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珠三角:自主創新與承接國際産業轉移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29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自主創新是改善珠三角在新一輪國際産業分工中位次的前提條件

(一)世界加工廠:當前珠三角所處的全球産業大系統中的位置

1.所謂的“世界製造基地”

當今,珠三角的製造業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的目標仍非常遙遠。儘管珠三角已經初步成為全球性消費商品製造業基地,建立了數以萬計的工廠,組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消費品製造體系。東莞生産的電腦主機板、掃描器、顯像管、微型馬達等,也已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15%~40%,深圳的鐘錶佔全球市場的四成以上。但與世界主要工業産品的製造基地相比,仍具有相當大的差距。珠三角企業及其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和影響力微乎其微。一是在技術密集型産業和一些資本密集型産業,産業升級還遠遠落後於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製造基地。如在數控機床、大型成套設備、交通運輸製造主要是轎車和飛機及大型積體電路這些領域,珠三角與美國、日本、德國差距至少在15年以上。二是工業模倣能力強,但創新能力差。珠三角生産的工業品絕大多數檔次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業研發能力差,珠三角發展最快的這20年來,真正由自己企業原創,被廣泛生産和使用的産品一件也沒有。儘管廣東順德已成為全球家電生産基地,但彩電生産的核心技術(顯像管、大型積體電路)仍然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而且數字化彩電的生産技術也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裏。冰箱、空調的更新換代技術也是如此。如深圳的鐘錶業,從生産量來説,深圳是“世界手錶製造之都”,但從品牌來説,深圳應該不算“世界手錶製造之都”。因為她沒有像瑞士、日本等國家擁有在世界叫得響的品牌,只能走佔據中低檔市場、生産適合大眾消費的鐘錶發展道路。

1985~2004年廣東實際利用外資額從9.19億美元擴大到100.12億美元,同期,廣東出口額也從101.40億美元擴大到1915.58億美元。1990年,廣東所有産業的出口中外商投資完成的佔24.69%;2003年,所有産業出口的60.69%來自於外國子公司。正是跨國公司根據廣東成本和市場優勢,選擇了廣東在其分工體系中承擔起全球加工廠的角色,“技術在外、資本在外、市場在外,生産在內”就成為了珠三角製造業的主要特點。可見,嚴格説來,珠三角充其量不過是跨國公司全球産業鏈中一個“生産車間”,“世界加工廠”是當前珠三角所處的國際分工地位。200年前,當國際分工僅發生在原材料開採及加工製造之間(三次産業之間),“世界製造基地”顯然比“原材料生産地”具有更強的增值能力,具有更高的分工地位。而在知識密集環節與勞動密集環節的分工體系下,在主要來自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正將更多的生産性環節分包給世界各地的合同製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産,讓特別是集中發展中國家的合同製造商從事生産的今天,“世界製造基地”的位置顯然是極為被動且極具風險的,即便是“世界工廠”也並不是最大利益的獲得者。在充當製造基地的過程中,珠三角企業及其品牌並沒有在世界市場上佔據顯要的位置,更別説是領袖的位置,這是珠三角目前被冠之以“製造基地”的美名,而卻截然不同於以往歷史上數個“世界製造基地”的最大差異,也是最值得擔憂的。只有當珠三角本土的企業有效吸收並轉化直接投資的正向效應,積累起將國內生産要素與外來生産要素融合的競爭力時,才有望使珠三角跨越自然資源稟賦所決定的靜態分工位置,成功實現國際分工地位的自主性提升。

2.處於産業鏈的低端

當前,珠三角參與國際分工比較優勢仍然是豐富勞動力要素供給;相對而言,資本、技術、知識要素的供給不具有比較優勢,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産業,不具有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按照比較優勢定位的國際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數産業仍處於低端位次上。體現在,相對於貨物貿易,廣東服務貿易還比較落後。由於服務産品主要是技術、知識密集使用的生産部門,珠三角不具有比較優勢。在工業生産中,作為資本技術要素密集型的裝備製造業不具有優勢,産品也缺乏競爭力。因此,在出口産品中,成套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精密儀器、數控機床等産品的比重還很小。

就珠三角引以自豪的高新技術産業而言,也面臨著出口量大與産業競爭力弱和高新技術産業規模大而獲利能力低的矛盾。廣東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總量居全國首位,但這種以OEM為特徵、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導而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仍然依賴進口,主要依靠吸納IT産業轉移,自主創新能力依然很弱的産業發展格局,嚴重制約了廣東高新技術産業效應的提高。2002年,廣東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率為22.4%,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低4.2個百分點,與美日英約36%~43.0%的水準相差更遠;高新技術製造業銷售利潤率和利稅率分別為4.1和5.3元,比全省工業還少0.4和2.8元。2005年上半年,廣東電子資訊製造業增加值率為20.4%,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低4.7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為2.3%,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低1.8個百分點;資産利潤率為3.8%,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低1.4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為2.3%,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低1.1個百分點。這説明廣東主要是利用外資、抓住資訊産業的低利潤的生産製造環節向我國轉移,而不斷擴大高新技術産品出口的。由於廣東高新技術産業的根和主動權都在外商那頭,技術創新強度不高,直接制約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後勁和産業競爭力的提高。據全國R&D資源清查統計,廣東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R&D投入佔其增加值比重只有0.84%,明顯低於內資企業的1.24%。尤其在工業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R&D投入僅佔全省工業的29.7%,比其增加值佔全省工業的比重57.2%差近一半。

