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垃圾處理:中國城市環境保護的攻堅戰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9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環境保護是中國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隨著中國政府對科學發展認識的深入,在治理水污染、工業污染的同時,城市垃圾處理也越來越重要,今年中國政府首次將垃圾處理列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無害化是中國政府對垃圾處理的要求。

但是,由於中國垃圾處理起步晚,技術還處於初始階段,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還很低。在中國百姓對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城市垃圾處理也就成了中國城市環境保護的一大重點。 

 

城市垃圾的處理,正成為中國各級政府一件重要而緊迫的任務。2月中國國務院發佈的一個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將垃圾處理列為環境保護工作8大重點之一。

城市的環境保護是中國各地政府的一大職責,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創建衛生城市的活動,20多年來中國城市環境保護的力度有增無減。一個城市環境的好壞,會影響到當地官員的政績。

但是,每天産生的大量的垃圾如何能儘快地處理掉,令各地政府,特別是那些負責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官員們感到頭疼。在各地政府為貼近老百姓而設的政府熱線電話中,每年都能接到不少老百姓關注生活環境的投訴,其中有很大比例是有關城市垃圾的。

中國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資金來處理垃圾,各個城市也建有很多垃圾處理場,可以説,中國政府在盡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城市環境衛生。但是,政府的努力似乎趕不上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得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建築不斷擴大,工業、服務業快速發展,由此也帶來了垃圾的大量增加。

據資料顯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長速度為8.42%,而中國垃圾增長率達到10%以上。全世界每年産生4.9億噸垃圾,而僅中國每年就産生近1.5億噸城市垃圾。目前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

垃圾處理方式

北京市市政管理處官員梁廣生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正在研究一種新的垃圾處理方式--資源化利用。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生産為複合肥、磚、複合板等建築材料、以及電等産品。

梁廣生介紹,中國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已不成問題,一些技術已經取得了突破。目前垃圾分類是個主要難點。

為了配合資源化利用,中國將把城市垃圾細分為四組,分別為材料垃圾組(包括玻璃、磁性或非磁性金屬、廢紙、橡膠、塑膠)、有機垃圾組(廚房垃圾、生物垃圾)、無機垃圾組(爐灰渣、磚瓦、陶瓷等)、有毒有害垃圾組(廢舊電池、廢熒光燈管、殺蟲劑容器、過期藥物、醫療廢物以及廢電視機、電話、電腦等廢舊電器的電子垃圾)。

中國城市垃圾處理起步很晚,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進行垃圾處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的。

據中國環境保護産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資料介紹,在1990年前,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率還不足2%。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才有了不斷提高。1999年,中國設市城市為668座,共有垃圾處理廠(場)696個,其中包括不到200個的無害化處理廠,垃圾處理率63.4%,無害化處理率僅為20.3%。

目前,中國城市僅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有700多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52%。

中國城市的垃圾處理首先要經過收集。目前,中國城市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基本為混合收集,雖然2002年中國政府提倡分類收集,但垃圾分類收集目前只佔16%。

混合收集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將收集容器放置於固定的地點,如居民小區、街道兩側,以及其他公共場所。每天有專門的環衛人員負責收集這些容器裏的垃圾。二是在居民小區建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站,居民每天可以把生活垃圾扔到垃圾站。三是垃圾道,在中國高層住宅樓中,垃圾道在建樓時就已經設計好了,從一層一直直通到頂層,居民可以把垃圾扔進垃圾道,環衛人員從底層拿走。通過垃圾道收集居民生活垃圾曾經是居民生活區垃圾最常見的收集方式。但是在2003年發生非典之後,因垃圾道利於細菌傳播,被許多城市禁用了。北京、廣州和上海等城市相繼規定新建住宅樓不設垃圾道,一些城市還將已建住宅樓的垃圾道封閉停用。

收集到的垃圾由專門的垃圾車運到垃圾轉運站。垃圾運輸車是完全密封的。垃圾被運到轉運站後要進行第一步處理。首先由分類機進行分類,被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可利用的和不可利用的。對於大體積的垃圾還要進行壓縮處理。之後,這些垃圾被分類運走。

從轉運站運出的垃圾,有的被運到衛生填埋場,將垃圾填入已預備好的坑中加蓋蓋好並壓實,使其發生生物、物理、化學變化,分解有機物,達到減量化和無害化的目的。在這些坑中鋪有專門的管道和防滲層,用來收集垃圾發酵産生的氣體和滲濾液。氣體經過燃燒處理,滲濾液一部分經過凈化處理成中水,用於清潔垃圾車輛以及地面揚塵,還有部分滲濾液經過過濾後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再排放出去,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還有的被運到了堆肥廠,經過堆肥處理後,生活垃圾變成衛生的、無味的腐殖質,用作了植物的肥料。

還有一部分被送到了焚燒爐中進行焚燒,使垃圾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産生的熱量用於發電和供暖。目前中國建成、在建和正在報批的垃圾發電廠已有140座。一噸垃圾可發電300度,餘熱還能用來供熱。天津市雙港垃圾發電廠,日處理垃圾1200噸,年發電量1.2億度,可供5萬戶居民一年的生活用電,相當於節約標準煤4.8萬噸。

