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現代製造業發展的比較研究

 北京、上海是我國經濟、科技等綜合實力最強的兩個城市。它們具有相似的區域經濟地位、要素稟賦等經濟發展基礎。在國際經濟、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它們都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産業關聯度高、符合環保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現代製造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力求成為各自所在的區域及我國的現代製造業中心。現代製造業逐步成為推動兩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對北京、上海現代製造業發展現狀、優劣勢進行比較研究,有助於我們認清形勢,找出自身的長處和不足,並採取有效對策進一步促進北京現代製造業的發展。

一、北京、上海現代製造業發展概況

一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概況

北京的現代製造業主要包括電子資訊産業、光機電一體化産業、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産業、汽車産業及新材料産業等。在北京的現代製造業中,高新技術製造業佔很大比重。高新技術産業中電子資訊産業一枝獨秀,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等産業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規模過小。在電子資訊産品中,移動通訊産品又“一品獨大”。北京現代製造業産業結構的不均衡反映了其發展水準有待進一步提升、發展潛力較大。

北京現代製造業的發展以園區為主要載體,並初步形成了産業集群。如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電子資訊産業群,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星網工業園的行動通訊産業群等。北京的現代製造業集群呈現出價值鏈區域分工的雛形。市中心區、CBD、中關村科技園區日益成為製造業企業總部的集聚地,匯集了聯想、方正等知名高新技術企業的總部;中關村科技園區特別是海淀園成為高新技術製造業的研發基地和技術創新中心,集中了中科院、北大、清華等我國最具實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並吸引了微軟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在這裡設立研發中心;郊區縣工業區逐步成為生産配套基地。在北京的現代製造業集群中,規模經濟效應、協同創新效應、品牌效應等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結合自身實際,北京確定了重點發展汽車、微電子、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等四大産業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四大基地、十大産品的目標,力求打造多個支柱産業和有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集群。

二上海現代製造業發展概況

與北京相比,上海的製造業基礎較為雄厚。從規模看,2000年上海製造業(規模以上)完成工業增加值1611億元,為北京同類指標的2.4倍。除職工人數以外,其他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高出北京一倍以上。從效益看,2000年上海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為9.61萬元,遠高於北京4.27萬元的水準。較強的製造業實力成為上海現代製造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電子資訊、鋼鐵、石化、汽車、裝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藥等六大支柱産業。與北京類似,上海的現代製造業也基本上以集群的形式發展。如汽車業,匯集了通用、大眾等生産廠商,生産汽車齒輪、汽車飾件、汽車電子的協作配套廠商及生産摩托車的相關廠商,形成了垂直和水準分工協作的格局。上海致力於成為整車製造業和關鍵零部件製造業中心、研發設計中心、行銷中心,通過培育具備更強大競爭優勢的汽車産業集群來提升汽車産業的競爭力。再如生物醫藥業,以瑞士羅氏制藥等企業為主體的上海張江生物醫藥科技産業基地企業群體、以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等為主體的新藥創新體系等日趨形成。上海正全力打造我國生物醫藥産業基地〔1〕。

園區也是上海現代製造業集群的主要載體。“郊區體現實力和水準”,生産加工環節逐步向郊區特別是“1+3+9”工業園區集中(註釋)。這些園區各項主要指標均佔全市工業三成以上,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和發展的動力源。與北京相似,上海的園區也存在産業集聚程度不高、功能相近等問題。

外資對上海現代製造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00年,上海資訊産品製造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的資産、工業總産值、利潤等多項經濟指標均佔全市同類指標的80%以上。國際上一些知名企業的參與,帶來了資金源、技術源和市場源,帶動了上海現代製造業的升級。

二、兩市對比,上海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分析

(一)現代製造業發展的區域支撐

1.有力的區域支撐是上海現代製造業崛起的強大依託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前緣,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最大的城市密集帶,區內各城市之間聯繫緊密,經濟協作水準較高,是我國傳統的經濟發達地區和對外貿易基地,是全國重要的經濟核心區。就發展現代製造業而言,長三角各地既有分工,又有協作,企業群密集,在上海周邊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成為上海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巨大依託。