3.處於價值鏈的低端

儘管近些年來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不斷擴大,但總的説來,珠三角目前仍處於國際産業分工的垂直分工階段,雖然這種分工格局可以發揮接近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但卻使珠三角在國際産業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現代工業是一條環環相扣的價值鏈,包括研發、設計、製造、組裝、採購、庫存、行銷、運輸等環節。在産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技術含量不同,所包含的價值也就不同。一般説來,研發、設計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較高,製造其次,而組裝加工環節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最低。在加工製造業中,通過外商投資和國際化生産建立的生産基地和生産環節,多數還屬於中低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的生産,主要是搞貼牌加工生産,進行模倣、組裝,處於世界製造業價值鏈體系的低端環節,研發、製造等産業鏈的中端和高端環節往往不掌握在我們手中,相當部分加工貿易産品的要素報酬較低,加上跨國公司研發和品牌經營兩端的擠壓,附加值很小。國際紡織品採購價值鏈中,中國紡織品生産商只能拿到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屬於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各個環節,而這些環節大多被進口國壟斷;目前,彩電生産企業的利潤率已不到5%,消費電子類企業利潤只有3%;鞋類中的85%都是中低産品,法國每雙皮鞋的平均出口價格在35美元左右,而廣東的出口均價則僅為5.5美元。據歐盟材料,2005年1~4月,來自中國的紡織布料鞋、皮鞋、拖鞋等6種鞋類産品進口數量和金額分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1%和433%,單價則下跌了28%。2005年1~5月深圳口岸出口鐘錶3.73億隻,但平均每只表價格不到1美元,總價值3.19億美元,鐘錶出口平均每只折合成人民幣不足10元。中國加入WTO以及後配額時代的到來,給珠三角外經貿發展帶來巨大歷史機遇,但貿易摩擦多發期的接踵而至又使以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主體的珠三角外貿出口面臨嚴峻考驗。廣東在背上向歐美傾銷的“黑鍋”同時,卻成就了兩大贏家,一是境外原料供應商,二是國外零售商。

(二)創新與珠三角在國際産業分工中位置的改變

決定國際分工的要素稟賦差異已經由自然資源轉為科技和人力資源,上游産業控制下游産業、無形生産控制有形生産,知識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國家控制知識技術創新能力弱的國家的特點日益明顯,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不可能成為富裕國家。廣東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追上發達國家,歸根結底體現在科技開發能力上;在參與國際分工時,廣東不能忽視比較優勢,但更應該注重自主創新,通過創新使産業鏈向兩端延伸,在保持廣東中低端産品或生産環節的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提高和實現中高端産品或生産環節的國際競爭力,在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産業領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最終改善廣東在國際産業分工體系中位次。必須看到,正是由於技術創新能力的低下,珠三角才選擇了數量擴張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道路。未來十幾年是珠三角經濟騰飛的重要時期,在承接新一輪國際産業轉移方面,珠三角仍具有獨特的空間和優勢,但必須採取積極措施,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基礎,以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發揮人才優勢為主因,在創新中承接國際産業轉移。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並依靠新的優勢使廣東在國際産業分工中從縱向分工走向橫向合作;通過學習、消化與創新,逐步從簡單的加工組裝環節上升到製造環節,從産業鏈條中的低附加值的加工生産邊緣環節一步一步地向行銷、研發甚至是品牌、先進的核心技術等核心環節逼近,努力提高廣東在國際産業分工的位次。

(三)創新與珠三角産業調整升級主動性的增強

2004年珠三角每人平均GDP達5745美元,按國際通行的工業化劃分標準,珠三角已進入了工業高度化階段。但珠三角主要依靠周邊地區的産業轉移和技術引進來實現産業升級,以引進國外技術作為提升工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這種“外來型工業化”模式對本地企業的技術進步與升級造成了嚴重衝擊,自身科技研發與創新的動力和投入都不足,使珠三角的産業結構向低技術部門聚集的程度提高,導致珠三角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雖然近年來技術投入所佔比重有所提高,但真正通過自身開發取得的成果很少。1999年廣東高新技術産品4200個,其中擁有專利的産品只有410個(深圳未統計在內),而發明專利、外國專利僅有144個,代表技術前沿的核心技術和産品極少。很多行業和産業依賴外資企業提供技術。由於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參與世界經濟迴圈,本土製造業對珠三角GDP增長的貢獻度很低。如果珠三角的産業升級完全依賴技術進口而不是引進與自主開發、健全科技創新環境三者並重,將失去未來工業發展的自主權,將越來越向加工、裝備方向發展。隨著外資企業在珠三角經濟發展所佔份額的不斷擴大,外資企業主導珠三角産業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上述情況的延續,必然對珠三角經濟的可持續性形成威脅。對長期的經濟增長來説,最重要的是本土技術進步的速度。  (遊靄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摘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006年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