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徐悲鴻“奔馬”磐溪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6 月08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幼年隨父學畫,17歲時應聘宜興彭城中學、女子師範等三所學校圖畫教師。後到上海半工半讀于震旦大學。1917年留學日本,半年後歸國,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留法,人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受教于弗拉芒格畫室,並在課餘到著名的仰畫室學習。1923年,油畫《老婦》人選法國國家美展。之後遊瑞士、義大利。1927年歸國,任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29年移居南京,于中大任教。1933年至1934年應邀赴法。德、比、意、蘇等國舉辦中國近代繪畫作品展覽及個人畫展。

1937年10月,徐悲鴻隨中央大學內遷抵渝。剛到重慶不久,徐悲鴻見山城人民從兩江挑水上山,吃水很困難,遂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巴人汲水圖》,畫上題寫道:“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立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民國)甘六年(1937年)冬,隨中央大學人蜀,即寫所見。”一年後,此圖在香港馮平圖書館展出,引起轟動,被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此外還有以沙坪壩生活為題材的《貧婦》,題雲:“丁醜除夕,為巴之貧婦寫照。”此間還有重要畫作《風雨雞鳴》、《自畫像》、《月夜》等。1938年,應印度詩人泰戈爾之邀,赴印度舉辦畫展,又赴南洋義賣,將賣畫收入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

1942年6月,徐悲鴻再次來到重慶,在江北磐溪石家調籌辦中國美術學院,聘張大千、吳作人等為研究員。徐悲鴻以畫馬馳名海內外。他畫的馬四蹄生風,獨創一格,意蘊深刻,體現出“天馬行空”的思想境界和擴悍豪放的藝術特色,也蘊含了畫家對民族、國家能早日強盛的殷切寄託。在磐溪,徐悲鴻創作了《群馬》、《六馬圖》等作品;參加了“文運會”主辦的聯合國藝術展覽會、中國美術學院籌備處研究人員第一屆美術作品展、第三屆全國美展等,展出了《奔馬》、《靈鷲》、《山鬼》等作品。1943年,在重慶中央圖書館舉辦了個人畫展。1944年,與廖靜文訂婚。1945年因病住院,其間,周恩來托郭沫若前去探望,帶來延安的紅棗和小米。同年,他在《對時局進言》上簽名,要求民主自由,反對專制獨裁。1946年初,徐悲、鴻離開重慶去北平。徐悲鴻在重慶期間為振興美術事業和抗日救國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