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13 日 | 文章來源:國家環保總局網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深入貫徹中央精神,國家環保總局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近日組織召開了環境友好型社會專家座談會,來自經濟、社會、法律、環保、企業等領域近20位著名專家和學者圍繞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外延以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歷史必然

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黨中央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審時度勢,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實現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參事葉汝求説,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我國正處於重化工業和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日益加大。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必須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國民經濟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魏復盛説,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提出正當其時,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中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區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基本以農業人口為主,農業生産落後,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目前,我國高能耗、高物耗産業集中發展,高污染問題無法回避。中國每人平均資源佔有量絕大部分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但消耗卻處於世界前列。這些都決定我國必須走跨越式發展道路,也就是必須選擇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道路。

國家環保總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説,從環境管理研究的角度看,“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的産生是國際社會環境保護戰略演變的成果。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從上世紀60年代問題的末端治理,發展到80年代的源頭治理或過程式控制制,到現在以環境、經濟、技術手段綜合治理。從企業環境管理看,清潔生産概念最初也是集中在生産源頭和過程如何減少消耗、降低排放,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到1992年提出《21世紀議程》時延伸到環境友好型技術和産品,此後出現環境友好型企業的概念。“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提出,體現了解決環境問題戰略思想的演變,廣泛涉及環境技術、經濟發展方式、文化理念的轉變。

中關村國際環保産業促進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徐雲説,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的提出是歷史的必然。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結構比發達國家緊張得多,資源稟賦與人口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我們不可能模倣發達國家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這些都決定我們必須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中國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説,中央明確提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一,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把環境保護擺上了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位置,這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環境友好型社會內涵豐富

葉汝求參事説,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的系統工程,是政府各部門和經濟、社會各層面都需要去做的事情。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複合體,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産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産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這個複合體包括有利於環境的生産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産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産力佈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産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産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齊建國説,資源利用率提高、廢棄物減少的外部表現就是環境品質的改善。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其基礎性工作就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成,也就標誌著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現。

任勇副主任認為,“環境友好型社會內涵豐富,把全面有效解決環境問題的法規政策、科技、文化有機地納入一個體系,它實際上是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的體現。”他説,環境友好型社會理念的提出旨在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改變經濟活動中資源能源的利用方式。

徐雲博士認為,環境是資源的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相比,環境友好型社會更為關注生産和消費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強調人類必須將其生産和生活強度規範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範圍之內,強調綜合運用技術、經濟、管理等多種措施降低經濟社會的環境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説,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密不可分。資源利用率高了,排放量減少了,環境污染自然就減輕了。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任重道遠

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如何使其從概念到行動,是我國今後必須研究解決的課題。他們在座談會上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政策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體系。王金南總工程師説,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狀態,要創造向新的社會發展階段轉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條件,特別是要建立領導幹部環保政績考核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林家彬説,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加強政府引導,推進綠色GDP指標體系的研究和試行工作,優先開展對資源環境的核算,強調經濟增長的品質。

二是建立科學完備的環保法律保障制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常紀文認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要求,其制度創新和完善涉及環境保護的方方面面。要規範環保相關的市場準入和政策扶持,建立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援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

中國社科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玉歆説,要加快制定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相對應的環境標準,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切實為環保執法掃清體制障礙。

三是建立以迴圈經濟為重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務院參事葉汝求説,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是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要在産品的生産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産,努力實現廢物的迴圈利用,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環保部門在推廣“綠色創建”試點示範活動中做了很多工作,生態省、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全國優美鄉鎮和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的創建活動已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為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實踐。

四是積極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齊建國研究員認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倡綠色消費,節約資源,這一工作的主體是企業、消費者和政府,而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最為關鍵。當前,政府部門應該在四個領域大力推進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市場價格不敏感、資源利用效率較低的非營利部門;因我國市場機制不健全而存在大量制度性浪費的領域;“炫耀性浪費”和“形象性過度消費”領域;涉及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資源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經濟學教授王維平説,要充分利用市場規律,以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推進綠色消費,通過環境友好的消費選擇帶動環境友好産品和服務的生産。同時,通過生産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産品的成本,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産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是大力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金涌教授認為,我國目前處於重化工業發展階段,不轉變生産方式,資源環境將難以為繼。科學技術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變人們生産生活方式意義重大。要努力建立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體系,以企業為基礎,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應用環境友好的科學技術,形成資源消耗少、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廢棄物排放少的生産體系,使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能夠控制在生態環境可自我更新的範圍之內。

六是不斷培育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鄒驥説,要引導公眾從社會主義新文明的角度認識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環境文化,培養公眾的環境危機意識,使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奉行的價值觀,形成一種主流的社會輿論: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水準高的標誌,是我們的理想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