長三角各地存在層次分明、銜接緊密的發展梯次。上海處於工業化的後期向後工業化時期邁進的發展階段,江浙等地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這就使上海的現代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與周邊地區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達到優勢互補。實踐中,上海與區域的合作比較密切。從合作主體看,既有企業之間的合作,又有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還有江浙企業聘用上海專家、教授、工程師、技術人員的合作;從合作方式看,有以資産為紐帶的相互參股、控股以及兼併的合作,有不改變産權關係的租賃、承包經營、委託經營合作,有上海向江浙提供資訊、技術和管理的合作,有上海出品牌及相應的技術、管理,江浙出資金和勞動力的生産加工型合作,有以上海為銷售窗口,江浙為生産基地的“前店後廠”式合作〔2〕,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上海周邊地區積極實施“主動接軌上海,無縫對接上海”的發展戰略,逐步成為上海現代製造業的生産加工基地、協作配套基地。

同時,區域産業發展的關鍵資源、優勢資源也不斷向上海集中。如江蘇同創集團、春蘭集團等或將企業的決策機構、行銷中心、研發中心遷至上海,或兼併、收購上海的國有、集體企業,實現資産重組優化,共用上海的發展機遇。

在上海與其周邊地區進行技術、經濟的合作與分工過程中,區域內初步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産業帶。上海因其在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成為區域現代製造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中心、行銷中心以及管理控制中心,佔據産業鏈的高端地位。上海的郊區縣和商務成本較低、工業基礎較好的周邊地區成為生産配套基地。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使上海與其周邊地區形成合力、共同發展。

2.區域支撐的缺位制約了北京現代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

與上海相比,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的區域支撐明顯不足。雖然北京正逐步成為區域現代製造業的研發、行銷中心和總部所在地,但生産製造、協作配套環節的薄弱成為北京現代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上海通過區域合作解決這一問題,而北京在郊區縣、京津冀地區、環渤海地區等各個區域層次上都存在不足:雖然北京正努力在郊區縣建設現代製造業的生産配套基地,但水、電等生産要素缺乏,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等不利因素制約了北京郊區縣這一功能的發揮;對北京周邊的河北等地來説,相對落後的經濟基礎限制了其對首都現代製造業的支援作用。與北京毗鄰的天津,雖然工業基礎較好,現代製造業也具有一定實力,具備與北京聯動發展的客觀條件,但主觀上缺乏與北京分工協作的意識和主動性;而傳統上,北京與環渤海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繫較弱。

由於缺乏有力的區域支撐,缺乏有效的生産配套,沒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産業鏈,使得北京許多研發成果在外地實現産業化,一些産業關聯性較強的項目選擇在上海投資,北京一些企業的經濟效率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研發與生産不能有效地互動,如此等等,都抑制了北京現代製造業的發展。

(二)現代製造業的現代服務業支撐

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製造業相輔相成,發達的現代服務業會為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而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現代服務業水準的提升。北京、上海都是我國現代服務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但比較而言,上海的金融、物流等服務業比北京略具優勢,從而更有力地支撐了現代製造業的發展。

上海已初步成為我國的金融中心,建成了以外灘——小陸家嘴地區為中心的、全國最大的CBD,成為中外金融機構密集的區域。上海是我國引進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世界前50位大銀行已有80%在上海設立了分支機構,並有16家外資保險公司、80多家外商投資性公司落戶上海。在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匯集了證券、期貨等8家國家級要素市場、130多家中外金融機構、200多家投資性公司[3]。這些機構為上海及周邊地區現代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金支援。同時,靈活的政策也使上海具有較為寬鬆的金融環境。

北京作為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總部的所在地,是我國金融業的管理調控中心。同時,這裡還聚集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行等多家國內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在我國,北京的金融地位也是舉足輕重。但由於作為首都的特殊性,中央的政策導向使得北京不能營造象上海那樣寬鬆的金融環境,如在對外資金融機構開放等方面落後於上海。與上海相比,北京作為我國金融中心的功能稍顯遜色。

現代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資金密集型産業,上海略具優勢的金融環境使得它在對現代製造業的資金支援等方面略具優勢,從而增強了對産業投資特別是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此外,上海的現代物流業也比較發達,正規劃建設外高橋、浦東空港、深水港和西北四大物流園區,並爭取成為全球物流供應鏈中的重要樞紐性節點。這也是推動上海現代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三)發展現代製造業的産業基礎

