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李毅中解讀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

深化金融企業改革 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國家會計學院中國總會計師第二次高級論壇上,向與會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總會計師解讀了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

深化金融企業改革

吳曉靈説,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針對深化金融企業改革特別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現代金融企業要具備五個標準,一是資本充足,二是內控嚴密,三是營運安全,四是服務良好,五是效率良好。

深化金融企業改革中提出的第二個要求是,提出穩步發展各種所有制企業。吳曉靈指出,過去,各種社會資金入股銀行,我們是允許的。在上世紀80年代,很多的城市和農村信用社都是民間資本介入的,我們的城市商業銀行也有各種資金介入。

但是在多種資金辦銀行的過程中,重要的並不是哪種資金辦銀行,而是怎麼樣辦銀行。如果説私人辦銀行就能辦好的話,那麼除了中國以外,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基本上都允許私人資本介入銀行,有很多大資本家控制銀行,但是國際上真正好的銀行並不是很多。這説明辦銀行除了産權之外,還有比産權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企業的制度。

從投資辦銀行的角度來説,過去我們也允許民間資金進入城市信用社當中,但是結果並不好,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出資人來説,想辦銀行要有資格,最起碼對於金融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不能什麼都不懂就投資辦銀行,要了解怎樣才能決定一個金融企業的發展方向,這是對一個出資人的要求;二是投資辦銀行要有一個固有的方式。

國外辦銀行基本上是把它作為一個産業,追求一定的回報來辦銀行的,而中國辦銀行很多人都是想辦一個錢口袋,想為自己的企業來籌集資金,説白了就是圈錢。如果一個投資辦銀行、辦金融企業的老闆,他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集團來籌措資金的話,這個企業肯定辦不好。銀行是一個社會公眾的企業,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它要為社會的利益服務。

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把社會的錢都集中在自己的企業下,所以在辦銀行的時候要非常注意不要搞關聯交易。從投資辦銀行的目的來説,要把它作為一個産業來很好的運作,可以追求産業的利潤回報,但是絕對不應該利用這個産業,為自己的小企業圈錢。這就是我們以前允許私人辦銀行沒有成功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個是資質,一個是目的。

吳曉靈説,要使私人辦銀行能夠成功,就必須要解決私人銀行的資質、目的,並給予私人銀行足夠的尊重。

深化金融企業改革的第三個要求是提出了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問題。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一個困難是沒有很好的金融體系為農業經濟服務。文件再一次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擺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完善金融監管體制

在金融監管方面,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吳曉靈指出,這裡有三點。一是我們監管的目的是保護存款人、投資者和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過去我們強調得比較多的是銀行是國有資産,所以要保持國有資産的完整。但是只有真正站在存款人、投保人、投資者的立場上,切實保護他們的利益時,才能真正管好你的資産運用。這樣,社會上才能樹立一個觀念,從銀行拿來的錢是老百姓的,不是國家的錢,借錢必須要還。只有樹立這樣的意識,才能在提高資産品質方面真正做到位。

第二,在監管當中特別提出了要依法嚴格實行市場退出制度。如果一個企業沒有生死的考驗,它不會穩健經營。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健全金融風險監控預警和處理機制。我們要在金融企業還沒到破産的時候,早點發出預警資訊。我們要求的是4%的核心資本,8%的資本充足率。當銀行核心資本下降到2%的時候,監管當局就一定讓它進行重組。

第三方面,要加強社會的監督,要增強監管的透明度。社會公眾應該有對金融機構監管的責任。

國有資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李毅中:

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放開搞活小企業

國有資産管理委員會黨委書記李毅中11月1日在國家會計學院中國總會計師第二次高級論壇上説,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一是毫不動搖的發展公有制經濟,二是毫不動搖的鼓勵和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兩者統一于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當中,不矛盾。

如何實現公有制為主體,使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李毅中認為,一是今後大力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制,二是要實現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來調整國有經濟佈局,來實現公有制為主體,使國有經濟發揮它的主導作用。

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到實現國有經濟有進有退,要有合理流動機制,國有資本要更多佈局在涉及到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其他領域和行業的國有企業,要通過資本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也就是説有進有退。

從我國目前國有經濟的佈局來看,石油工業92.1%是國有,石化包括衍生的化工工業化纖、化肥行業69.3%國有,電力行業90.6%國有,汽車行業72%國有,冶金行業64.4%國有,鐵路行業83.1%國有,煤炭行業70%國有,民航、金融行業90%以上是國有,軍工行業更是100%國有。

經過這麼多年的調整,2002年國有控股的工商企業有15.9萬戶,總資産達18萬億元,利潤3786億元,稅收6794億元。一個國家有多少跨國公司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通過這幾年國有經濟佈局的戰略調整,我們國家已經形成了一批國有骨幹企業。全國規模國有控股企業1998年是6.5萬戶,到2002年減少到4.3萬戶,戶數減少了1/3多,但利潤從743億元提高到2636億元,增長了2.5倍。2002年國有企業稅金達4000億元,佔了全國各種所有制工業企業上繳稅金的65.6%。通過國有資本的有進有退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數量是減少了,但是品質上做強了,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的主導力增強了,對國家的貢獻也增強了。

但是,我們國有企業該做強做大的還不夠,國有資産有進有退的調整,任務還很繁重。

放開搞活小企業

對於小企業,中央的方針是抓大放小,採取各種有效方式放開搞活小企業。這次國資委調查了23個省,包括16個中心城市,有85%的中小企業改制已經完成。改製成功的標準有三條,如果符合這三條就説明改製成功。一是産權多元化。以前國有小企業多數是國有控股,現在有的國有資本全部推出,有的民營資本控股了,很少還是國有控股。二是職工改變身份。從國有企業職工轉變為民營企業職工,每個人給一些補償費或現金或股權,這樣身份就轉變了。三是企業轉換機制,企業真正進入市場自負盈虧。如果這三條達到了就説明改製成功了。

李毅中認為,地方小企業的改制應該肯定,方向是正確的,成績是主要的,但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改制方式過於單一。中央的政策是利用各種方式放開搞活,包括重組、聯合、兼併、股份合作制,還有租賃或承包,最後一個方式才是産權轉讓。産權轉讓還包括部分轉讓和全部轉讓,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改制都用了最後一個方式———産權轉讓,而且大多數是全部轉讓。李毅中認為,要總結一點教訓,現在全國一些縣的國有企業毫不誇張的講,幾乎被賣光了。現在有些縣裏面沒有國有企業而且也沒有經營性的國有資本。根據我們的調查,地市級的國有企業60%—83%被賣掉,還有一些也要在今年下半年賣掉。現在好在省裏面比較清醒,都還保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國有企業,比如山西以煤為特色的化工、冶金、煉焦企業現在還是國有;廣西保留了以糖為特色的國有企業;湖北則以二汽為依託發展汽車的配套工業。

二是改制過程中有一些不規範的現象,有些地方的國有資産被低估賤賣了之,甚至內外勾結,造成國有資産流失。國資委目前正在編制《管理國有企業改制的若干問題》,希望能進一步規範管理好改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記者 李衛玲 實習生 賈南)

國際金融報 2003年11月4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