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 ——訪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9 月2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當全球能源亮起紅燈的時候,中國能源危機也已迫在眉睫。

古語曰:“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 能源的多米諾骨牌倒下,不能不讓告別了短缺經濟的國人感到不安和警醒。在不斷看到未來中國前景將如何燦爛的描繪的時候,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性能源危機,中國如何突破能源制約的瓶頸?

日前,記者採訪了國家改革和發展委員會會主任馬凱。

這緣于不久前他在一場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早在2000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中國資源儲量的本並不強,如果不在節用上下功夫,不顧自然、不計代價、不為未來、竭澤而漁、竭礦而採,不僅會很快耗盡國內資源,也會加大全球資源供給的壓力。”並強調中國要建設節約型社會。

我們就中國能源問題和如何構建節約型社會,展開了深入的對話。

 

記者:當前國外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能源進口增加將造成世界能源緊缺的論調,提出了所謂“中國能源威脅論”,對此,你作何評論?

馬凱: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能源供應上不會對世界構成所謂“威脅”。

中國既是能源的消費大國,也是能源的生産大國。在能源的結構中,煤炭是主體,從消費結構看,煤炭佔67%,從能源的生産結構來看,煤炭生産佔76%。中國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煤炭資源量估計超過1萬億噸以上,已經探明的可採儲量達到1145億噸。正是由於我們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基礎的,所以中國能源需求的總自給率去年達到94%。因此我們有條件立足於主要依靠國內,來保障能源需求。

中國政府在能源供應上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並有條件主要依靠國內來保障能源供給。開源與節流結合,把節約放在首位,這是中國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中國政府專門制定並頒布了能源節約的中長期規劃,把促進産業升級,控制高耗能産業盲目擴張,努力建立節約型社會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一項根本舉措。解決中國能源問題,要在立足國內的同時,擴大與世界能源國的合作,適度利用國外資源作為國內能源供應的必要補充。

中國過去不曾,現在也沒有,將來也不會對世界能源造成威脅。

記者:中國在建設節能型社會上取得了哪些成績?還存在哪些問題?

馬凱: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問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政府就成立了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專門機構,並於1994年率先完成了《中國21世紀議程》,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貫穿到國家發展政策和行動計劃中。採取廣泛宣傳、法制規範、政策引導、增加投入、強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各個領域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效。

2004年與1990年相比,全國每萬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7億噸標準煤;火電供電耗煤、噸鋼可比能耗、水泥綜合能耗分別降低11.2%、29.6%和21.9%,與國外先進水準的差距逐漸縮小。

但是,粗放型增長方式並沒有從根本上轉變,一方面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的,能源、淡水、土地、礦産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資源産出效率較低,節約潛力很大。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單位産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準平均高40%以上,單位建築面積暖能耗相當於氣侯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2—3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準低15—25個百分點,礦産資源總回收率比國外先進水準低20個百分點。

記者:中國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根本上説是要著力構建什麼?

馬凱:建設節約型社會,從根本上説就是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其中,首先是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要實現四個轉變,即需求結構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增長向消費和投資、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增長轉變。産業結構要實現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增長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增長轉變。

在要素資源的投入上,由主要依靠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增長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支撐轉變。資源利用方式上,由“資源—産品—廢棄物”的單項式直線過程向“資源—産生—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迴圈過程轉變。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含量增加、品質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

要努力構建節約型的産業結構,在鞏固農業、壯大工業的同時,要把發展服務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産業,特別是要加快發展並做大做強資訊産業,加速資訊化進程,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傳統産業,促進傳統産業升級,加快淘汰落實工藝、技術和設備。增進企業重組,提高産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提高優質能源比重。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優化區域産業佈局。

要著力構建節約型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資源,要嚴格建設用地、規劃管理,改進建築結構,充分利用可時間空間,把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與改善城市環境相結合,合理配置綠化用地。大力發展節能建築和城市集中供熱,規劃和建設節約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發展城市共同交通,提高交通運輸系統效率。大力推進城市節水、利用各種可利用水資源,建立規範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著力構建節約型的消費模式,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節約、節儉,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用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逐步形成文明、節約的行為模式。

記者:在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中國將採取哪些政策措施?

馬凱:堅持節約優先的方針。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擯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長期堅持和實施節約優先的方針,生産、建設、流通、消費各個領域都要把節約資源放在突出位置,努力降低消耗,減少損失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

健全法規標準,強化監督管理。加強法規建設,抓緊制定和修訂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規,解決無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問題,制定完善標準,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新建項目,提出更為嚴格的産業準入標準,加快制定産品的強制性效能標準,修訂和完善主要效能行業節能設計規範、建築節能標準等。依法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並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

完善激勵機制,建立長效機制。加快推進水、電、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産品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財稅政策體系,加快制定鼓勵生産、使用節能節水産品和節能建築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車輛的財政稅收政策,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調整高耗能産品進出口政策。

加快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高度重視資訊、先進工藝和製造技術在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應用,堅持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加強資源節約和迴圈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和産業化。重點開發十分有重大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加快資源節約新技術、新産品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加大對節約資源、發展迴圈經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開發、産業化示範項目的支援力度。

推廣新機制,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實施能效標識管理,引導用戶和消費者購買節能型産品,促進企業加快高效節能産品的研發。實施電力需求管理,優化用電方式,提高終端用電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為企業實施節能改造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作、管理一條龍服務。推行節能資源協議,推動企業或行業採取資源方式實現節能目標。實施政府節能採購,逐步擴大節能節水産品的採購範圍,降低政府機構、能源消費開支。

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約意識。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建設節約型社會重大意義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編寫培訓教材,組織開展和相關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培訓。編寫消費行為守則和資源節約公約,引導合理消費,規範消費行為。 

記者:在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建設節約型社會作何規劃?

馬凱:目前中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並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要把加快構建節約型社會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重要任務,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節約優先還將體現在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産業政策、投資管理以及價格、財政、稅收和金融改革中。

今後,中國將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迴圈經濟為重點,從體制、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加快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馬凱,1946年6月生,上海金山人。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係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兼計委主任,北京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市物價局局長,國家物價局副局長。1993年6月至1995年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1995年至1998年3月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1998年至2003年5月任國務院副秘書長。2003年3月至今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本刊記者 曾 平 王小章

供稿:《今日中國》雜誌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