上海是經濟大市和老工業基地,相對完備的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相對成熟的技術工人,濃厚的製造業産業文化和商業文化,都為現代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産業基礎。同時,商務成本也是大城市發展現代製造業重要的基礎條件。為降低商務成本,增強引資競爭力,上海啟動了173個項目,將位於市郊的嘉定、青浦、松江三區建成面積173平方公里的“降低商務成本試點園區”,降低地價等硬性商務成本。同時提出將這裡建成政府服務“高地”。如在青浦試點園區實行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一口保送、分段審批、限時辦結、減少收費,使項目審批比一般情況提速三成。

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其製造業的發展幾經波折,沒有形成現代製造業發展所需的完備、深厚的基礎産業和産業文化,缺乏藍領工人,商務成本也居高不下,這都影響到北京現代製造業的活力。

三、兩市對比,北京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分析

(一)現代製造業的研究開發支援能力

現代製造業的重要特徵是科技含量高,並由此産生較高的附加值。因此,研究開發環節是現代製造業産業鏈的關鍵環節,研究開發水準是決定一個區域現代製造業發展水準的重要因素。與上海相比,北京的研發實力較為雄厚,研發能力較強,從而使北京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從源頭上具備了向更高水準發展的潛力。

1.較強的研究開發能力是北京現代製造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

北京是我國智力、科技資源最密集的地區。擁有國家級科研機構400多所,高等院校60多所。2000年,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26.1萬人,這些人員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20.6萬人,佔78.9%。擁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600多人,佔全國兩院院士總數的50%以上。這些戰略資源使北京有實力進行主動型的自主開發,實現源頭創新。目前,北京承擔國家三大計劃(863計劃、基礎研究計劃、攻關計劃)項目數和獲得經費數高居全國首位。

北京研究開發的投入水準較高。2000年,北京研發經費支出155.7億元,佔全國的17.4%,佔GDP的比重為6.3%,達到世界發達地區水準。相對於投入,北京研發的産出水準也較高。2000年,北京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074件,佔全國的17.4%。技術市場成交額為140.3億元,佔全國的21.6%。均領先於其他省市。此外,發表論文數和出版專著數、新産品銷售收入佔全部産品銷售收入的比例等反映科技産出水準的指標也居全國之首。

北京産學研之間的聯繫存在廣泛的空間。高校、科研機構在戰略層次的研究中有許多獨到的貢獻,對企業的市場開發産生了戰略性的指導意義。中關村則是一個較成熟的科技創新載體。

北京也形成了比較濃厚的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這主要得益於中關村獨特的科技創新文化,這種意識傾向通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逐漸在社會上瀰漫,在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互動中得以強化,逐漸發展成為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大環境。

北京強大的科研實力以及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氛圍為現代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援和動力源泉。在這裡,不斷開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高新技術項目。如0.25微米32位CPU晶片“方舟一號”和“方舟二號”,百萬門級專用圖像晶片“星光一號”,博奧生物晶片等。其中,由位於中關村的北京中芯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研製的“方舟一號”CPU晶片,是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實用化32位嵌入式CPU晶片,它結束了我國資訊産業沒有自産晶片的時代。“方舟一號” CPU晶片成功應用於網路電腦,實現了我國自主智慧財産權CPU的産品化。對於保障我國資訊安全、提高資訊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

2.與進一步提升産業競爭力的要求相比,上海的研究開發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上海的科技創新偏向於以引進技術為主的二次創新。上海將引進外資和引進技術結合起來,成為我國最先引進、消化和向全國傳播發達國家創新成果的基地。目前上海高新技術産值中,外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高達60%,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上海自主研究開發能力的不足[4]。

與北京相比,上海研發投入的水準較低。2000年,研發經費支出為73.8億元,僅為北京的1/2,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為1.6%,也落後於北京。從研發的産出水準來看,2000年,上海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為304件,僅為北京的1/3。技術市場成交額、發表論文數和出版專著數、新産品銷售收入佔全部産品銷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標也與北京有一定差距。上海産學研之間的合作大多通過行政機制來實現,缺乏自主合作、市場化推進的協作機制。同時,濃厚的商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新、創業的科技文化。

