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水道復航 長江流域經濟迎來新機遇新挑戰

    16日,三峽雙線五級船閘試通航圓滿成功,斷航67天的長江黃金水道恢復通航,三峽工程“防洪、發電、通航”的三大藍圖正隨著工程進展,逐步變成現實。

    三峽船閘試通航成功是長江航運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三峽雙線五級船閘試通航儀式上發表講話指出,蓄水通航目標的實現,標誌著三峽工程“在三峽工程建設史上乃至於人類科學利用水資源的歷史上,邁出了新的步伐”。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姚育勝介紹説:“三峽雙線五級船閘試通航成功,意味著斷航67天的長江黃金水道開始恢復通航。”

    長江三峽工程壩區水域從4月10日零點起開始實行斷航管制,到今天正好67個晝夜。據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負責人介紹,三峽壩區水域實行斷航管制後,過往客船採取“翻壩”方式疏散旅客,貨船則通過公路、鐵路轉運分流。

    三峽船閘試通成功,成為長江航運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試通航成功,過往三峽的船舶將不再翻壩,一壩之隔的川江水域不再為險灘、急流、礁石困擾,川江從此告別航運難,長江的黃金水道美稱也因三峽蓄水名副其實!

    長江航運駛入黃金時代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副局長唐冠軍1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三峽大壩初現高峽平湖的壯景,這意味著長江最險的航道結束了“險、急、淺、彎”的歷史。長江回水到達豐都,江水變深,江面開闊,航道安全系數提高。尤其是從宜昌到豐都300多公里的航道,航運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據有關部門分析,蓄水達到135米後,長江航運的運輸成本將降低10%以上。有的江段隨著蓄水裁彎取直,縮短了航程,航運能力大幅提高,航運成本降低。同時,三峽蓄水使長江支流發生了巨大變化,促成了干支直達。過去的溝溝坎坎叉叉,變成了新的航道。

    長江航道網輪廓初現

    “水路要大幅提高經濟效益,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成網。”唐冠軍説,長江航運過去講“通江達海”,但三峽蓄水已經為支流航運、干支直達做好了準備。記者從長江重慶航道局獲悉,三峽大壩135米蓄水後,可以在川江沿線開發出16條可以正常通航的支流航道。從宜昌到豐都600公里左右的航道上,下牢溪、香溪、神龍溪、大寧河、神女溪、溪河、草堂河、大溪、朱衣河、新君口、小江、湯溪河、水銀口、幹井溪、壤渡、龍河等,絕大部分長江支流都可以達到一定的通航條件。其中,大寧河、香溪等川江中小支流增加通航里程數百公里。長江航道網已成雛形,將直接促進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

    長江旅遊面臨“新陳代謝”

    三峽壩址水域雖斷航67天,但長江三峽從不曾“斷遊”。6月13日,九畹溪舉行了今年的“首漂”儀式。連續數日以來,三峽壩區的鳳凰山、壇子嶺遊人絡繹不絕。無論是壇子嶺觀景臺的33元的門票,還是炎炎烈日,都擋不住前來觀光的遊客。

    儘管135米水位以下的一些景點已永沉江底,但與此同時,一些平湖新景傍水而生,一些三峽新秀“浮出水面”。庫區沿江各區縣正著手打造蓄水成庫後峽江旅遊的新亮點。巫山縣已經近日又探出了一個全長30多公里的“小小小三峽”,峽中溪流湍險,沿岸風景秀麗。“三峽明珠”石寶寨也成為了“水上蓬萊 ”。

    長江沿線區縣正抓緊機遇,開發新的旅遊景點、旅遊線路。據悉,重慶市14日啟動三峽大壩蓄水後的首次“新三峽專線遊”,首批來自內地的遊客乘坐遊輪順江而下,觀三峽新景,覽高峽平湖。

    長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研究迫在眉睫

    三峽工程除帶來“防洪、發電、通航”三大效益以外,還為內河養殖、商貿等帶來發展契機。但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長江航運安全管理、市場規範以及長江水體保護等方面存在隱憂。

    一是長江航道的航運法規亟待制定,航運標準亟待規範。川江航運過去由於流急灘險,航速打得慢。唐冠軍説,在長江航道航行要拋棄“看山不看標”的陳舊經驗,儘快適應新的航規。同時,新的港灣形成以後,沒有船檢證、不具備航運資格的“家船”匆匆試水,據悉,長江航道近期已增加了1000多艘新船。如果不加強這類船隻的管理,將引發新的海難高潮。

    二是長江的綜合研究、可持續開發迫在眉睫。三峽工程從蓄水達到135米高程至今,三峽庫區內每天都組織大量的人力、船隻“清漂”。記者在15日在三峽壩區“清漂”現場看到,飄浮物主要是長江沿岸沖刷下來或者從被淹沒地帶飄浮起來的殘枝斷根、枯草腐莖。同時,水面上出現少量油狀物,疑似船舶污染。

    唐冠軍認為,對長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研究,需要國家統一協調交通、水利、漁業、農業、環保等多個部門進行協同管理。(楊文全)

    

    人民網2003年6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