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改革:增資擴股的下一步怎麼走

6月4日,本報6版曾刊登了題為《吉林省農信社改革試點傳佳音———增資擴股:農戶與農信社一家親》一文,反映了自去年10月以來,吉林省作為國家批准的農信社改革試點之一,通過增資擴股給當地農民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而隨著股本金的迅速增加,如何提高股本金的利用率,卻成了當地信用社和監管局的一大難題。

由於資金緊缺,以往恨不能將一分錢掰成兩半來用的農村信用社,通過增資擴股大大緩解了支農貸款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然而,隨著股本金的迅速增加,信用社開始有了“富人”的煩惱:如何提高急劇增加的股本金利用率?

對於監管當局而言,信用社的“富人”煩惱則是他們的監管難題。“資金充裕起來了,如何防範風險?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大。”吉林省銀監局副局長王洪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吉林省自2003年11月開始增資擴股。短短40天內,股本金增加了43億元;截止到2004年4月,股本金達65.9億元,比2002年末增加62.7億元。

巧經營用好錢

“如何用好增資擴股集來的資金,要靠資金的有效使用,把風險降到最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長期從事農村小額信貸研究。在充分肯定吉林省增資擴股為農信社改革帶來的機遇時,他用捏了一把汗形容對增資擴股之後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關注。“目前農信社的資金出路主要是貸款,但是貸款只是金融産品的一種形式,農信社應該通過別的投資來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在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時分散風險。”

然而農信社目前還不具備通過投資多元化來分散經營風險的條件。吉林省銀監局蔻先生認為時下探討的金融創新不符合農信社經營的現實。“對於農信社來説,傳統的産品是最貼近農村實際情況的。”吉林省柳河鎮信用社充分利用增資擴股引來的資本金,在2003年實現盈利12萬元。

柳河鎮信合社主任楊萬軍在談到扭虧之道時,強調一定要按照地方農業生産季節性以及農民對資金需求週期性的特點,準確判斷資金需求的高峰期,及時調配資金,合理安排貸款的發放、回收的節奏。他談到,儘管分期還款有利於減少風險,但是由於柳河鎮農民收入的惟一來源是糧食,分期付款可能導致農民為了還款,忍痛在糧價看跌的情況下賣糧。對於農戶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嚴格核查農民信用的情況下,根據市場行情,適度放寬農民的還款期限。如此一來,在客觀上促進了農民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達到了農民和農信社的雙贏。

嚴監管防風險

增資擴股以後,股本金的充裕極大刺激了農信社的貸款業務。在過去的4個月裏,吉林省農信社累計投放支農貸款112億元,相當於2001—2003年總體投放額的54.4%。如此高的貸款業務擴張速度對農信社以及監管當局的風險監管水準提出嚴峻考驗。

“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需要對還款意願和能力進行嚴格監管。”杜曉山認為:“我們做小額信貸做了10年,最了解農民確實有信用,但前提是要認真管理,雙方要有清楚的合約和責任義務,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工作人員認真負責,根據還貸情況進行激勵和懲治,農民信用確實可以得到保障。”

“但是由於基層農信社人手少,一個信貸員往往要管上千戶信貸業務,不太可能一戶一戶監管,這便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挑戰。”杜曉山對農信社加強小額信用貸款貸前、貸中、貸後管理表示關注。

杜曉山認為,增資擴股以後農信社的金融風險管理面臨多方面挑戰。除了農民的信用風險,對高層管理人員的道德風險也得關注。“增資擴股解決了所有權結構的問題,但是沒有解決治理結構問題,然而這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治理結構有了以後,如何求真務實把各項制度落到實處,是解決農信社運用好資金、防範好風險的關鍵。”産權制度改革一直以來是農信社改革的重頭戲之一。目前各試點省市陸續成立省信用聯社,選舉産生理事會、社員大會、監事會,以期按照法制和制衡的原則,由所有者、經營者和監督者共同建立起一個有利於信用社健康發展的組織機制和制度體系。(王妮娜)

(經濟日報)         2004-06-16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