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解振華:解讀“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環境友好型社會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倫理觀,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

記者:許多人注意到,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一個新理念───環境友好型社會。

解振華:是這樣。最近不斷有人問我,環境友好型社會到底是什麼意思?可見大家很關注這一全新的理念。

其實,這一概念並不是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才首次提出的。在今年3月12日舉行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當然,在我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確是個新生事物,它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環境倫理觀,是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

記者:那麼,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解振華:“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理念是從國外引進的。經過3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由於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造成的。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理解,這一概念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含義:一是指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産、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總體上來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對我們的生産、消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著力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記者:2004年,環保總局評選出第一批8家“環境友好企業”,前不久又評選出第二批。這是不是可以看作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萌芽?

解振華:可以這麼説。雖然我國以前沒有明確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但已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探索。

1995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創建環保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市、縣)、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友好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目前,我國已建立9個生態省、528個生態示範區、79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5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或城區、17個各種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32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488所國家級“綠色學校”和2300個省市級“綠色社區”。這些都體現了“環境友好”的理念。

記者:在承前啟後的關鍵時刻,黨中央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相提並論,可謂高瞻遠矚、意義深遠。

解振華:的確如此。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明確地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著力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這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這一時期的必然選擇。對此,您能否詳細闡釋一下?

解振華:可以説,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到2020年,在基本完成工業化、加快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的任務會更加艱巨,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將越來越大。

未來15年,我國人口將繼續增加,經濟總量將再翻兩番,資源、能源消耗持續增長,保護環境是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切實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既要轉變不科學的發展方式,也需要轉變消費模式

記者: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意味著這一理念深入人心。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我們的環境現狀有什麼樣的清醒認識?

解振華:回頭看“十五”,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但我們必須看到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由於長期積累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20多年裏集中出現,呈現結構型、複合型、壓縮型特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危及群眾健康、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

記者: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知易行難”,應從哪些關鍵處著手?

解振華: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狀態,需要全社會共同推動。其中,既需要理念的更新,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既要轉變不科學的發展方式,也需要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概括起來説,應突出解決觀念、決策體系、經濟發展模式、消費方式、科技、文化氛圍等六大關鍵問題。

記者:您能具體説説嗎?

解振華:從觀念上講,就是要大力倡導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倡導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環境倫理觀,反對不符合國情、大肆鋪張浪費的思想觀念。要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高度深化對“人與自然和諧”的認識,使之滲透到所有一切社會管理工作之中。

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創造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特別是建立全面的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

記者: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企業的責任不可回避,公民的消費方式也需要從國情出發。

解振華:這涉及到産銷兩個方面。第三個關鍵就是建立以迴圈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産品生産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産,在産業和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設計與改造,努力實現廢物迴圈利用,大力倡導勤儉節約,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四是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同時,通過生産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産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産之間的良性互動。

記者:科技和文化是另外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解振華:是的。第五個關鍵就是要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産和消費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範圍之內。

六是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樹立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教育、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等支援和協助,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共同奉行的價值觀。

“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由來(連結)

1992年聯合國裏約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200多處提及包含環境友好涵義的“無害環境的”(Environmentally Sound)概念,並正式提出了“環境友好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理念。隨後,環境友好技術、環境友好産品得到大力提倡和開發。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際社會又提出實行環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環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設環境友好城市,發展環境友好農業、環境友好建築業等。2002年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所通過的“約翰內斯堡實施計劃”多次提及環境友好材料、産品與服務等概念。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提出,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記者趙永新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