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十六屆三中全會文件:五個統籌是一種新的發展觀

記者詹新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是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11年後,做出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決定。作為一名學者,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景有什麼看法?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李曉西: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決策。

我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於達到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助於建成一種高度文明、人本主義的社會經濟體制。

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聯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發展和超越。我們尊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把他們對社會進步的思考視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但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實踐,要求我們不能教條地對待馬克思的學説,要從現實出發來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市場經濟創新著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從階級鬥爭內核走向合作、民主和法制;社會主義創新著市場經濟,使市場經濟從古典的個人利益至上走向更多社會福利和更多的自由人聯合體團體精神的現代市場經濟。馬克思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偉大實踐,正在使社會主義從科學走向現實。

堅持經濟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會使社會在比較穩定的框架內實現制度變革,會減少改革的社會成本。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化,將最終導致創造一種充滿民主、人道、體現人本主義制度文明的新型社會主義。而贊成市場經濟,除了因為市場經濟對經濟發展有顯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市場經濟具有人民性:交易的自願和公平原則,消費者主權原則,財産權保護原則和參與市場交換活動的普遍性,最充分體現了人平等、自由的權利。

綜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合理性,歷史的現實性。其出現並走向成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記者:《決定》中提出建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您對這“五個統籌”是如何理解的?

李曉西:《決定》充滿了協調與統籌的思路,充滿著辯證法。五個統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強有力的體制保障,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不僅是對客觀世界最真實的認識,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

我想從每一個“統籌”的理解中來解釋我的認識:

統籌城鄉發展:我國農業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重要問題。全面實現小康,關鍵在農民。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支農、建農問題,而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問題,是城鄉一體化下的問題,通俗講,是如何把“農民”變成“市民”的問題。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是新形勢、新階段的大思路,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並可供解決城鄉差別的大政策。沒有這種城鄉統籌,三農問題不可能真正解決。

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求政府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全面部署和兼顧東中西各大區域的發展。就是要繼續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同時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也要在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下功夫。發達與落後與相互影響和轉化的,因此,還要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借用五十年代著名的《十大關係》中的思路,就是真要解決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就要大力發展相對發達的東部;真要使東部上新臺階,就要大力把中西部搞上去,這就是辯證法,就是客觀的現實。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求我們把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兼顧並重,使之共同發展。回顧改革以來的進步,先是從政治高於一切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國力增強起了巨大作用;後來是進一步強調經濟增長品質,強調生活品質,強調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強調生態和環境美。現在一個新問題突出了,就是社會事業發展不能總落後於經濟産業的發展水準,提出要關心公共管理、關心社會保障,關心健康事業、教育和文化等。今年上半年出現的SARS,就是對公共管理,對社會發展一次強有力的檢驗和推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決定》提出經濟與社會發展統籌,是順應民心、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體現著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潮,是人類對自己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具有為子孫萬代造福的遠大目光。同樣,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是中國百年來正反經驗的高度總結,是近年來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充分肯定,非常重要。

記者:《決定》提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決定》的第 4、5、6條分別闡述了公有制、非公有制和現代産權這三個重要問題。為什麼用這麼多的篇幅闡述這個問題?

李曉西:完善所有制形式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其中,需要對公有制、非公有制和産權有深刻的理解。我對《決定》中提出的公有制主體作用,有這樣四點理解:一是公有制經濟的範圍是寬泛的。即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二是公有制形式是多元化的,股份制形式將是主要形式。三是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控制力和引導作用。也就是説不能把國有經濟變成凝固不變的東西,關鍵是品質,是引導力,不是數量。四是不能絕對化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和國有經濟為主導。正如《決定》中指出的,不是在任何地方和産業中都領域和所有企業 需要由國有資本控股的企業,應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絕對控股或相對控股。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通過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在市場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這與十五大報告提出有的地方、有的産業公有制也可以是非主體的精神是一致的。

這裡特別要談到的是非公有制經濟。《決定》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提到現代産權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股權和智慧財産權等各類財産權,這對我們理解任何形式所有制都非常重要。我們看到,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科技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知識的價值越來越高,固定資産的所有者地位在分配中的份額相對在下降。股份制企業組織形式,使就業者不僅有勞動的收入,還有了資本的收益。國家通過稅收和補助,對分配差距有所調節。對貧困有所補助,對高收入有較大徵稅,這些因素,都部分地緩解了資本所有帶來的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或説,我們需要對非公有制經濟中存在的不公平一面有新的認識。可以説,黨和國家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所做貢獻。

記者:分配製度是理解經濟制度的關鍵之一。《決定》提出要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這主要包括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各種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整頓和規範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 您對此如何理解?

李曉西:分配製度的關鍵是分配的規則,《決定》中主要提出三條:一是按勞分配是主體,這與我們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一致的,與現代經濟理論如人力資本對人的肯定也是一致的。二是多要素按貢獻分配。這是確定了什麼因素可以進入分配且按什麼分配的規則,是用現代分配理論發展了勞動價值理論,非常重要。三是收入分配不能過於懸殊。具體講,就是鼓勵勞動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進一步講,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涉及到經濟學中的關鍵問題,也是確定分配原則的核心問題。早期的資本主義只強調效率,而傳統社會主義特別強調公平,這都有失偏頗。改革以來,我們強調了效率優先,調動各種因素的積極性和潛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是一大進步;但也要兼顧公平,不能讓收入差距太大。人人過上好日子,是幾千年中國人的夢想,更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因此,二者既要有主次,也要結合。

記者:《決定》特別強調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您對此有什麼體會?

李曉西:正確處理與市場關係,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

我們看到《決定》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界定是非常清楚的,非常正確的。比如,《決定》中對投資體制完善的規定,就使我們看到了政府體制如何完善以及對投資體制進一步改革與健全具有的意義。《決定》提出,要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顯然,這就要明確政府在投資中的定位。傳統計劃經濟投資主體是政府,現在一步步在弱化作為政府投資主體的定位,這是否意味著政府在投資中就沒有了作用?也不是。《決定》還提出,政府通過審批關係經濟安全、影響環境資源、涉及整體佈局的重大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及限制類項目,通過將大量投資項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總之,《決定》中基本精神就是,要通過把企業及各种經濟組織變成投資主體,加強政府在投資領領域的作用,更有力地實現作為政府的職能,更有力地為企業提供法制環境和服務體系。我們從這一例子中可以體會到,《決定》要求政府體制進一步完善,對從根本上完善經濟領域各類體制確實具有重大意義。(記者/詹新慧)

人民網 2003年10月24日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報告
十六屆三中全會聚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