雖然北京的研發能力優於上海,但研發環節不是孤立的,它與現代製造業産業鏈的其他環節聯繫密切。因此只有保持各環節的協調發展,北京才能保證研發環節優勢的發揮,上海也才能彌補在這方面的相對不足。

(二)首都優勢

作為我國的首都,北京發展現代製造業至少具有資訊、市場、品牌等方面的優勢。

資訊方面。北京聚集了與現代製造業有關的政府管理部門、行業協會、行業資訊研究機構,一些重要會議也在這裡召開,使得現代製造業企業、科研部門等能夠及時、方便地獲得相關的技術、政策、市場等方面的資訊。

市場方面。北京作為我國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大型企業集團總部等重要機構的所在地,對現代製造業的産品有龐大並且高標準的市場需求。同時,與重要政府部門的溝通是許多現代製造業企業如通訊類企業拓展業務的關鍵環節,在北京則比較容易獲得相關的公共關係資源。這就使得北京的現代製造業因區位而獲得得天獨厚的市場需求優勢和市場開拓優勢,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動力。

四、進一步提高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水準的對策

一加強區域協調,形成區域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合力

發展現代製造業是一個城市和地區獲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的各省市都具備一定的工業基礎,都具有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潛力和願望。實現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是區域內各省市促進産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各地政府應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區域合作的重要性,認清各地區由於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只有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才能充分挖掘自身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的生産力潛能,從而取得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從思想上統一認識,各地各級政府才會從行動上積極付諸實施,放棄單個地區、部門的短期利益,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協作,追求自身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是區域中高素質人才、資金、資訊等戰略資源的聚集地,應成為京津冀甚至環渤海地區現代製造業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中心、行銷中心、管理控制中心。同時由於土地、水等常規資源的缺乏,決定了在北京不可能有完備、大規模的生産加工基地、協作配套基地。北京應在鞏固具有生産配套功能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資本運作等方式加強與區域其他地區的協調和聯繫,彌補自身缺陷。

天津具有較強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實力,可以成為區域內僅次於北京的“亞中心”。北京與天津應加強政界、企業界、學界的聯繫與溝通,達成經濟協作、協調能實現“雙贏”的共識。天津因其較低的運營成本等因素,可以部分承擔北京現代製造業生産配套基地的功能,與北京實現分工協作。如摩托羅拉,將其總部遷至北京,而生産基地仍在天津。同時,天津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汽車業等具有競爭優勢的産業,使其可以與北京在這些産業上既競爭又合作,實現協同創新等集群效應。

河北一些經濟實力不是很強的地區,希望通過建設工業園區的方式接受京、津等較發達地區的産業梯度轉移。可以從有利條件、不利條件兩方面看待這類地區。從不利的方面來説,這類地區經濟、技術基礎薄弱,科技人才不足,資金缺乏,政府的經濟管理水準較低。從有利的方面來説,由於是從空白開始,這類地區可以進行較科學的定位和規劃,從而避免了一些彎路。北京應加強與這些地區的聯繫與溝通,並鼓勵企業的微觀運作與當地政府的宏觀運作相結合,培育這些地區成為北京的生産配套基地。

二充分利用研發資源,促進北京現代製造業研發優勢的確立

較強的研發能力是北京現代製造業發展的優勢所在,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是北京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首先,應繼續通過優惠的財稅政策、資金支援等形式鼓勵企業進行自主技術創新或二次創新,不斷推出高科技含量的新産品,保持活力和持續的競爭力。其次,應進一步加強産學研結合。通過産學研之間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與合作,知識、人才的共用等有效途徑,使企業不斷得到理論的指導,進行高起點的技術創新;使高校、科研院所能夠與市場融合,提高研發成果的實用價值和經濟性,提高其産業化水準。第三,政府應支援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進行基礎研究,保持科技研究的前瞻性,實現源頭創新。從而為北京現代製造業的發展提供充足、強大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保證北京現代製造業能夠佔據産業鏈的高端地位,不斷增強競爭優勢。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鄧麗姝)

中國網  2004年4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