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於珠三角區域經濟帶中的廣東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一、 城市經濟:廣東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

近年來,在廣東的經濟發展中,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相互促進,使城市經濟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化水準接近70%,高於全省平均水準15個百分點,國內生産總值、財政收入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分別佔全省比重高達69.7%、65.8%和93.6%(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工業發達,有一批在國際、國內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大公司,産業集中度高,産業配套能力強,其中電子通訊産品製造業和家用電器製造業具有世界級的規模。“九五”期間,珠江三角洲城市國內生産總值增長大都超過兩位數,從各市近二年的實際增長和“十五”計劃看,未來經濟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

如果説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廣東經濟初步實現了工業化,那麼未來二十年,廣東經濟發展將有一個戰略性的轉變,發展的主線將集中于城市化,城市化將為廣東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表明,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那些注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地區,經濟發展更具有主動性和可持續性。

當前全球競爭的一個主要表現是大都市區之間綜合經濟實力的較量,需要從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城市的發展。廣東經濟未來在國際和國內競爭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個因素或條件的形成,一是取決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體經濟實力,二是取決於這一城市群中産業的合理分工,三是取決於這一城市群與港澳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而這些因素或條件的最終形成,則需要有明確的、清晰的城市發展戰略和發展思路以及科學合理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發展的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

近幾年來,歐美各國以及東北亞地區的日本、南韓等國家和地區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城市發展及城市産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把城市功能定位及城市發展中産業結構的重新部署作為新一輪調整的重點。如美國的丹佛市就重新把該市的功能定位為“一高、二現代”(高新技術研發,現代化管理、現代化服務),把該市從“製造型城市”轉型為“服務型城市”;日本的東京、大坂,南韓的漢城、釜山等城市也正在進一步地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城市間産業結構的發展方向,城市之間重新洗牌,揚長避短,重新打造和提升“城市特色競爭力”。這種動態和趨勢,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注意。面對世界經濟發展這些新的動態,面對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厚積薄發、日益崛起的時候,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怎麼發展?廣東的城市發展及城市産業結構如何調整?廣東能否保持並怎樣保持其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龍頭地位?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21世紀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戰略部署,也直接影響到廣東能否建設成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進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事關重大,涉及全局。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當今全球競爭從競爭主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大都市之間綜合經濟實力的較量,二是跨國公司的競爭與合作。這二者實際上代表國家和地區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成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廣東、珠三角的發展只有把目光投向城市中國的大背景,才有可能找到一條更為清晰的道路。

據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稱,國際上已經把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帶視為世界六大城市帶之一。它們分別是:以波士頓和華盛頓為核心的美國東北部城市帶;以多倫多、芝加哥為核心的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大湖城市帶;以東京為核心的從東京、橫濱到大阪的日本城市帶,以倫敦為核心的從倫敦到曼徹斯特的英國城市帶和以阿姆斯特丹、魯爾區、巴黎為核心的西北歐城市帶,還有就是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帶。目前,我國主要有三大都市圈,除珠三角、長三角外,“京津唐”都市圈已初具雛形(以北京、天津長約百餘公里的轄區為軸心,以東西百餘公里內的唐山、保定為兩翼)。這樣在我國沿海地區將形成三大都市區,相互競爭,並肩發展的格局。由這三駕馬車共同拉動中國經濟起飛的態勢正在形成。從近幾年的發展看,雖然我省目前在經濟總量上仍保持著一定的優勢,但在新一輪城市經濟的競爭中,尤其是在城市體系內部的分工協作上,無論觀念還是實踐,珠三角都已經比長三角慢了半拍。珠三角城市帶要想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國際都市圈雛形的經濟群落,在整個發展思路和城市間的彼此定位上必須要有根本的變化。

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小國寡民、自給自足、自我迴圈的城市發展理念,必須重新洗牌。即使是香港,也不能總是就香港本身來談香港。試想一下,如果香港沒有廣闊的內陸腹地,沒有業已全面形成的與內地的經貿關係,沒有與珠三角在産業結構上的互為補充,沒有一個大華南經濟圈的意識,香港能有發展空間嗎?

