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迎來“收穫期” 半月後水位將升至135米

    全球最大的水利樞紐長江三峽工程6月1日零時正式下閘蓄水,半個月後水位將升高至海拔135米,屆時“高峽出平湖”的浪漫想像隨之變成現實。更為重要的是,這標誌著已開工十年的三峽工程出現重大轉折:從“建設期”轉入“收穫期”。

    三峽工程蓄水是一個前奏——6月16日,蓄水至135米的三峽工程將進行船閘試通航;8月,三峽水電站首批機組運作發電;在今年長江汛期,三峽水庫也將首次發揮防洪作用。儘管三峽工程要到2009年才大功告成,但隨著蓄水、通航、發電的階段性目標在今夏次第實現,其巨大的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將初露崢嶸。

    全長193公里的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位於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的上游,地勢險峻、風光綺麗。衝出三峽後的長江,潤澤了中下游平原的千里沃野,但夏季也時常造成洪水氾濫,如1998年的長江大洪水中,有上千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千億元。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就是攔蓄長江洪水,根治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

    “三峽工程蓄水將為長江中下游防洪提供有利條件,”國家防總秘書長鄂競平説。據氣象水文部門預測,長江流域今年汛期有可能出現較大洪水。三峽水庫今年即可在長江防汛緊急時利用135米至140米高程之間的23億庫容攔蓄洪水。如情況緊急,還可通過科學調度另增8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

    據了解,在三峽水庫最終建成並蓄水至175米時,其防洪庫容將達到221億立方米,能有效攔截宜昌以上來的洪水,大大削減洪峰流量,使萬里長江上最為險要的荊江地區防洪標準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廣袤富饒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及其承載的1500多萬飽受洪患之苦的人民將擺脫洪水威脅,生存權與發展權獲得根本改善。

    蓄水兩個月後,三峽工程首批大型發電機組將開始發電,年內共有4臺機組投産,發電量將達55億千瓦時,可部分解除經濟發達但受缺電困擾的華東、華南等地區的燃眉之急。目前,三峽輸變電工程中已有20條線路、8個變電站投産,可確保三峽電力外送。位於長江口的上海市有望用上三峽工程發出的第一度電。

    據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介紹,三峽工程從明年起將每年投産4臺機組,相當於一年投産一座葛洲壩電站。到2009年,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最終達到1820萬千瓦。建成後年均發電量847億千瓦時,是世界上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位於華中的三峽電站供電範圍極廣,除東北三省、新疆、西藏、海南、台灣7省區外,中國其餘地區主要城市和工業基地都可以受惠。這對於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國而言,三峽工程是一個強大的助推器。

    蓄水後隨著水位不斷上漲,峽江中原來參差外伸礙航的岸咀石盤、險灘磧壩漸漸沒入水下,湍急的江水正逐漸漫為較平緩的峽谷水庫。“等蓄水到135米後,水庫上游400多公里峽谷河道的航運條件將得到改善,”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總工程師張超然説。

    這位專家介紹説,三峽雙線5級船閘上下游落差達113米。只有蓄水,船閘才能通航。三峽船閘單向年通過能力達5000萬噸,可以行駛萬噸級船隊。據測算,蓄水至135米水位後,西陵峽江段的水深將增加60米,巫峽江段水深將增加55米,瞿塘峽江段可增加50米。

    三峽工程最終蓄水到175米時,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並使船舶運輸成本降低三成以上。通過三峽水庫調節下泄流量,長江中下游枯水季節出現礙航的現象將大大減少。作為溝通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動脈,長江“黃金水道”將更加名副其實。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完成蓄水、通航、發電目標之後,三峽工程將轉入最後6年的第三階段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國務院總理、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溫家寶日前強調: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宏偉工程和中華民族的韆鞦大業,要以對人民、對國家、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率,確保如期完成三峽工程建設的各項任務。(王安 楊希偉 李蔡)

    

    新華網 2003年6月1日


三峽與三峽工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