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公眾環境意識的測量與分析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1 月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公眾環境意識影響因素的初步分析

影響公眾環境意識水準的因素很複雜。筆者曾經將這些因素大致區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個體層次的因素,一是結構層次的因素。當然,這兩個層次的因素有時也對環境意識的産生共同起作用[8]。

從個體層次看,一個人的環境意識水準有可能受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準、職業類型、工作單位、家庭居住地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結構層次看,公眾的環境意識還受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準、環境問題狀況、環境科學發展水準、主導價值觀念、政府管理體制、大眾傳媒的滲透程度、環境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等等因素影響。

限于篇幅,筆者在這裡僅就被訪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準、工作狀況、生活滿意度等與其環境意識之間的關係進行初步的分析。

首先,數據分析發現,不同性別的人環境意識水準有所不同。男性被訪者中,環境意識水準在50分以下、50-60分、60-70分、70-80分以及80分以上者所佔比例分別為16.3%、30.6%、28.1%、16.6%和8.3%;而女性被訪者中的相應比例分別為:23.1%、35.4%、23.4%、12.7%和5.4%。大體上,女性被訪者中處於環境意識低得分段的人所佔比例要明顯高於男性被訪者中的相應比例,接近6成的女性被訪者環境意識水準不及格。這一點與西方國家的一些研究發現是不同的。也許可以解釋為:中國社會基本上還是一個男權主導的社會,婦女的實際社會地位比較低,整體上受教育的水準也相對男性為低,所以在環境認知方面與男性相比有差距。

其次,環境意識與年齡的關係比較密切。筆者將25歲以下的被訪者看成青年人,把25-35歲的人看成壯年人,把35-55歲的人看成中年人,把55歲以上的人看成是接近老年的人。數據分析表明,大體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意識水準有著比較明顯的降低趨勢。這既反映了不同年代的人在觀念上的差異,也反映了不同年代人在獲取環境知識、資訊的能力與機會上的差異。參見表12-6。

12-6:不同年齡的人環境意識水準比較

環境意識得分

年齡段

50分以下

50-60

60-70

70-80

80分以上

總計

25歲以下

12.1%

26.5%

28.8%

22.2%

10.3%

100%

25-35

16.8%

26.8%

28.8%

16.8%

10.9%

100%

35-55

21.6%

35.3%

24.8%

13.1%

5.3%

100%

55歲以上

22.4%

37.7%

23.0%

12.3%

4.6%

100%

再次,本次調查表明被訪者的文化程度與其環境意識水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大體上再次驗證了以前有關調查的發現。被訪者的文化程度越高,他們當中就越有更多的人處在環境意識得分的高分段;反之亦然。在小學以下文化程度者中,超過7成的人環境意識是不及格水準,而在接受大學本科以上教育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達到70分以上。參見表12-7:

12-7: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環境意識水準比較

文化程度

 

環境意識得分

小學以下

初中

高中

大專

大學本科以上

50分以下

34.4%

23.2%

15.4%

9.8%

7.2%

50-60

39.8%

38.0%

32.4%

23.5%

15.8%

60-70

18.3%

25.0%

28.6%

30.6%

24.9%

70-80

5.9%

9.8%

17.7%

20.6%

32.4%

80分以上

1.6%

4.0%

5.9%

15.5%

19.8%

總計

100%

100%

100%

100%

100%

第四,一般而言,隨著收入增長和生活水準改善,公眾會越來越關心環境保護。本次調查數據大體上對此假設有所驗證。我們採用個人月收入和家庭每人平均月收入兩個指標來分析它們與環境意識水準之間的關係。數據顯示,兩個指標都與環境意識有著某種程度的正相關。在最低收入組(個人月收入200元以下或家庭每人平均月收入200元以下),有近四分之一的人環境意識得分在50分以下,而在最高收入組(個人月收入1200元以上或家庭每人平均月收入1200元以上),只有八分之一的人得分是50分以下。參見表12-8。

12-8:收入水準與環境意識水準的交叉分析

收入分組

 

 