改革以來,廣東習慣於無為而治,這一點在改革開放初期,優勢是很明顯的,它體現了民間的創業特點,由此也形成了珠三角小城市的活力。但凡事都有兩面,正由於政府是無為而治,雖然當初對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起了很大作用,但到了今天,隨著改革的深化,就出現了很多的錯位。當經濟發展到需要用“有形的手”來調控“無形的手”的時候,需要“有形”和“無形”這兩隻手統一整合的時候,“無為而治”這條路就走不通了,它的種種弊端也就顯現出來了。

計劃經濟不發達,看起來是壞事,但在市場經濟的早期卻是好事。自由放任是廣東搞活經濟的必經階段,但絕非永遠過程,更不能形成“無為而治萬能論”。廣東經濟進入90年代以後,問題出來了,由於沒有解決好“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之間的關係,政府調控乏力,産業結構失衡,社會普遍崇尚投機。因此,有人形容廣東是強勢民間、弱勢政府,而上海和華東的情景則恰恰相反。

拿華東跟廣東相比,也就是10年工夫,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長江三角洲長成了一個經濟巨人。上海除了中央的強力支援之外,應該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背後還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對比這兩大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是一個非常值得廣東思考的問題,也是應該引起省委高度重視的問題。長江三角洲之所以後來居上,蓬勃發展,除了重視市場作用外,還充分發揮了“有形的手”的作用。今天來看,上海在與周邊區域的經濟分工、生産力配置、城市功能的定位上有許多值得珠三角思考的地方。

在城市間的協調發展和城市體系的構建上,長三角的協調機制很值得珠三角借鑒,長三角現在已形成了一市兩省(上海、江蘇、浙江)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常務副市長、副省長每年都召開一次協調發展聯繫會,重大問題和矛盾當即拍板,當場解決。上海、江蘇、浙江本來都是各自獨立的省級行政單位,但現在不僅江蘇,浙江,甚至江西,都想成為上海老大哥的小兄弟。這是為什麼?這就涉及到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圈中各個城市和區域的定位和發展思路了。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經非常清晰,就是要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從而帶動長三角地區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因此,上海的輻射半徑非常廣泛,整個城市規劃根據車提出了四個半徑的區域概念:一是半小時車程輻射區,二是一小時車程輻射區;三是兩小時車程輻射區;四是四小時車程輻射區。所謂半小時車程輻射圈,就是以上海的人民廣場為中心,輻射到上海各區的每個角落,上海市區之間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交通網路的佈局都以此為依據;一小時車程輻射圈已經到了周邊的蘇州、嘉興等地區;二小時車程輻射到南通、常州、無錫、杭州、寧波等地;四小時交通圈已經包括了南京。這10年,上海圍繞著這麼一個區域的概念做城市規劃,結果把整個長江三角洲都給規劃進來,把長江三角洲7000萬人口都給覆蓋了。

還有廣州與香港這兩個中心城市,能否走出自我迴圈,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把大上海的發展思路對比大華南,如果我們真的能按照華南經濟圈和國際城市群的思路來進行功能配置的話,很多問題便容易解決了。這時候,誰能夠成為城市經濟時代的心臟起搏器,誰就能夠佔據制高點。上海已經起到了長江三角洲心臟起搏器的作用,但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沒有哪個城市能夠起到這個作用,廣州還不行,“能量”還不夠,比香港還差一點,香港單獨也不行,而廣州與香港結合起來,這個區域經濟的心臟起搏器就能發揮作用。香港就相當於上海的陸家嘴,而深圳、珠海就相當於浦東開發區一樣,至於沿線地區的港口碼頭就相當於上海的港口。廣東其他地區如珠三角地區的加工産業,就相當於昆山、蘇州,如此一來,就構置了一種新的區域經濟關係,城市之間的功能定位都容易理清楚。

