創造了投資機會,又提高了農民收入,最後變成一個內需拉動型的良性增長、可持續增長,這有什麼不好。我是舉雙手擁護現在的新農村建設的這個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

政府加大投入是建設新農村的保障

溫鐵軍認為,新農村的新景象應該是:第一,該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要由政府提供。這一點在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心目中已經是一個定勢,它已經定下來,不僅是承諾了將來要讓所有農村貧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學,而且也進一步追加了建立農村合作醫療的政府投資的規模。原來我們九十年代初搞過合作醫療是一比一,政府拿一農民拿一。現在溫家寶總理提出政府拿四,農民拿一。同時,管理是公共的,治安是公共的,法律是公共的,所有這些不能讓農民拿錢的事情都不能拿。同時還要推進基層政府部門的改革,而這些都在做。所以我説政府第一該做的事情是公佈財政陽光普照,讓農民能夠得到起碼的國民待遇。

第二,以前財政所佔的GDP比重太低,而現在佔到了將近20%。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政府已經開始主動承擔責任,來推進這個公共財政的政策,不要再讓農民拿錢。農村的基礎設施,不是完全的私人物品,而應該視為準公共品。農村的公共設施的投入,應該作為公共品或者準公共來投入。這點我想在“十一五”規劃期內國家有關部門也會加大這方面的投入。我們過去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今天我們應該加強整個農村的基礎設施改善。形成一個讓農民安居立業的起碼的環境。

第三,那就是農村應該是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一個很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這些我想要通過大家共同努力,這可不光是政府的事了。(記者 王海林)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