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美術館5月主要展覽安排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5 月10 日 | 文章來源:國際線上

展覽名稱:桑德羅·特勞蒂畫展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場地:4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10 14:00——2006.05.18 14:00

內容介紹:

作為“中意文化年”期間義大利在華舉辦的系列文化活動之一,桑德羅·特勞蒂畫展將以其灑滿地中海熾熱陽光的繪畫作品給中意文化年增添歡慶氣氛,並給中國觀眾帶來純正拉丁藝術的審美享受。

桑德羅·特勞蒂(Sandro Trotti)1934年生,是羅馬美術學院資深教授,義大利當代著名畫家。題材豐富,畫風多樣,格調高雅。無論是早期的新未來主義抽象構圖,還是近二十多年來的新表現主義人體作品,特勞蒂的繪畫無不顯示出嚴謹精緻的現代學院主義氣息。從材料肌理和透明效果的追求到畫面構成和人物造型的推敲,從對物體運動和多維空間的理性描繪到對人類生命和自我情感的熱情表現,特勞蒂的繪畫展現了他探索的巨大廣度和深度。無論是肖像人體還是靜物風景,其作品在鮮明的個性中又折射出西方當代藝術潮流發展的軌跡。從抽象回到具象,由冷靜的理性轉向熱烈的抒情,特勞蒂的繪畫是西方後現代主義繪畫演變的縮影。作為一個義大利畫家,特勞蒂的繪畫天生具有拉丁藝術和諧優美、熱情明朗的傳統基因。沒有痛苦只有平和,沒有沉重只有明朗,特勞蒂的繪畫為我們再次找回了馬蒂斯那把已遺失百年的安樂椅。畫如其人,特勞蒂為人豪爽熱情,對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個他嚮往已久、籌劃多年的來華展覽是他送給中國觀眾的一個友好致意。

本次展覽將展出特勞蒂近年創作的油畫、版畫和素描作品共90幅。儘管這只是特勞蒂近期創作中的極小部分,這些展品仍然可以讓我們看到畫家在藝術之路上走過的新足跡,進而從中探聽到西方當代藝術大海的新資訊。

展覽名稱:張步畫展

主辦單位:李可染藝術基金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

場地:1、2、3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10——2006.05.18 15:00

內容介紹:

“張步山水畫展”于5月10日至18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由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

張步是上世紀後期以來中國畫藝術變革潮流中令人矚目的畫家。他1934年生於河北豐潤。196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師從著名中國山水畫家李可染先生。他是當代中國畫壇具有鮮明藝術個性並取得顯著成就的畫家,曾任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河山畫會會長。

張步的山水畫,是對自然與生命濃墨重彩的激情謳歌。表達出畫傢具有濃郁浪漫傾向的審美理想。他在藝術上崇尚變革並銳意創新。他的作品,明顯脫離了傳統的模式,在沉厚的水墨基底上著重突出色彩的表現,並以濃艷綺麗卻不失淳樸渾厚的表現特色,形成其鮮明的風格,顯示出畫家在藝術上的開拓與創造。

此次展覽,是畫家張步近三十年來的藝術回顧。依藉中國美術館中央三個展廳的規模,展出畫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所創作的130余幅山水畫作品。充分展示出畫家熱愛生活讚美自然的藝術心跡和新穎獨特自成一格的藝術面貌,以及他在藝術創造上所取得的成果和他對中國山水畫推陳出新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展覽名稱:第十一屆全國人像攝影展

主辦單位:中國人像攝影學會、人像攝影雜誌社

場地:6、8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09——2006.05.18 14:00

內容介紹:

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始於1961年,已經成功地舉辦了十屆。2006年5月9日至5月18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6號和8號展廳將舉辦第十一屆。頒獎大會于5月9日下午14時在北京舉辦。