二、明確以經營城市為重點的發展思路

現代城市不但要求要建設好、管理好,而且要善於經營。城市不是單純的投入對象、建設對象和管理對象,而且是可供開發利用的主體。經營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理念的創新。

經營城市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傳播並受到關注。什麼是經營城市?目前有不同的概括和解釋。我認為,所謂經營城市,是從政府角度出發,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對城市的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源、人文資源等進行優化整合和市場化運營,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促進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素質。其中,自然資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土地、山水、空間等;基礎設施資源主要是指城市的電力、道路、橋梁、通信網路以及市政公用設施等;人文資源主要是指城市的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和政府資源等。由以上幾類資源派生出來的資源還有資訊資源、品牌資源、形象資源和注意力資源等,這些都是可供經營的城市資源。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城市經營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還將不斷豐富和擴大,新的資源將不斷被開拓和産生,經營城市的內容將越來越廣泛。例如,有的城市原本一些似乎看來不值錢的城市空間,如果用新的思路去裝扮它、運作它,就會改變原有的屬性。城市是生産力發展、社會分工和上層建築、生産關係變革的結果,是人類勞動的産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一切構成城市空間和功能的載體,無一不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勞動。因此,城市是有價值的客觀存在,是社會漫長髮展中積聚的巨大財富,城市也是最大的國有資産。經營城市,就是要把城市有價資本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使靜止的資産富於活力,通過市場化營運,從而達到資産增值,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載體,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成為城市之間爭奪的對象。城市的土地、公共建設等資源,開始從非經營性資産逐步轉化為可經營性資産,市場配置城市資源的範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提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政企分開,引進競爭,對大部分的城市資源實行市場化經營,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我國城市普遍處在現代化發展的大規模建設階段,建設資金普遍緊缺。建設資金的來源既靠城市自身的積累,又靠引資借債。但是借債總是要還的,城市不能長期依靠“負債經營”,負債不能超過GDP增長允許的尺度,關鍵在於實施“以城養城”,這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選擇。要通過對現有城市國有資産資源的重組、拍賣、租賃、轉讓、抵押、有償使用、冠名等多种經營運作方式,最大限度地盤活存量資産,籌措建設資金,加快城市建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促進城市財富的節約與增長,提高城市競爭力,使城市更“值錢”。

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水準超過30%時,城市化便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都面臨一個全新的課題,即怎麼從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過渡到今天的經營城市。建設城市大家都懂得,建設城市找市長,哪個地方修了一條路,哪個地方建一棟高樓,統統市長過問。現在有很多市長就喜歡搞政治工程,動輒大興土木、舊城改造,這是很初級的標準;中級水準就是在管理城市上比較到位,把一個城市搞得像一個花園,像遼寧的大連、山東的青島,在城市管理和城市經營的探索上都很有特色;但是城市發展到了今天,更多的市長開始全面地考慮如何提高城市競爭力,使城市最大限度地增值的問題。這方面上海是一個範例。一個城市經營得好,其對資源的配置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力非同一般,小則帶動周邊的經濟齒輪,中則形成一個大區域的首位性城市,大則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所謂的大上海引領中國,就是因為大上海把自身的城市經營當成一個龍頭來做,結果帶動了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在這個背景下,作為華南經濟圈的廣州、香港,還有深圳,中心城市,怎麼經營好自己,怎麼確立各自的角色分工,怎麼在國際平臺上形成你支援我、我支援你的互動格局,按照城市體系的構架整合起來,形成了重大的輻射效應是至關重要。

