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建立了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柳源日前在重慶雲陽縣參加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國家級驗收時説,國家投入1億多元在庫區建立了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可以保障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居民的安全。

    據介紹,三峽蓄水成庫後,水面的波動在30-40米之間,會對一些坡體原有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率有可能增加。因此,在投鉅資對庫岸進行整治的同時,三峽庫區還建立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以應對蓄水後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

    柳源説,目前三峽庫區各區縣都已設立了地質災害監測站。上世紀80年代,全球衛星定位監測系統(GPS)、航空遙感技術等先進技術被用於三峽地質調查研究,建立了三峽工程庫區GPS監測網。從199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全面啟動了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用遙感和GPS監測三峽庫區每一寸土地,為地質災害的預防和防治提供及時、準確的預報。

    據重慶市萬州區地質環境監測站的專家介紹,僅去年萬州就新購100多萬元的監測設備。通過這些設備,監測人員能夠及時了解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對工程品質起到監督作用。在地質災害較為突出的巫山縣、奉節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進入國土資源部的衛星監測大網,對兩縣已治理的高邊坡和已建起的高擋墻及部分移民住宅區隨時監控並提前預警。

    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的專家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頻度高,隨機性大,災害隱患點大部分分佈于廣大的農村,僅靠專業隊伍完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不夠完善,必須廣泛發動群眾,因此“群測群防”也是庫區地質災害預警監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2000年至2001年,重慶市通過加強群測群防工作,及時採取避讓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9次,避免經濟損失約1800萬元,避免人員傷亡258人。湖北、重慶兩地庫區有關部門廣泛給村社幹部、群眾傳授簡單監測方法,以及如何避讓地質災害等知識;建立完善險情預報制度、預報途徑、值班制度;對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均建立防災預案,發放“明白卡”到群眾手中等。(李永文)

    

    新華網2003年6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