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人才制度改革引發四大變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03年12月20日在北京落下帷幕。這次具有全局指導意義的重要會議傳遞出的一系列新精神,讓人們對“人才”二字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必將對我國人才工作産生重要影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新變化。

■變化1 :人才觀念實現歷史性突破

【會場原聲】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

【新聞背景】長期以來,我們對人才的認定,一直依照1982年提出的標準,即“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初級以上職稱的人員”。大量有才之士因為學歷和職稱這兩道“硬門檻”,被摒棄在人才大軍之外。

【百姓有話】曾曉東:世界銀行預算分析師很長時間以來,在國內一切唯學歷、唯職稱,很多人搞假學歷、買職稱。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單位用人越來越看重人才的實際能力和工作業績,這是人才觀的一大歷史性突破。

【專家點評】康曉光: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關於人才標準的新闡述,突破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將深刻影響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目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被人為分割成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就是舊人才觀的突出表現。在一些人眼裏,高級的技工、熟練的勞動者不是人才。許多地方為管理技術人才提供好的待遇,卻忽視同樣做出很多貢獻的高級技工。科學的人才觀,必將讓更多人的創造力充分涌流。

■變化2: 高技能人才培養將成熱點

【會場原聲】需要大批能夠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工藝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新聞背景】高級技工人才短缺,已成為近年來我國人才結構的一大“心病”。為解決這一難題,教育部部長周濟日前宣佈,未來5年內,我國將啟動技能緊缺性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培養至少30萬名製造業中緊缺的專業技術型、應用型人才。

【百姓有話】瞿峰: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人造衛星觀測站副站長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運作、維修儀器設備的人。前幾年由於條件艱苦,這方面的人走了很多。現在條件好多了,仍然最缺這種專業技能人才。人才會議後,我想技能性人才會越來越受歡迎,人才的技能性也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專家點評】艾醫衛:湖南省行政學院青年學者

“能力主義”理論正逐漸從理論走向現實。由哈佛大學馬克雷朗教授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能力是“與創造高效業績掛鉤的職務行動特性”,提倡基於能力評價業績。重視技能,加大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力度,無疑將促進人才的充分使用。對於有幹勁、有能力的人來説,這將是一大喜訊。

■變化3 : 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將建立

【會場原聲】建立健全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

【新聞背景】從2002年中科院研究人員劉建華成為我國第一位經過社會化評定獲得研究員職稱的科技人員,到日前北京市宣佈打破身份和所有制限制,對工程、經濟、會計、審計、統計、翻譯和工藝美術7個系列的高級職稱試行社會化評審,長期以來,由單位推薦評審職稱的人事制度已“堅冰初融”。

【百姓有話】曲克信: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職稱評定認證中心研究員現在的職稱評定是一種權力,而且已經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這種機制産生了很多弊病,一些國際同行不承認我們的職稱,在國內也存在同是研究員但水準懸殊的現象。

【專家點評】何傳啟:中國科學院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才強國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從專業性強的領域入手,在同一個平臺上評價人才,這種科學的社會化的評價制度無疑將使人才評價更為公正、客觀,也更有利於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從國際趨勢和目前中央的部署上看,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將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變化4: 人才流動將衝破機制羈絆

【會場原聲】建立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形成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機制

【新聞背景】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日前完成的一份報告指出,與資金、技術、生産資料等生産要素的市場化水準相比,我國人才資源的市場配置機制還不成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戶口、檔案、身份、住房、福利保障等體制性障礙,仍然是人才流動的羈絆。

【百姓有話】白麗娟:高級會計師我喪偶多年,終於在北京找到了意中人。我是高級會計師,找工作不成問題,也願意嫁到北京。可是北京的戶口太難辦了,我原來的醫療保險也沒辦法轉,加上兩邊的孩子也不大贊成,只好放棄了去北京的打算。

【專家點評】司益磊:中國人才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要真正實現單位自主用人、個人自主擇業,儘快破除跨區域調動的手續銜接等各種體制障礙,降低人才流動的機會成本和風險因素。可以預期,今後政府將會著力營造人才合理流動、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的良好政策環境,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大市場,利用國內國際兩個人才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