對廣東的城市、特別是國際城市和中心城市來説,在工業化基本完成後,發展重點將是城市的資訊化、知識化和柔性化。城市的資訊是整個經濟與社會的資訊化,集中在城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資訊技術發展經濟和社會。城市的知識化(學習型城市)是發展知識密集性的産業和服務業,使城市具有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城市的柔性化是指城市的政府和企業對外界變化的反應能力,這些對在經濟全球化中形成自身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對廣東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在現階段,城市發展不再是單純的發展經濟和産業,而是要為經濟和産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珠江三角洲城市普遍存在的“工業立市”思路應該有所轉變,在認識上要明確以經營城市為重點,明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發展的主角而不是配角。深圳、上海和廣州等城市建設經驗證明,優良的環境是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前提。廣東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改造方面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以聯網、寬頻網為主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以公共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為主的城市和城際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以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藝術活動中心為主的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以文物古跡和古城區為主的自然人文景觀基礎設施建設等。

城市的經營管理是廣東城市發展面臨的又一重要課題。需要在WTO規則的要求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建立起透明、高效、精幹、廉潔的政府管理體制。學習國內外先進城市的經營管理經驗,儘快將廣東城市的經營管理水準與國際城市接軌。

三、未來廣東城市發展構想

基於上述分析,廣東經濟未來在國際和國內競爭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個因素或條件的形成,一是取決於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體經濟實力,二是取決於這一城市群中産業的合理分工,三是取決於這一城市群與港澳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而這些因素或條件的最終形成,則需要有明確的、清晰的城市發展戰略和發展思路。據此,我們認為:廣東未來城市發展總的思路應當是,以建設廣州和深圳兩個國際城市和一批區域中心城市、産業中心城市及一大批優長專業鎮為中心,形成層次分明、功能協調的城市體系和差別化、個性化的城市産業結構,以城市建設、管理和産業優化為重點,提高、完善城市功能,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與港澳的關係,全面提升區域整體綜合競爭力。

(一)在目前廣東已基本形成的城市發展格局上,考慮建設四個層次的城市體系

第一層次是建設廣州和深圳兩個國際城市,主要搶佔戰略制高點和發展先機,為廣東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打下堅實基礎。作為國際城市,應具有:(1)對世界經濟有相當的競爭力和影響力;(2)集中了較多的跨國公司、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經濟組織,是國際資本集散中心,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控制和影響全球經濟活動;(3)具有很高的經濟開度,通行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規,生産性服務業發達,具有快捷的高速市際和市內交通系統;(4)國際性商品、資本、技術、資訊和勞動力集散中心,國際性新思想、新技術、新體制的創新基地等。這應該成為廣州和深圳發展目標新的定位。

第二層次是建設一批區域中心城市,主要是通過城市的撤並,整合資源,形成較強的綜合實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可考慮把珠海與中山合併,組合一個實力強大的珠三角西部中心城市;這類城市主要有,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珠海(中山)、江門和中部的佛山,粵東的汕頭,粵西的湛江,粵北的韶關等。

第三層次是建設一批産業中心城市,主要建設連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製造業基地,重點培育産業聚集、産業規模和産業配套能力,這類城市主要有東莞、惠州、肇慶等。其中珠江三角洲東部城市以電子通訊産品製造業為主,西部城市以家用電器製造業為主。

第四層次是建設一批優長專業鎮,以製造業為主,主要進行某個或某幾個産品的專業化生産,

數目不一定多,要求生産的規模化和專業化。

(二)形成差別化、個性化的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

經濟全球化過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廣東經濟的産業結構和産業政策,廣東産業將主要根據國際和國內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産,産業結構不一定要求全面,但要求有相當的規模、較高的專業化和相對低廉的成本。