本屆影展來稿分八大類,分別是人像寫真、婚紗攝影、兒童攝影、創意人像、廣告時裝人像、人體攝影、紀實人像和技術技法類。除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外,收到來自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1200余名作者的6千余幅作品。經過評選産生團體金牌3個,銀牌6個,銅牌8個,個人金獎7個,銀獎16個,銅獎32個,優秀獎278個,入圍獎200個。其中,優秀獎以上參加此次展覽。

本次展覽的作品,反映出當今社會風貌和百姓生活的精神面貌,代表了中國人像攝影行業技藝發展的現狀和水準,同時也預示出今後人像攝影發展的趨勢。

展覽名稱:榮源——蕭勤七十回顧展1955--2005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

場地:4、6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20 12:00——2006.06.02 12:00

內容介紹:

蕭勤,原籍廣東省中山縣,1935年生於上海,1949年隨姑父母至台灣,1956年以留學生身分,離臺赴西班牙;之後轉往義大利、紐約,創作、教學,前後四十年;1996年回到台灣,任教台南藝術學院,二○○五年自該校退休,獲聘榮譽教授;同年並獲得義大利總統頒贈「團結之星」(Star of Solidarity)騎士勳章。做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蕭勤的意義還不僅僅在對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推動與影響;而是在「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的時代課題下,他為中國傳統的思想與媒材,找到了一個新的結合與呈現的方式;在國際前衛藝術的舞臺上,他也提供了一個東方人特有的觀點與形貌。然而更重要的,是他透過藝術,展現了一個敏銳的心靈,在孤寂漫漫的宇宙逆旅中,獨特的領悟與因應態度,值得所有對生命有所思索的人們,共同了解、認識與珍惜。在蕭勤看似多樣而複雜的作品中,其實呈顯的是蕭勤對歷來創作理念與內涵的一個巨型統整與融通。那綿密連連的線條,就像中國太極拳招式中緩慢卻道力十足的動作,帶著一種深沈的呼吸律動,和身體、乃至宇宙的運作同步。許多原本帶著探索與猜測的主題,如今已經成為一種極為普通、自然且結構完整的語言。蕭勤在這之間,運用自如、反璞歸真,甚至所謂「宇宙在吾心」,心即宇宙,大智無言,大形無象。達成的是一個思維臻于成熟圓滿的既古老又原真的美麗新世界。

此次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榮源—蕭勤七十回顧展1955-2005”將於2006年5月20日至6月2日12時在中國美術館4號、6號廳展出。屆時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將是作者七十年來,憑著他永不絕望的鬥志,在生命的逆旅中,透過縝密的思考、敏銳的心靈,和豐盛的作品,傳達了一個宇宙過客,對這無垠時空與生命旅程,最隱密而珍貴的體驗和呈現。

展覽名稱:馮其庸書畫展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紅樓夢學會

場地:2、3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20——2006.05.28 12:00

內容介紹: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中國紅樓夢學會主辦的《馮其庸書畫展》將於2006年5月20日至28日12時在中國美術館2、3號廳展出。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齋名瓜飯樓。一九二四年二月生,江蘇無錫縣前洲鎮人。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社會職務:中國紅樓夢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漢畫學會名譽會長、中華炎黃文化學會副會長、《紅樓夢學刊》名譽主編、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馮其庸長期以來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化史、戲曲史、藝術史以及中國大西部文化藝術歷史的研究,尤以《紅樓夢》研究著名於世。

他曾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講學,還曾應邀赴德國、法國作學術訪問,調查德法兩國所藏敦煌吐魯番文獻。1984年12月,由我國國務院文化部、外交部聯合派往前蘇聯鑒定《石頭記》古抄本,達成兩國聯合出書協議。

馮其庸還從事書畫和攝影藝術創作,書法宗二王,所作行草,瀟灑多書卷氣,所書多自己的詩作,更具有文人氣息。畫宗青藤、白石;山水宗宋元,多得董巨筆法。他的書畫和攝影為當世所重,曾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過大型展覽,得到學界的極高評價。