對於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將被回收再利用。

在處理垃圾過程中,中國制定了不少相關標準,如城鎮垃圾農用控制標準、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焚燒廢氣排放標準等。

在目前的垃圾處理方法中,焚燒法處理垃圾在中國發展較慢,主要是因為資金短缺。焚燒處理的前期投入較大,建設一個日處理垃圾1000噸的焚燒爐及附屬熱能回收設備,大約需要7-8億元人民幣。而且由於焚燒法處理垃圾時會産生二惡英氣體,因此許多城市除因處理醫療垃圾需要外,對焚燒法處理垃圾不大使用。許多城市更多的是使用衛生填埋法,這種方法被環保官員認為比較適合中國國情。

據中國環境保護産業協會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委員會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城市垃圾處理中填埋法處理的垃圾佔70%,堆肥佔20%,焚燒佔5%,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佔5%。

垃圾處理瞄準市場化

2月10日,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蘇伊士集團在上海表示,中國包括水務和垃圾處理在內的環境産業投資容量十分巨大,蘇伊士決定把其亞太區總部設在上海,今後兩年內其在華投資可望翻一倍。

蘇伊士集團與上海國際化工區建立了一個長達50年的合作關係,負責投資、設計和管理其水務、污水處理和廢物處理設施。雙方還簽約共同建設和經營一家垃圾焚燒工廠,處理上海化工區內工業企業産生的垃圾,有效期限長達30年。

除了上海,蘇伊士還將北京、青島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中部的重慶列為重點投資區域。

不久前中國建設部發佈的《中國城鄉環境衛生體系建設》,公佈到2010年中國城鄉環境衛生體系建設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讓從事環境衛生作業和生活垃圾處理的主體由政府包管向現代企業轉變。

讓民間資本以及外資投資包括垃圾處理在內的市政公用設施,是中國政府早已經允許的。日前,各城市已建立了垃圾收集、運輸、處理的專業企業,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也在逐步推行,城市垃圾處理市場化步伐正在加快。

據悉,廣州市在近5年中投資24億元建設的4個垃圾處理大型設施項目中,社會企業投資就佔了13億元。

但是由於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的企業是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是城市垃圾處理惟一的管理主體、也是主要的投資主體、運營主體,這阻礙了市場化的發展。

“從全國來看,社會資本只佔到了垃圾處理的2%。”中國環保産業協會研究員杜林説。

許多城市正積極改變現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體制,實行環保部門監督、環衛部門管理、專業公司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管理模式。

中國還建立和完善了與城市垃圾處理産業化配套的市場化、標準化、國際化的政策及法規。鼓勵和支援民間資本以及國際資本用於垃圾處理。

杜林介紹,中國政府每年需要拿出300多億元人民幣來為垃圾買單。中國城市垃圾處理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

垃圾處理難點

中國垃圾處理還沒有全部做到産業化,城市垃圾處理存在很多難點。中國環保産業協會介紹,目前中國的垃圾處理有三大難題需要先解決。

一是垃圾分類回收不夠。分類收集的目的在於提高垃圾回收率和便於分類處理,中國在2002年就大力宣傳垃圾的分類回收,在主要的街道,居民小區都設立了分類收集的垃圾筒,但目前來看分類收集的效果還不是很大。垃圾的混合收集仍是大城市普遍採用的垃圾收運方式。

“公眾的環境意識不強,分類收集和運輸的設施不足,在設計上缺乏分類引導。這些都是造成垃圾分類難的原因。”杜林説。

二是中國城市垃圾收集、運輸、處理技術尚處於初始發展階段。除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外,中國許多城市的垃圾處理不是密封的,在處理過程中垃圾處理人員沒有任何防護設施,有的人簡單的戴個口罩,更多的垃圾處理作業人員連口罩都不戴,垃圾産生的有害氣體會損害工人的身體健康。

三是垃圾收費難。2002年,中國政府出臺政策,對垃圾處理進行收費,具體是,居民生活垃圾費按家庭年收入的0.3%計算,醫療垃圾每噸3000元人民幣,工業垃圾每噸1000元人民幣。

但是垃圾收費卻一直不能很好的落實,一些企業拖欠甚至拒絕交納垃圾處理費。據北京市市政管理處介紹,2005年,北京市垃圾處理費只收到了應收費的40%多。

中國城市垃圾處理還有個難點,就是電子垃圾的處理,由於垃圾處理技術落後,中國還不能很好的處理諸如電池、電腦主機板等垃圾,垃圾處理人員在收集到這些垃圾後也只能進行堆放或者填埋、焚燒處理,能做的只是在填埋時加厚防滲層而已。

“中國政府早就已經注意到了這些困難,我們也在積極地想辦法,在政策支援的同時,鼓勵科研機構加大研究,提高垃圾處理的技術。”北京市政管理處官員梁廣生説。

文:蘭辛珍

供稿:《北京週報》雜誌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