在産業政策上,對廣東各城市的經濟發展,不應該一般性地提三次産業的比例要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城市提出不同的産業政策。在今後一段時期,廣東城市發展的産業政策總方針宜為:“快三穩一,二三並重”,在穩定發展第一産業基礎上,國際城市應優先發展第三産業,主要是生産性的服務業(如金融、貿易、物流、通訊、資訊、諮詢等)和高新技術的研發;區域中心城市重點是二三産業的平衡發展和綜合配套,側重第三産業,主要功能是對周邊地區經濟的帶動和對周邊地區産業的服務;産業中心城市和優長專業鎮,主要發展第二産業,發展側重點是産業的聚集和産業規模,城市的部分服務功能應該由鄰近的區域中心城市去完成。在另一層面上,應更多考慮區域整體發展而不是個別城市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電子通訊産品製造業和家用電器製造業形成世界級的生産規模,形成了産業連片的城市群,這是由國際産業分工和結構調整所決定的,正是由數個城市承接的産業規模形成了它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在産業政策上,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內部,東部地區主要側重於産業的升級和優化;中部地區主要側重於産業的配套和整合;西部地區産業(如家電製造業)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在産業政策和産業規劃上,應有更多的引導,包括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入這種實質性的引導。這種區域性的産業政策和産業結構的調整,將會使廣東經濟更具有競爭力。

四、珠三角主要城市産業結構的調整與佈局

廣州:發展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加強和鞏固中心城市地位

(1)主要特徵:廣州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孵化和應用的重要基地;高新技術支撐傳統産業的發展和轉型,傳統産業換發出新的活力;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第三産業發展相當快;發展都市型、知識型産業。(2)以交通運輸設備的生産、機器設備的製造業、建築房地産、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的製造業、電子通訊製造業為第二産業的支柱産業。(3)以金融保險、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運倉儲(物流)為第三産業的支柱産業。(4)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較少;進一步處理好高新技術與傳統産業的關係;服務業的檔次不高;(5)對未來的發展的新規劃;重振製造業的雄風,大力發展服務業(金融保險倉儲、現代服務社會區服務商貿);提升服務業檔次;大力發展電子資訊産業(電子、軟體、行動通訊、電腦週邊設備);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的輻射力,吸引更多大型跨國公司前來投資。加快“一島”、“一谷”、“一園”三大體系的建設,著力培育三大産品:行動通訊、數字視聽、積體電路;建設三大基地:軟體、電腦及外國設備、光電子産業。

深圳: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港口型城市

(1)主要特徵:深圳高新技術園區是珠江三角洲最為成功的高新園區,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為其支柱産業;金融業發展受到一定的挑戰;特區的政策優勢已逐漸失去,城市地位有所下降。(2)以電子資訊、生物技術、新材料為第二産業的支柱産業。(3)以金融保險、商貿旅遊、現代物流業為第三産業的支柱産業。(4)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難於吸引高級人才,與上海相比處於劣勢;與香港的進一步合作進展不快。(5)對未來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規劃:以高新技術産業為龍頭和支柱産業。金融業為其另一支柱産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謀求與香港進一步合作,提升城市地位;規劃高新技術産業帶,進一步完善高新技術園區的建設。以高新技術産業、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三大支柱産業帶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深圳産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首先是堅持創新的發展思路,形成發展現代國際港口大都市的新優勢。所謂創新發展,就是要打破常規,努力開拓新的業務,並在以下幾個方面形成新優勢:一是形成規模優勢,加快建設和完善港口設施,提升港口等級;二是形成專業化服務優勢,加快口岸與國際接軌的進程,形成符合國際標準的港口服務系統,提供全方位、高品質、高效率的港口服務;三是形成城市和港口管理的體制、機制優勢,以適應加入WTO後港口管理與運作的新形勢。

其次,要堅持産業化、多元化的發展思路,使港口成為深圳經濟的新增長點。港口不僅是國家對外貿易和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圍繞港口所形成的臨港産業是現代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戰略的高度研究和重視臨港産業的發展,確定臨港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合理比重,並從政策上給予支援。