本次展覽將展出70余幅畫作,係畫家自多年積累的力作,充分體現了畫家的藝術追求和作品風貌。

展覽名稱:《夜幕下的巴黎——布拉塞,1933》——蓬皮杜藝術中心館藏攝影作品展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法國文化中心

場地:5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13——2006.06.10

內容介紹:

“夜晚的巴黎”出版于1932年12月,六十二幅圖片,由保羅-莫朗作序。布拉塞帶著探險家的激情,流浪者的自由,自我的陶醉,在一段時期內,留下他不定的足跡:聖馬丁運河、烏爾克運河一帶,紫丁香街區,義大利街區,美麗城… 正如他的夥伴亨利-米勒所寫的“我們喜歡的地方是那些淒涼的角落。之後我們會在小酒館裏歇腳。”

如果説他喜歡夜晚甚于白天,是因為:“夜晚給人以聯想,它不是在表現。夜晚讓我們心緒不寧,我們驚訝于它的奇特;它在我們身上釋放出一些在白天被理智所駕馭的力量[…] 我喜歡從夜晚中揮霍這些光線強迫表現出的力量。”

布拉塞工作時非常注意節約資金,正如大部分時間,他要事先了解要拍的畫面。夜晚的巴黎中的大約四分之一的圖片是一次拍攝成的,另外四分之一拍了兩次,剩下的不超過三次。要知道這個拍攝持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而每個晚上他可能帶回的都是二十四個未用的感光片,這樣的自我限定的確很了不起。對於比較重要的主題,他拍攝從來不會超過三次,比如刑場附近佇立的“內伊元帥的塑像”,或者在蒙馬特的小酒館偶遇的“寶貝女孩兒”。只有當他在處理一個主題時他會拍攝多次,如:“麵包師”、“淘糞工”。

展覽名稱:文樓雕塑藝術展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

場地:1、8號展廳

展出日期:2006.05.21——2006.06.02 12:00

內容介紹:

披戴著半個世紀社會歷史變遷的多采風雲、浸染著中西文化融通交織的澧磅情韻,文樓藝術展將以它豐富的內容含量讓人們全面地認識到文樓先生的藝術創造。這次展覽不僅是一個展現文樓先生雕塑藝術代表作的成果展、也是一個向世人披露藝術家心靈世界和情感追求的情感展.這個凝聚了文樓先生創作歷程的展覽,除了是他的作品展和他的情感展之外,還是一個有著沉甸甸分量的文化展。因為從文樓先生藝術探索的序列和風格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真誠的文化理想。只有這種理想,才是內在地支援一位藝術家數十年艱辛探索的根本動力,也是從他作品表像中可見可感的活的靈魂。

自20世紀80年代起,文先生就已經開始對中國美術中的文人畫體系作全面思考。《竹系列》雕塑就是這種思考的成果。竹的高度耐性、彈性與韌性,有象徵氣節的傳統意函,與文人畫所強調的人品理論相對應。因此,”竹”一直是中國文人畫中十分重要的題材,他的《竹系列》創作在意念上繼承了文人畫的思路,從簡潔抽象的造型入手,以不同的金屬材料和表面處理手法呈現作品的形、質與色調,具有傳統的造型語言,又顯出鮮明的現代感。中國文化傳統講求治學上的”通”,文樓先生對”竹”的體驗,為”竹”作的造型,表現了一種將自我意識投身到自然物學上的”通感”,也表現了他在金屬材料上化”剛”為”柔”的”通術”,更表現出他在中西融合的藝術道路上臻達的”通境”。文樓先生置身於特殊文化環境的香港,他的這種”求通”之路,顯得更有價值與意義。他在雕塑創作中所走的中西結合的道路,為中國當代雕塑發展做出了開拓性的探索與成就。在雕塑”竹系列”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欣賞之後,他對自己的藝術探索仍舊堅持不懈,仍要繼續探索,再再探索。當21世紀中國藝術蓬勃發展之時,他將近半個世紀所經歷的藝術歷程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啟示。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