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三峽庫區蓄水後不會出現大的地質災害

    “由於所有已發現或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都已得到治理或監測,所以三峽庫區在135米高程蓄水後不會出現影響大壩安全、影響長江航道暢通、或者造成群眾重大生命財産損失的地質災害。”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家組組長劉廣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劉廣潤介紹,由於地質條件複雜,且處於暴雨頻繁的亞熱帶氣候區,三峽庫區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時有發生,古滑坡分佈廣泛。這些古滑坡在天然條件下多處於穩定狀態,但在大壩施工及移民工程的擾動下很多將會復活,一些新滑坡也會出現。從1982年至今,庫區已發生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70起。

    劉廣潤認為,儘管三峽工程蓄水至135米後,水位將比目前提高55米左右,滑坡、塌岸等地質災害的出現幾率有可能變大,但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各級政府以及眾多科研單位已經分別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大量工程地質勘察, 尤其是進入80年代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航空遙感等新技術被用於地質調查,使庫區建立起了GPS監測基準網和變形監測網,可以基本掌握庫區地質災害點的分佈情況。

    目前整個三峽庫區共有滑坡、崩塌2490處,其中涉及135米水位需要加以治理的有581處。依據滑坡、崩塌的危險性、防治難度及危害對象的可遷移程度,這些地質災害的防治被分為工程防治、搬遷避讓和監測預警三類。目前已經進行工程防治的有198處,搬遷避讓了232處,剩餘的151處則處於嚴密的監測預警體系內,如果發生災害,按照目前的工程技術水準,完全有能力隨時治理。另外,對於因蓄水造成的塌岸災害,目前已經對81公里的庫岸進行了坡岸再造。

    劉廣潤最後提醒説,受地質條件限制,庫區小規模的地質災害還將時有發生。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面完成,須待水庫蓄水達到正常高水位和所有移民工程建設竣工前後,對相應的地質災害再作進一步防治,並經若干年的防治效果觀測後(約至2010年後)才能作出最終結論。(郭嘉軒 代群)

    

    新華網 2003年5月3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