因此,深圳應該按照港口型國際化大都市的客觀要求和未來發展趨勢,從港口城市的規模化發展向港口城市功能的現代化發展轉變,努力實現體制規範化、經濟外向化、城市功能化、金融國際化、交通網路化、城建現代化、産業高級化,使各種功能互相配套、相互促進。按照這一要求,深圳就應該突出專業型國際化城市的功能,大力發展現代專業化服務體系,積極建設商業中心區和中心商務區,發展和拓展港口功能,突出傳統文化旅遊區,在經濟戰略性調整、商業中心區和中央商務區的建設、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資訊化、城市管理現代化等方面實現突破,為高科技産業的發展和産業的升級換代與港口城市功能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基礎,以新的形象來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來資本,帶動深圳的全面發展。

惠州:加速國企改革,走集團化發展道路

(1)主要特徵:堅持“工業立市”的方針和“抓拳頭、創名牌、搞集團、增效益、通網路” 的發展思路;五大集團企業成為其經濟的主要支柱,集團化優勢明顯;高新技術有了一定的發展;電子資訊産業佔工業的半壁江山;培育交運倉儲、資訊服務、社會服務業為三大支柱産業;外向型經濟特徵明顯。(2)以電子資訊、石油化工、電器機械為第二産業的支柱産業。(3)第三産業重點發展旅遊業。(4)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中小企業發展欠佳;旅遊業有待進一步規劃和發展;農業薄弱、二産素質不高、三産滯後;難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水準不高。(5)對未來發展的新規劃: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石油化工和電器機械;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服裝、食品飼料、建材;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努力培育國際性跨國公司;以大亞灣為龍頭,惠陽、惠城區、仲愷高新區為中心,博羅、惠東為兩巽,龍門為後部的發展規劃;以數位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産業為經濟支柱;培育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軟體等高新技術産業。

東莞:打好城市、外貿、民營三張牌,建國際製造業名城

(1)主要特徵:鄉鎮一體化的、新興的加工製造型工業城市;以電子、機械、服裝、塑膠、化工為主的外向經濟;高新技術、電子資訊産品尤其是電腦資訊産品的配件的生産在該市集中度高;民營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第二産業重點發展電子資訊、機械電器製造業、服裝、塑膠、化工。(3)第三産業重點發展商貿旅遊、餐飲業(尤其是酒店業)。(4)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城市建設規劃落後;環境污染較嚴重;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旅遊資源不足;第三産業層次不高。(5)未來發展規劃:把東莞建成“國際製造業名城”為特徵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産業重點放在製造業、商貿、科技資訊服務等;建成中心區和高新技術區;建設著名的大學科技城;努力實現資訊化、工作化、城市化;打好城市牌、外貿牌、民營牌;實現三個轉變:加工型城市轉化為現代中心城市;依靠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提升第三産業,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速城市化進程;發展電子資訊技術、環保技術産業;重點發展生物制藥和軟體産業。

珠海:興辦大學城,發展高新技術,突出三産優勢,建立和發展港口工業和物流業

(1)主要特徵:大辦工業,尤其是高附加值工業;大力開發旅遊項目;大辦大學城,高校産業化經營;高新技術産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獎勵高精尖人才,力圖在技術難關上有所突破,力爭每年在國家科技進步獎上獲大獎;科技興市,科技興農;已培育一批大中型企業。(2)第三産業重點發展積體電路、印刷電路、電子通訊設備、電子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石化原料及製品。(3)第三業重點發展交通、通訊、倉儲、商貿和餐飲。(4)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人氣不旺;工業基礎欠缺;招商引資力度不夠;勞動密集型企業比重大;歐美發達國家在珠海投資少。(5)未來發展規劃:做好五大功能區和三大基礎的規劃;大辦大學園區、大辦實業;以軟體、電子通訊、化工、生物制藥、三高農業為五大支柱産業;加快休閒度假、海洋海島旅遊開發;産業以電子資訊、電腦軟體業、生物醫藥為主,重點扶持和發展光機電、新材料;重視技術攻關項目的突破;以高欄港的建設和發展啟動臨港工業和物流産業發展。

佛山:重點加快資訊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智慧化家電等産業的發展,其中順德要以制度創新為依託,努力打造“家電名城”

