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專家學者談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6 日 |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並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這一提法是前所未有的。那麼,如何實現環境友好,完成“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呢?日前,在國家環保總局舉行的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健全立法體系是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

要想將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在實處,關鍵是解決人們的認識問題。傳統的環境保護主要採取末端治理措施,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個模式必須轉變。

轉變觀念,首先要從一些部門領導的思想認識上開始。領導某一決策的成功和失敗往往對環境保護起著決定作用,可能會給資源、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的變化。其次,要提高公眾對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認識,讓公眾參與監督、決策和立法,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廣泛參與是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基礎。再者,我認為健全立法體系是一個關鍵。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進展較快,先後制訂了土地資源法、森林法、水資源法等自然保護類法律,以及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類法律;此外,還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等環保行政法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但我國的環保法律體系存在可操作性和功能性不強的問題。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踐中,我建議國家首先要通過立法定期地公佈強制淘汰的落後生産工藝、産品及技術路線,在一定時期內逐步使落後的生産技術向著高新技術、工藝和路線上轉化。其次,給予企業相應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使其有能力淘汰落後的技術工藝,進行技術升級和換代,從而實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減少環境污染。實際上,在我們的經濟建設中已有這樣成功的實例。在行動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當中,還需要建立配套的評價指標和技術方法。要很好地發揮環境監測這只“眼睛”的作用,將環境品質、污染控制與綠色GDP的評價指標相結合,樹立新的政績觀。

正視現代城市“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鴻亮

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組織形態,城市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是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是新時期我國環境保護面臨的巨大挑戰。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發達國家近百年的城市環境問題在我國近20年內集中爆發,産生了一系列稱為“城市病”的環境問題。例如水資源短缺、水質惡化、能源匱乏、大氣污染、交通擁擠……它們已經或正在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産生嚴重的影響和制約。為保證“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必須儘快根治以上城市“病”。然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過去對這些複雜性問題的研究僅限于單個或部分子系統的組合,缺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綜合考慮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自然、工業系統和諧相處的全方位發展策略;缺乏從城市及城市群區域統籌著眼,系統解決能源、水資源、物流迴圈、交通和土地規劃等綜合生態調控策略。以上狀況極大削弱了我國對城市“病”的解決能力,也直接影響了我國城市管理的科學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

“十一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黃金髮展期。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儘快解決現代城市“病”,從而構建一個環境友好型城市。

大利推進資源的節約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齊建國

在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在搞工業化建設,當時國際資源的價格非常低廉,發達國家通過大量進口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資源完成了工業化。今天,有超過世界50%人口的一些國家進行工業化建設,而且發達國家的每人平均資源消耗依然保持在高水準上,這使得國際市場資源的價格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我們的工業化必然要在高資源成本條件下進行,中國必須把節約使用資源與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從經濟理論上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節約應該是企業的微觀行為。價格競爭機制能夠促使作為理性經濟人化身的企業最大限度地節約使用資源,政府沒有必要去干預。因為資源節約本身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的基本途徑。但是,我們並不反對政府針對資源利用效率問題推進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下列四個領域,政府應該大力推進資源的節約利用。第一,對市場價格不敏感、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的非營利部門。例如,與政府相關的公共部門,包括政府本身和大量的公用事業單位,資源效率低下,浪費現象普遍存在。第二,中國仍然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存在大量制度性浪費,有人從浪費中獲利。例如,政府和公用工程建設中的大量低效率問題,建築領域大量節能節水技術得不到應用等。第三,儘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勤儉節約的傳統,但在中國的文化中也普遍存在“炫耀性消費”和“形象性過度消費”等浪費資源的現象。第四,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主要核心資源儲備不足,不僅涉及國家的經濟安全問題,而且對核心資源的利用也具有外部性。

核心內容和關鍵支撐

清華大學教授陳吉寧

環境友好型社會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産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産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其中,發展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産品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內容。包括三個層次:在企業層次上,應大力推行清潔生産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鼓勵傳統技術和産品的生態化改造,在産品設計階段逐步開發、應用和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設計,降低生産領域的環境影響;在行業層次上,重點推進環境友好型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把上游的廢料作為下游的原料,並不斷延長生産鏈條,建設生態工業園;在區域層次上,重點推進環境友好型關鍵技術之間的連結,實施環境友好型技術整合與示範,通過生態産業和環境基礎設施鏈條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生産和消費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動脈産業”和“靜脈産業”發展,從不同範圍、不同區域實行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消費,特別是要培育綠色消費群體,通過轉變消費方式引導和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和産品升級。

技術革新與進步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支撐條件。應在全球變化的背景下,通過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産和消費方式,突出自主創新、綜合整合研究和系統的綜合防治,以生命週期評價技術、環境風險評估技術、物質流分析技術為重點,開發和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分析與評估技術體系;以資源恢復和迴圈利用、環境恢復與污染控制、溫室氣體減排三類關鍵技術及相關工藝設備為重點,開發和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共性技術體系,優先解決影響我國生態與環境的重大問題,建立與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並符合國情的生態與環境科學理論和技術體系,實現生態、環境品質逐步明顯改善。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