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銀聯提出“國家標準” 雙幣卡或將名存實亡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7 月12 日 | 文章來源:北京現代商報

叫停雙幣卡的舉措目前雖然尚未得到任何來自官方的證實,但目前已經列入了央行和銀監會的議事日程。據《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透露,繼央行之後,銀監會昨天召集了全國各大商業銀行銀行卡的負責人到北京開會,聽取各大銀行對取消雙幣卡的看法。此前7月5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也曾召集各大商業銀行個人銀行部負責人及其他相關部門人士召開臨時會議,討論的就是關於銀行卡BIN號(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銀行識別碼)使用以及銀行卡國家標準問題,一旦以“6”開頭的BIN號被確定為國家標準,我們目前所使用的以“3”“4”“5”開頭的雙幣卡可能面臨被更換,並只能在國外使用。

銀聯提出國家標準 雙幣卡或將名存實亡

“跨行查詢手續費風波”尚未結束,“叫停雙幣卡事件”又將銀聯放在了風口浪尖上。據記者了解,從今年6月份開始,中國銀聯開始向央行和銀監會呼籲確定人民幣卡的行業標準,最終叫停雙幣卡,恢復到全部只發行單幣卡或者外幣卡。央行副行長蘇寧也在7月5日召開的全國銀行卡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完成將銀聯BIN號標準上升為人民幣卡行業標準的工作,同時啟動將該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的工作。

細心的持卡人可能會發現,我們手中的銀行卡由於加入的組織不同,開頭的號碼也有所不同,而這個差別正是各大銀行卡聯網組織所爭奪的要地。據記者了解,根據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規定,以4、5和6開頭的BIN號中,“4”字頭的BIN號被VISA買斷,“5”字頭的已大部分由萬事達購買,美國運通則多以“3”作為開頭。2002年,中國銀聯向國際標準化組織申請了在國內和國外通行的國際標準6字頭銀行標識代碼。另外,根據ISO的規定,“9”字頭的BIN號是作為國內卡的BIN號,由各國自主決定分配方式。因此,如果您持有的是國內銀行發行的借記卡,則多以“6”和“9”開頭,國際貸記卡則多以“3”“4”“5”作為開頭。

一位銀行信用卡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BIN號是銀行卡組織之間識別自己卡片的標準,也是他們爭奪的最重要領地。如果以6字頭銀行標識代碼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標準,則意味著目前銀行發行的多幣種貸記卡將有可能在國內使用。但在此前,由於銀行卡在中國發展的時間短,並未明確出臺具體的銀行卡國家標準。

抵禦“洋”組織 雙幣卡面臨叫停

“一卡雙幣”的概念剛剛被一部分國人所接受,並且讓許多經常出國的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務。那麼,銀聯究竟為何要叫停這種服務呢?據悉,這是銀聯與來自海外的Visa、Mastercard等國際組織爭利的結果。

據了解,以“6”開頭的銀聯標準卡在國內的推行並不順利。目前全國範圍內2000多萬張信用卡中,銀聯標準卡市場份額不足40萬張。從所有銀行卡的總數來看,國內銀行卡的總數達到了9億張,而銀聯標準卡發卡量僅達到了1億余張。而在收費方面,銀行卡採用誰的BIN號非常關鍵。採用外卡BIN號,國際銀行卡組織就在收費和未來競爭上掌握了主動權,銀聯只能處於附屬地位。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雙幣卡,在境內使用的是銀聯的結算系統;在境外使用則需要使用Visa或者Master的結算系統。有數據顯示,雙幣卡在國內使用佔用銀聯網路的比例高達95%。也就是説Visa、萬事達卡在雙幣卡上賺了錢,但絕大多數卡片使用的卻是銀聯的網路。一方面這是客戶的資源被浪費,另一方面銀聯的渠道也被白白佔用了。

維護民族品牌 多贏變為單贏

雖然在經濟層面來看,銀聯在整個銀行卡鏈條中並未取得與國際信用卡組織對等的利益,但銀聯出臺的這項“維護民族品牌的對策”似乎並未得到國人的諒解。銀聯提出叫停雙幣卡以來,來自銀行和持卡人的反對聲不絕於耳,有些持卡人甚至認為銀聯一旦建立起信用卡的統一標準,就意味著另一個壟斷機構的誕生,隨之而來的,就是壟斷行業的亂收費、亂漲價。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銀聯的網路主要覆蓋了中國本土、亞太以及通過與花旗、摩根的合作共用部分國際化大銀行的網路,因此對於經常出境或者習慣於到國外網站購物的持卡人來説,取消雙幣卡確實會帶來很大的不便。而且從整個銀行卡産業來看,國人目前對於使用各種銀行卡取代大量攜帶現金的意識剛剛開始建立,銀聯在這個時候提出收縮産品戰線,可能會挫傷一部分用卡人的積極性,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雖然銀聯通過這種方式維護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但商業銀行多年以來對持卡人進行的用卡教育付出的努力會付諸東流,持卡人的利益也會嚴重受損。這也就意味著現行的持卡人、銀行以及各信用卡組織多贏的局面變為銀聯一家的單贏。(和平)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