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關注環境與社會和諧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使社會更加和諧。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更進一步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共産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關於和諧社會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分析,其中,社會結構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度。正因如此,本報告集中圍繞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若干層面展開了分析。但是,如果不關注環境狀況對於社會和諧的影響,以上分析就是不全面的。事實上,良好的環境狀況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本章將簡要分析環境與社會和諧的關係,然後圍繞公眾的環境意識,探討如何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從而為社會和諧創造更好的環境基礎。除特別註明外,本章運用的數據均來自2003年城市調查。本次調查覆蓋全國城市,採用分層抽樣方法抽取調查地點。但是,由於技術原因,我們在廣東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湖北省的部分樣本城市沒有能夠進行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在全國其他抽樣城市中,我們完成樣本5078個,其中有效樣本5073個。男性被訪者2443人,佔48.2%;女性被訪者2630人,佔51.8%;年齡在25歲以下、25-35歲、35-55歲以及55歲以上者分別有488人、1074人、2458人和1053人,所佔比例分別為9.6%、21.2%、48.5%和20.8%;文化程度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和大學本科以上[1]者分別有879人、1629人、1551人、636人和377人(另有1人缺失資訊),所佔比例分別為17.3%、32.1%、30.6%、12.5%和7.4%。

關注環境與社會和諧

環境作為社會賴以存在、運作和發展的基礎,對於社會和諧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然而,這一點經常被一些社會學家有意無意地忽視,以至於有的學者批評社會學具有明顯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

首先,環境是社會賴以存在和運作的基礎。

其次,環境系統發揮著吸納人類活動副産品的重要功能。

事實上,隨著人類活動規模的持續擴大和活動強度的日益增加,人類所製造的廢物數量和種類也在迅速增加,這些不斷增加的廢棄物越來越嚴重地挑戰環境系統的自凈功能,甚至大大超過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的環境系統的自凈能力,從而造成環境污染、環境破壞乃至環境衰退。這種污染、破壞和衰退不僅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降低人類的生活品質,危及人類的生存,而且越來越成為引發社會糾紛和衝突重要因素,由此直接妨礙社會和諧。

有關資料表明,近10年來,我國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群眾來信或陳情的數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就會對社會和諧構成現實的威脅。參見表12-1。

12-1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環境糾紛情況

年份

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數(次)

污染與破壞事故直接經濟損失(萬元)

群眾來信總數(封)

群眾來訪總數

1995

1966

3854.7

58678

94798人次

1996

---

---

67268

47714批次

1997

---

---

106210

71528人次/29677批次

1998

---

---

147630

93791人次/40151批次

1999

---

---

230346

89872人次/38246批次

2000

---

---

247741

139424人次/62059批次

2001

1842

12272.4

367402

80329批次

2002

1921

4640.9

435020

90746批次

2003

1843

3374.9

525988

85028批次

      再次,清潔、舒適而優美的環境總是能夠提供人們精神上的享受,陶冶人們的情操,緩和人們在社會競爭中所承受的壓力,從而有助於緩和社會關係。這正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回歸自然的願望也日趨迫切的重要原因。郊遊、野炊、自然探險,在自然的懷抱中放鬆身心、體悟人生,正在成為流行的時尚。國內外的許多名山大川,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對於美好環境的心理需求也將日益迫切。

如果環境系統遭受了破壞,山不秀,水不美,生物多樣性也喪失殆盡,它就不再能夠有效地滿足人們的精神、心理需求。在此情況下,人們將生活在更為壓抑的社會氛圍中,精神境界無緣提升,心理壓力也無從緩解,由此導致社會性的煩躁、緊張,明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不利於個人的身心健康。事實上,生活在現代大都市中的人,尤其是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大都市中的人,生活的滿意度並不因為收入的增加而提升,相反卻有很多人的生活滿意度較低,對他人、對社會的看法不積極,罹患精神障礙的概率上升,由此對於社會和諧造成了負面影響。

最後,由於人類無視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過分破壞環境,導致環境系統崩潰,最終也將使整個人類社會系統崩潰並走向消亡。

二、中國環境狀況與公眾主觀認知

[1] 這裡,“小學以下”包含了沒有受過正式教育、小學和私塾;“高中”包含了普通高中、職高、技校和中專;“大專”包含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類型;“大學本科以上”包含了全日制、非全日制本科以及研究生。

[4] 本表數據來源於1995年—2003年“全國環境統計公報”,參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網站:http://www.zhb.gov.cn/eic/649371567364505600/index.shtml。其中,1996年—2000年,“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數”與“污染與破壞事故直接經濟損失”沒有公佈數字。1995年的“污染與破壞事故直接經濟損失”是指“污染事故賠款額”,另有“污染事故罰款額”405.6萬元。1995年的群眾來訪批次以及1996年、2001年—2003年的群眾來訪人次沒有公佈數字。。(作者:洪大用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