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向世界展示奇跡:一座大壩帶活了萬里長江

    三峽水庫蓄水和三峽船閘試通航,將向世界展示一個奇跡:一座大壩帶活了萬里長江。

    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區。由長江河網編織成的長江流域,國內生産總值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流域人口有4億之眾。

    長江是世界上通航里程最長的河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貨運量佔全國內河運量的80%,素有“黃金水道”美譽。而真正的“黃金水道”以前只有從上海到武漢這一段。從武漢到宜昌626公里的江段,只能行駛3000噸級船隊,這一江段淺灘密布,航道水深達不到標準航深要求。而宜昌至重慶的川江河段由於水流湍急,險灘、暗礁眾多,只能行駛1500噸級的船隊。

    據航運專家、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局長張慶松介紹,三峽建壩蓄水,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長江全線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三峽水庫正常蓄水後,宜昌至重慶航道水深增加40%,航寬增加2倍,江水流速減小50%,萬噸級船隊再不受急流、險灘制約。由於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的調節,武漢至宜昌江段航道水深平均增加0.5米,萬噸級船隊在這裡通行無阻。

    6月10日,三峽水庫初期蓄水至海拔135米水位後,三峽大壩以上江段已有420多公里航道變深變寬,航行條件改善。

    三峽水庫蓄水使長江上游水系的通航里程大大延長。在三峽庫區範圍內,由於水位升高,沿線十多條支流的通航里程將比建庫前增加約500公里。

    隨著長江航道條件的改善,行駛在長江上的拖輪單位動能拖載量,將提高2--5倍,船舶的耗油量將由每千噸公里26公斤降到7.66公斤。宜昌至重慶江段船舶運輸成本降低35%至37%。長江上將呈現巨輪暢通、干支暢通、江海直達、百舸爭流的繁榮景象。近3000公里的幹流航線,把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大經濟區緊密聯繫起來,將有力促進長江流域經濟發展。

    三峽工程不僅將帶活長江航運,還激活了長江三峽庫區經濟。三峽工程開工前,庫區1600萬農村人口中,貧困人口占80%。1990年,三峽庫區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的54.9%,庫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到全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一半。

    三峽移民遷建10年來,庫區國內生産總值增加了2.2倍,財政收入增加1.8倍,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增加2.1倍,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增加20平方米。三峽兩岸建起了幾十座現代化移民新城。

    水庫蓄水為發電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三峽工程年發電量847億度,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電站。三峽電站又是長江水能資源中最靠近負荷中心的巨型電源點,它可使華東、華中、西南三大電網聯成一體,實現“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

    據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安介紹,國務院確定三峽電力供應湖北、河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廣東等8省1市,這些地區都是我國經濟比較發達,而電力供應又相對緊缺的地區。

    今年8月,三峽首批機組將投産發電。在三峽工程2009年竣工前,三峽銷電收入共計可達700億元。2009年26臺機組全部投産後,三峽電站每年銷電收入近200億元。巨大的發電收益,將使三峽工程成為開發長江的融資平臺。

    位於長江幹流上游河段的金沙江,是我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河段,三峽工程的項目法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把滾動開發長江的第一個目標鎖定在金沙江。經國家批准,由三峽總公司在金沙江上興建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4座梯級電站。這4座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850萬千瓦,超過兩個三峽工程的裝機容量。目前,率先開發的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已由國家有關部門立項,並展開了前期施工準備。這兩座電站以發電為主,都兼有攔沙、防洪、灌溉和改善上下游航運條件等綜合效益。

    三峽工程將成為開發西部、開發長江的重要龍頭。而貫穿西南、華中、華東三大區的長江經濟帶,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一條巨龍。(施勇峰 戴勁松)

    新聞背景:充滿艱辛的川江航運史

    古詩云:“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長江上游段,又稱川江,歷來因其急流險灘和兩岸的崇山峻嶺而被人們嘆為“絕地”。

    但不管進出三峽的航道多麼艱險,它始終是一條溝通我國西南與東部的黃金水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青藏、巴蜀、雲貴的物産,都要借它進入長江下游經濟發達地區,並漂洋出海。長江中下游的物産,也要借它進入大西南的廣闊市場,賺取利潤。

    在川江航道的開闢史上,有一位英國人,曾被西方人譽為開拓中國西部的急先鋒,他就是立德樂。1883年,立德樂以遊歷內地為名,從漢口乘木船逆水上行,沿途探索川江航道,經一月余抵達重慶。次年,立德樂便在漢口至宜昌航道上經營輪船運輸業。14年後,立德樂駕著利川號小火輪從宜昌出發,試航川江20余天進入重慶。從此以後,包括國外商船與炮艦在內的機動船,便接踵而至,魚貫出入川江。

    而在川江現代航運史上,有一個中國人的名字也不應該被遺忘,他就是民生公司的創始人盧作孚。1925年,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輪船駛入川江,經過10年奮鬥,民生公司成為長江實力最強的民營航運企業。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3萬人員和9萬件器材壓在宜昌,盧作孚指揮民生公司日夜運輸,把中國重工業的寶貴器材搶運到重慶。

    從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川江航道,流經丘陵和高山峽谷地區落差120米,航深和航寬不足,拖載能力低,運輸成本高,而且影響航行安全,使長江航運優勢未能很好發揮。三峽工程興建後,由於航深增大、航道加寬和水流趨緩,從根本上改變了川江的航道條件,船舶運輸效率將明顯提高,船舶轉運週期可望加快,長江水運能力比過去將大大提高。(戴勁松 代群 郭嘉軒)

    

    新華網2003年6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