(1)主要特徵:鄉鎮企業發達,體制優勢明顯;傳統家電製造業繼續保持支柱地位;初步形成以高檔家電、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為主的産業結構;高新技術、電子資訊發展較快。(2)第二産業重點發展家電、電子通信、食品、紡織、金屬製品、傢具。(3)第三産業重點發展旅遊和傳統服務業。(4)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工業結構單一,過分依賴傳統家電産業;城市化水準滯後;引進外資不足;人才奇缺;政策引導功能不強;中小企業管理不完善;高新技術産品比例不高;工業品以消費品為主,附加值低;第三産業發展空間較小,層次不高;工業分散,土地利用率低。(5)未來發展規劃:形成以高檔家電、電子通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為主的産業結構,繼續保持家電的支柱地位。加速城市進程,大良、倫教、容奇改鎮設區;整合現有工業區和工業用地、合理調整工商業佈局;發展文化、水鄉、工業、農業、購物、美食等項目的旅遊;全面推進“青山、碧水、藍天”環保工程;大力發展檔家電、電子通訊、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抓好專利工作、保護智慧財産權;強化企業為主體的技術産品開發機構;政府加大科技投入。

中山加快特色鎮的建設和發展,以電子資訊、食品飼料、醫藥工業、包裝印刷、金屬製品、紡織製衣、傢具、建材為支柱産業;規劃和發展一區(火炬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二園(民營科技)、三基地:健康醫藥基地、精細化式工基地、包裝印刷基地。江門發展僑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旅遊業發展,繼續搞好江門臺商工業區和高新技術工業區。肇慶應用高新技術加快傳統産業的改造。肇慶重點發展電子資訊、生物制藥、新材料,改造食品材料、機械儀錶、紡織服裝、林産化工等傳統産業。

五、以華南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群建設為中心重點,將現代物流業培育成新的支柱産業

港口經濟在廣東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廣東是外貿大省,90%以上的外貿貨物是通過港口集裝箱運輸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是當今全球最大的出口加工區,自然成為國際集裝箱進出口的主要地區。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70%的國際集裝箱處理量來自珠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受到土地、交通和營運成本的制約,發展空間有限,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必然要承擔起發展遠洋集裝箱運輸的功能。

隨著珠江三角洲和整個華南地區集裝箱貨源的大量生成,華南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群的建設已迫在眉睫,其戰略定位應當是:以珠江三角洲為基礎,以深圳、廣州、珠海為依託;以吸攬華南、西南地區箱源直接進行遠洋運輸為目的;以物流中心為載體,集國際商品、資本、資訊、技術等集散于一身的多功能的新型港口群。

當前,應積極建設深圳、珠海和廣州集裝箱深水碼頭,以此為樞紐和節點,發展現代物流業,將其培育成為我省新的支柱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東、西、中聯動,梯度發展的格局。

六、重新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與港澳的關係

為適應國際經濟形勢發展,香港和澳門正在對各自城市和未來發展方向重新定位。傳統的粵港澳關係正發生許多新的變化,例如,香港産業的一些上游和下游部門如設計和行銷正在向珠江三角洲轉移,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功能也正在向珠江三角洲擴展,港澳和珠江三角洲旅遊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的一個熱點,很多方面都需要在新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當前特別需要對粵港澳經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交通運輸為主的基礎設施的銜接、有關人員的進出等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和規劃。

七、主要政策建議

建議成立省一級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發展領導機構,對珠江三角洲城市發展進行研究、規劃和協調,當前主要做好幾項工作:

——粵港經濟自由貿易區的規劃,在區域範圍上,應在深港關係中,也考慮到珠澳關係,考慮到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的發展;

——珠江三角洲物流規劃;

——對港澳服務業(金融、保險、貿易、旅遊、運輸)開放的規劃及其相關政策研究;

——加快完善珠江三角洲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重點是城際軌道交通的規劃和建設;

——儘快明確珠江三角洲遠洋集裝箱港口佈局。

(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中國網 2004年4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