環境意識得分

月收入200元以下

月收入200-500

月收入500-800

月收入800-1200

月收入1200元以上

個人%

家庭每人平均%

個人%

家庭每人平均%

個人%

家庭每人平均%

個人%

家庭每人平均%

個人%

家庭每人平均%

50分以下

25.0

25.5

23.3

21.5

18.0

16.0

17.4

14.8

12.4

12.4

50-60

36.2

38.2

37.2

36.5

33.8

28.7

31.8

28.3

24.0

24.1

60-70

22.2

23.1

24.5

23.8

28.2

30.4

25.8

27.2

30.0

26.8

70-80

12.2

9.3

10.9

12.6

13.2

18.2

18.4

19.9

20.7

22.2

80分以上

4.4

3.8

4.2

5.6

6.9

6.6

6.6

9.8

12.9

14.5

總計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第五,在失業問題被認為是首要問題的今天,我們有理由假設那些沒有工作的人,在環境意識方面要遜色于有工作的人。數據分析表明,被訪者工作狀況確實與環境意識有一定關聯。在有工作者中,環境意識得分在50分以下、50-60分、60-70分、70-80分以及80分以上者所佔比例分別為17.5%、29.0%、27.6%、17.0%和8.9%;而在沒有工作者中,相應比例分別為26.0%、39.4%、22.4%、9.3%和3.0%。但是,對於將要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的在校學生而言,其環境意識水準是相對最高的。在他們當中,上述比例相應為:8.5%、22.7%、24.8%、25.5%和18.4%。換句話説,在校學生中,接近7成的人環境意識水準在及格水準以上。也許,他們對於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還沒有體驗。

第六,數據分析表明,公眾對於自己生活的滿意度與其環境意識水準有一定關係。這一點在以前的研究中似未提及,但是合乎邏輯。大體上,越是感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其環境意識水準有越低的傾向。在感覺自己生活“非常不幸福”或“不幸福”的人中,環境意識得分在50分以下、50-60分、60-70分、70-80分以及80分以上者所佔比例分別為25.5%、38.8%、21.3%、9.6%和4.8%。換句話説,有超過6成的人環境意識是不及格水準。而在那些感覺自己生活“幸福”或“非常幸福”的人中,上述相應比例則分別為17.9%、30.0%、27.7%、16.5%和7.9%,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環境意識水準達到70分以上。

公眾環境意識的維度

根據以往的有關研究,我們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分析來了解公眾環境意識的基本特徵。比如説是體現出更多的人類中心傾向,還是體現出更多的環境中心傾向?是體現出更多的物質主義價值,還是體現出更多的後物質主義價值?是較淺層次的環境關心,還是較深層次的環境關心?

(1)人類中心傾向與環境中心傾向

根據前文提到的鄧拉普推薦的環境意識量表進行測量,我們可以發現被訪者的環境意識基本上居於“人類中心傾向”與“環境中心傾向”之間,但似乎更傾向於人類中心,因為有超過半數的人環境意識得分在整體平均值以下。

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對人類與自然關係的認知方面,大多數人體現出一定的“環境中心”傾向。前述量表中有四項內容測量被訪者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認知,也就是詢問被訪者對於以下説法的態度:1)人是最重要的,可以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改變自然環境;2)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常常導致災難性後果;3)人類生來就是主人,是要統治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的;4)動植物與人類有著一樣的生存權。

數據分析表明,被訪者有著比較明顯的贊成第二、第四項,而反對第一、第三項的傾向。其中,明確贊成二、四並且表示反對一、三的被訪者有1027人,佔有效樣本的20.24%,這些人可以看作是有堅定的環境中心傾向的人。與此相對,明確贊成一、三並且表示反對二、四的被訪者只有11人。參見表12-10:

12-10:被訪者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態度

有關説法

非常同意

比較同意

説不清/不確定

不太同意

很不同意

不回答

1)人是最重要的,可以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改變自然環境

18.7%

28.5%

14.6%

24.8%

13.2%

0.1%

2)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常常導致災難性後果

50.4%

31.3%

10.9%

4.6%

2.7%

0.2%

3)人類生來就是主人,是要統治自然界的其他部分的

15.1%

23.8%

23.0%

25.8%

12.1%

0.2%

4)動植物與人類有著一樣的生存權

51.1%

32.1%

11.5%

3.9%

1.2%

0.2%

但是,在對地球資源以及人類自身能力的看法上,被訪者又表現出一定的自我矛盾,或者説體現出了一種中間選擇傾向。一方面,有65.4%的被訪者明確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地球就象宇宙飛船,只有很有限的空間和資源”這樣一種説法;另一方面,又有51.8%的人明確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只要我們知道如何開發,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很充足的”這樣一種説法。一方面,有61.4%的被訪者明確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人類終將知道更多的自然規律,從而有能力控制自然”這樣一種説法;另一方面,又有74.5%的被訪者明確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儘管人類有著特殊能力,但是仍然受自然規律的支配”這樣一種説法。由此可見,被訪者的環境意識確實不是明顯地偏向“人類中心傾向”或“環境中心傾向”,而是居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混合傾向。

(2)物質主義傾向與後物質主義傾向

在本次調查中,筆者對後物質主義的測量工具進行了改造。我們設計了8個選項,要求被訪者從中選出四項他所贊成的應予優先考慮的目標。這8個項目是:1)保持社會秩序和安全;2)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時,應該更多地傾聽人民的意見;3)控制失業,確保經濟持續增長;4)保障言論自由;5)確保後代人能夠擁有美好環境和充足資源;6)大力發展科學技術;7)提高當代人的生活水準;8)反思現代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我們的設計是,選擇上述2、4、5、8項者可以被看作是後物質主義者。

但是,數據分析表明,以上各項中被訪者選擇贊成的百分比分別是:79.7%、56.9%、74.5%、20.3%、54.1%、46.8%、60.7%和7.7%。換句話説,居於前四位的選擇中,後物質主義者的價值觀只有一項位列其中,即第二項:“政府作出重大決策時,應該更多地傾聽人民的意見”。由此可見,被訪者基本上還是傾向於物質主義價值觀。

如果換一種方法,根據被訪者對上述2、4、5、8項的選擇情況分析其價值傾向,結果大致相同。數據表明,在5073個有效樣本中,被訪者沒有選擇上述四項中任何一項的佔9.2%;選擇了一項的佔49.6%;選擇了兩項的佔35.3%;選擇了三項的佔4.6%;四項全選的佔1.3%。平均起來,被訪者只選擇了其中的1.39項。由此可見,被訪者的價值觀明顯傾向於物質主義。

現在的問題是,人們價值觀的差異是否與其環境意識差異相關?在此問題上,英格爾哈特是持肯定態度的,實際上他更傾向於把環境意識看作是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結果。在1995年的一篇論文中,他運用調查數據指出,持有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比物質主義者具有更高的環境意識水準[11]。

我們的數據也表明,被訪者價值觀的差異與其環境意識水準差異有比較密切的相關關係。大體上,在“純粹的”的後物質主義者(上述2、4、5、8四項都選)中,環境意識得分在60分以下者只有38.7%,而在80分以上者有12.9%,分別比“純粹的”物質主義者(以上四項都沒選)低33.5個百分點和高9.2個百分點。參見表12-11。

12-11:價值觀差異與環境意識差異的交叉分析

後物質主義選項

環境意識得分

4項都沒選

%

選擇1項

%

選擇兩項

%

選擇3項

%

4項全選

%

50分以下

27.3

18.8

19.9

15.6

17.7

50-60分

34.9

36.0

30.1

25.5

21.0

60-70分

24.6

25.5

25.8

28.6

22.6

70-80分

9.5

14.1

16.3

14.7

25.8

80分以上

3.7

5.6

7.9

15.6

12.9

總計

100

100

100

100

100

由此可見,雖然被訪者的環境意識水準整體不高,持有後物質主義傾向價值觀的人也不是多數,但是那些持有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確實更有可能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因此,我們可以説,整體上,被訪者的環境意識水準受其物質主義傾向價值觀的制約。但是,從分析的角度看,環境意識水準較高的人,同時也具有比較明顯的後物質主義傾向。

(3)淺層環境意識與深層環境意識

在操作層面上,我們主要依據公眾的環境意識傾向、對於環境問題認知的層面、獲取環境資訊的主動性、對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了解程度以及實際的環境保護行為等指標,來分析公眾的環境意識究竟是屬於“深層”還是“淺層”。

