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業和GDP增長同等重要

 “我感到本屆政府比任何一屆政府都更為重視就業問題。”10月9日晚,國內研究就業問題的著名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這樣開門見山地評價本屆政府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圍繞十六屆三中全會將要研究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問題,曾湘泉教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21世紀》:十六屆三中全會專門把就業問題作為一個重要議題進行研究,您對此如何評價?

曾湘泉:就業問題被作為十六屆三中全會的一個重要議題,這體現了中央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關切和重視。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在就業問題上所採取的一系列舉措已經讓人們感受到這樣一個資訊:本屆政府比任何一屆政府都更為重視就業問題。

《21世紀》:本屆政府對就業問題的極度重視也表明瞭當前就業問題面臨的嚴峻形勢。您對此如何看待?

曾湘泉:的確如此。從勞動力供給的總體情況看,根據新增勞動年齡人口的模型計算表明,從1997年開始,我國開始經歷勞動年齡人口的高峰期,每年都大體在2000萬以上,2003年已經達到最高峰,之後雖開始下降,但2000萬以上的基數將大約持續至2008年。同時,當前的就業還面臨著3個特殊情況:由傳統企業改制、改革帶來的工人下崗、失業問題;由於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帶來的就業問題;由於高校的普遍擴招帶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這三個具體問題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記憶體在。

《21世紀》:現在我們也看到,GDP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似乎不如以前那麼明顯了。國家統計局的一個測算表明,在20世紀80年代,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而90年代以來,只能增加70萬個。

曾湘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多方面的分析。一方面,國有企業在計劃經濟時期容納了大量的“隱性失業”,在市場化改革中不斷得到釋放,由沒有登記的隱性失業轉為有登記的公開失業的人數越來越大,而同時,沒有登記的“隱性就業”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兩方面一對比,導致就業彈性也隨之下降。

還有一個原因,中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産業正在快速增長,這部分的産值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但同時,這部分産值對勞動力專業技能的要求很高,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卻較少。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得GDP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有所下降。

《21世紀》:近期有很多人提出,要把促進就業作為一個比GDP更為重要的指標來考核各級官員的政績。您對此作何看法?

曾湘泉:就業問題對社會、經濟問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可以説不解決就業問題,就不可能解決社會經濟的均衡、持久、健康發展。尤其是在當前異常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各級政府官員沒有理由不把就業問題提到一個極端重要的高度來認識。但人們在日常的種種宣傳中看到的多數是:地方政府在宣傳工作業績時,往往強調最多的是招商引資增長了多少,GDP增長了多少,卻很少有説失業率下降了多少。現在是必須轉變觀念的時候了。

但同時,招商引資和GDP的增長與就業的增長有著極為密切的互動關係,它們之間完全不矛盾。我的觀點是,沒有必要單純地來區分和比較究竟是就業第一還是招商引資和GDP第一,它們應該是不分伯仲,同等重要,應該列為同等重要的指標來對官員政績進行考核。

《21世紀》:當前官方公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而一些學者卻稱目前城鎮的實際失業率可能在10%左右。這兩個數字是一個很明顯的差異,您怎樣看待?

曾湘泉: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統計口徑、就業理論平臺的統一問題。首先,我們迄今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描述我國勞動力就業、失業的存量和流量分析模型,對什麼是就業,什麼是失業,是用德國的標準來定義還是用美國的標準定義或者是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來定義,在理論界和政府部門仍然缺乏統一的認識。

《21世紀》:您認為,當前應該從哪些具體方面入手,尋求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曾湘泉:當前各種就業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我們對當前就業問題的準確認識和解決。因此可以説,解決統計口徑、統計標準等就業分析理論和平臺的統一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正確分析就業、解決就業問題面臨的一個當務之急。

在有了一個統一、準確的就業理論統計方法和平臺的基礎上,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對我們已經實施的各種促進就業的措施、政策進行科學評估,建立一套完整、統一、科學的評估體系和制度。比如,我們要對為促進再就業實施的個人創業小額貸款政策、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實施的大學生個人創業稅收優惠政策等一系列就業政策進行科學評估。

在科學的評估結果的基礎上,我們再對這些就業政策進行修改、完善,使之更科學,更有效。(李紅兵)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3年10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