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社會階層結構及其分析的四個維度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4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上述宏觀制度環境背景的變革,必然反映到社會階層結構上並對社會階層結構産生重要影響。雖然社會制度結構並不直接等同於社會階層結構,但是,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當社會資源不再由國家統一控制和進行分配,市場機制以及其他各種因素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資源分配過程中、對資源分配的結果産生影響時,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包括收入、社會聲望、資源佔有狀況、社會機會、生活狀況和生活方式、利益邊界和取向、社會態度和社會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將變得日益顯著,社會權力關係和結構因而日益明晰,中國社會由此走向一個階層結構更加分化的社會。

本報告就是期望從社會階層結構和階層間關係的角度,借助2003年城市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狀況進行系統的分析。

嚴格地説,本報告的分析對像是中國城鎮的社會階層結構。這裡,“城鎮社會”是一個社會性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地理概念。也就是説,本報告的分析對像是那些在調查時點上居住在城鎮裏的“居民”(包括從其他城鎮和農村流動到當地的流動人口),因此,本調查的對象不僅包括那些居住在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而且包括那些居住在農村地區縣鎮中的居民。由選取樣本的方法所決定,在本次調查中絕大多數受訪者為具有城鎮戶口的居民。之所以將本次調查的對象局限在城鎮中,主要是基於如下考慮:中國社會存在著制度性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和城市之間在就業、生活機會、利益結構、資源的佔有和分配、社會保障、社會權利等方面仍然存在制度性差別。因此,將農村社會和城鎮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還存在很大難度。

如前所述,社會階層是社會關係的客觀位置。階層結構和階層特徵通過多種多樣的因素表現出來,成為階層結構和階層關係的社會表現。在本章中將通過4個方面描述和揭示當代中國城鎮的社會階層結構。

1、資源與機會

每一個階層所佔有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構成了階層位置的客觀基礎。由於社會資源和機會在大多數社會中是無法平等分配的,因而社會資源和機會的佔有就有了階層的意義。這些資源和機會表現出社會成員所據有的社會位置,決定了他和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關係性質。財産(財富)無疑是諸種社會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但是,對於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説,特別是中國社會來説,“收入”無疑是表現物質資源佔有狀況的最重要的指標。除了“收入”之外,在本報告中我們還使用了“住房”作為衡量個人財産和收入的重要指標,因為對於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説“住房”可能是個人所擁有的最大一筆財産。在現代社會中,人力資本或者人們所接受的教育,同樣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或者社會資本,對於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説,人力資本不僅是一種資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機會。

2、行為與交往

階層及其階層關係不但是一種客觀的社會位置及其關係,而且表現為構成這一階層的成員的社會行動。階層的社會行動是階層位置的重要社會表現之一,特定的階層位置決定了特定的行動。階層的社會行動大量是通過行為、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活動體現出來的。在本報告中,將從行為、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對象等方面分析不同階層的特徵。

3、評價、態度與認同

階層或階級是否能夠作為社會行動的基礎,是否能夠構成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的基礎,取決於是否在階層位置的基礎上形成了共同意識。客觀的階層位置決定了共同意識,共同的意識導致共同的行動。在一定意義上,階層之間的協調、矛盾和衝突不僅取決於階層之間差別,而且取決於階層意識的形成和成熟。在本報告中,我們從三方面分析了不同階層成員之間的差異程度:第一,對重要社會問題的評價,以反映不同階層的利益關注和取向;第二,對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生活總體感覺,社會經濟地位感覺),以反映不同階層成員的生活價值觀;第三,社會認同,包括階層自我認同和所屬群體自我劃分,以反映不同階層的階層意識狀況。

4、社會流動

階層之間的關係是階層結構的主要內容。階層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以及階層意識和評價、特別是階層利益的認識,是階層關係狀況的重要表現,階層關係的另一重要指標,即是社會流動。“社會流動”在這裡主要是指社會成員在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這種社會流動一方麵包括了社會成員一生中的流動,也稱之為“代內流動”,另一方麵包括了代際之間的流動,也稱之為“代際流動”。無論是代內流動還是代際流動,都是階層界線是“封閉”還是“開放”的重要指標。在一個階層封閉的社會中,階層間的流動肯定會遠遠低於一個階層間開放的社會。社會流動並不能消除階層間的不平等,但是,一個階層間封閉的結構比起一個階層間開放的結構來説,有可能蘊涵著更多、更激烈的矛盾和衝突。在本報告中,我們主要分析了不同階層代內流動的狀況。

階層之間的差別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表現為社會權力關係上的差別。因此,需要説明的是,我們在4個維度上利用一些指標所做的描述分析,雖然多是一些量化的指標,但並不意味著階層間的差別僅僅是這些量的差別。我們使用量化指標是為了更直觀地描述階層間的差別。(李路路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