前文分析表明,整體上,被訪者的環境意識居於人類中心傾向與環境中心傾向之間,但似乎更偏向於人類中心傾向,由此可見公眾的環境意識還是具有淺層的特徵。

就環境問題的認知層面而言,被訪者主要關心的是身邊的各種環境問題,例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工業垃圾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綠地不足、食品污染等,對於稍微遠離日常生活的一些環境問題,則有超過2成、3成的人表示不知道,例如森林植被破壞、耕地品質退化、荒漠化、野生動植物減少等。對於一些突出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則有相當多的人知之甚淺。例如,有19.4%的被訪者表示沒有聽説過“全球變暖”,33.3%的人表示“只是聽説過”,39.3%的人表示“了解一些”,只有7.9%的人表示“很了解”。對於“臭氧層破壞”這一問題,以上相應比例分別是30.7%、33.2%、30.1%和5.9%。對於“酸雨”這個比較普遍的問題,竟有40.7%的人表示“沒有聽説過”,表示“只是聽説過”和“了解一些”的人分別佔30.5%、23.5%,僅有5.1%的人表示“很了解”。

就獲取環境資訊的主動性而言,多數被訪者是不強的。因為,在多種資訊渠道中,絕大多數(90.1%)被訪者表示主要是通過電視來了解有關環境問題的,其次是報紙,選擇此項者有67.5%,再次是自己親身體驗,選擇此項者有44.8%。而主動通過讀書、網上搜索、親戚朋友之間交流等渠道了解環境問題的人都比較少。

就對環保法規的了解而言,大多數被訪者的了解程度也不高。比如説,當我們詢問被訪者是否同意“我本人對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很了解”這一説法時,僅有12.7%的人表示“同意”,52.0%的人表示“不同意”,35.0%的人表示“説不清/不確定”,另有極少數人不回答。

最後,從環境保護的實際行為層面看,被訪者的水準也是比較低的。在本次調查中,筆者列舉了10種個人可能參與的環保活動或行為,詢問被訪者在調查之前的最近一年裏是否參與過這些活動和行為。數據分析表明,被訪者表示經常參與的活動或行為是層次比較低的,例如“對塑膠包裝袋進行重復利用”、“主動關注廣播、電視和報刊中報道的環境問題和環保資訊”、“採購日常用品時自己帶購物籃或購物袋”等。參見表12-12。

12-12:被訪者參與環保活動或行為的情況

活動或行為

從不%   

偶爾%

經常%

不回答%

1)垃圾分類投放

62.9

21.7

15.1

0.4

2)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討論環保問題

31.6

56.6

11.6

0.2

3)採購日常用品時自己帶購物籃或購物袋

49.6

27.5

22.6

0.3

4)對塑膠包裝袋進行重復利用

29.0

24.6

46.1

0.3

5)為環境保護捐款

69.1

27.3

3.2

0.4

6)主動關注廣播、電視和報刊中報道的環境問題和環保資訊

23.0

45.1

31.7

0.2

7)積極參加政府和單位組織的環境宣傳教育活動

58.7

30.0

10.9

0.4

8)積極參加民間環保團體舉辦的環保活動

76.1

18.5

5.0

0.4

9)自費養護樹林或綠地

82.0

12.0

5.6

0.4

10)積極參加要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投訴、上訴

82.6

14.5

2.6

0.3

如果採取一種綜合的方法進行分析,也就是假定上述每種行為具有同樣的重要性,被訪者選擇“從不”,賦分為0;選擇“偶而”,賦分為1;選擇“經常”,賦分為2。如果不回答,則算作缺失值。這樣進行加總,在每項都選擇的情況下,理論上的最高得分是20分;最低得分是0分。轉化為百分制後,分值範圍就是0分到100分。統計分析表明,只有74人不回答。在4999名被訪者中,平均得分只有29.37分(標準差為17.29),其中,得0分的佔3.7%,50分以下者累計有89.8%,50分到60分的佔5.6%,超過60分的人僅佔4.6%.

綜上,可以比較明顯地看出,被訪者的環境意識在整體上還是屬於比較淺層次的,儘管其中有少數人環境意識的層次較深,或者在極少方面有著深層環境意識的傾向。(作者:洪大用 中國人大社會學系教授)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