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缺乏父母直接監護 留守孩子未來令人擔憂

留守孩子,“差生”的代名詞

父母離家遠行務工,孤獨地留守在家鄉的孩子們,由於長期缺乏父母的直接監護,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在一些人的眼裏甚至漸漸變成了“差生”的代名詞。

為探訪農村留守孩子的生存狀態,記者近日來到了四川省勞務輸出大縣仁壽。這是一個位於川東丘陵地區的百萬人口大縣,農民生活較為貧困,全縣近半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處於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孩子高達13.8萬人,佔全縣學生總數的69%。

據仁壽縣教育局介紹,他們曾對2000名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行過調查,其中48%的孩子成績為較差(每學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孩子成績中等偏下。

地處偏僻的仁壽縣正山口鄉,交通不便,山高缺水,全鄉近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外出務工,鄉里的兩所中小學是留守孩子聚集的“大本營”。鄉中學英語教師張麗,身兼兩個留守孩子較多班級的班主任。她告訴記者:“學習用不用心,從作業本上一眼就能看出來。父母在家的孩子,作業完成得比較及時、認真;父母不在家的,作業差不多全是抄的,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寫。”

鄉中心小學六年級二班的留守孩子也很多。班主任魏東告訴記者,在他的班裏,有一個名叫方敏的孩子,學習本來很不錯,可本學期成績卻明顯下降。仔細一問,才知道方敏的父母春節後雙雙外出務工了,家裏只剩70多歲的奶奶和他。孩子每天放學回家,作業是高興就寫,不高興就不寫,整晚地看電視,白天就到課堂上睡覺。

一時賺了票子,卻可能誤了孩子一生

一些留守孩子因為長期脫離父母的教育管理,生活行為散漫放縱,不良嗜好越來越嚴重,其中一部分人甚至成長為“不良青年”。

這些留守孩子中,絕大部分由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代管。幾十歲的“代溝”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深壑,使他們對孩子基本失去了榜樣作用。四川省仁壽縣正山口鄉中心小學六年一班班主任喻林娟介紹説:“我們班裏有9個留守孩子,7個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些老人務農一生,有的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教育孩子唯一的絕招就是扇耳光。這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由於行為失去榜樣,留守孩子生活上普遍表現為散漫放縱。他們一般都不太懂禮貌,愛講粗話,經常打架鬥毆,衣服臟得黑成一片也不洗,甚至要老師“盯”著才肯理髮。班級勞動時他們大多也是應付了事,缺乏責任心。

魏東老師告訴記者:“週末放假,我經常碰到一些父母不在家的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街頭閒逛,商量到誰的家裏‘狂歡'。一些初中生還學會了抽煙、喝酒,有的甚至開始偷東西。”

在喻林娟老師的班級裏,有一個名叫何剛的孩子,父母一起外出經商多年,賺了不少錢,在家鄉蓋了一座小洋樓,家裏電話、電視、冰箱一應俱全。然而,當老師到他家裏做家訪時,卻發現早上的煎飯還留在鍋裏,余火已經把飯烤得跟石頭一樣硬,床上的被子也是黑的,拖鞋扔得到處都是。喻林娟無奈地質問:“父母在外面賺了錢,卻把教育孩子的義務丟了,再多蓋幾幢樓又能怎樣,難道就能換回孩子的青春嗎?”

情感缺失造成多種不良心理

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許多農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饑餓”而産生了厭世自閉、社會逆反、拜金主義等不良心理。有專家認為,留守生活將是這些孩子心靈上一道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疤。

厭世自閉。由於缺乏父母關愛,留守孩子內心産生嚴重自卑感,喜歡孤僻獨行,不願與人群居相處,常常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外人難以打擾的心靈深處。據四川省仁壽縣教育局調查,部分留守孩子因感覺“生活沒意思”,曾表示出“想輕生”的念頭。農村教師喻林娟説:“這些留守孩子,處於最需要釋疑解惑的年齡。然而,他們卻得不到同人生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交流。心裏話憋一天、憋二天、憋三天……長此以往,他們就會不再對任何人説起,徹底自閉獨處。”

社會逆反。由於父母為養家糊口而外出務工,一些留守孩子認為社會對他們不公平,便産生了仇視他人、仇視社會的心理傾向。在記者進行的一項隨機調查中,不少孩子對父母常年外出表示“恨他們、感覺被遺棄了”,還有38.7%的孩子認為應該“恨社會不公平,父母為了賺錢,沒辦法才出去的”。

拜金主義。由於留守生活的磨煉,這些孩子過早地對“錢”有了深刻體會,一種與年齡不相稱的拜金主義在他們的思想中蔓延。曾一度在農村流行的當兵、考大學等理想,如今隨著打工潮的興起已逐漸失去了市場。絕大多數留守孩子渴求的是長大了當大老闆。即使想考大學,目的也由“出人頭地”變成了“賺大錢”。

精神空虛。父母外出給孩子留出了巨大的自由時間和空間,一些孩子因心靈空虛轉而盲目尋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留守孩子都迷上了打遊戲,有的十幾歲就學會了打麻將,還有的拉幫結派、打架鬥毆。在中學,留守學生成了早戀的主要群體,他們平時一起上學、放學,週末一起出去玩,向父母要的錢多數花在買零食、看電影上。

親情疏遠。長期得不到親人的關愛,留守孩子漸漸淡漠了對親情的渴望。在記者的調查問卷中,有17.2%的孩子認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89%的孩子錶示只是通過電話與父母聯繫,其內容主要是“要錢”。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只是把父母當成了“提款機”。(叢峰  肖春飛)

 

新華網  2004年8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