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科學發展觀是對世界負責的發展觀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9 月21 日 |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也共有一個地球。從歷史事實看,許多大國的崛起是以非和平的方式(即戰爭)為本國獲得資源和拓展市場開闢道路的。從現實來看,人類社會發展面臨著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危機以及貧富差距拉大和跨國犯罪猖獗等重大而緊迫的"全球問題"。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一直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強調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有效實踐將向世界證明,中國政府一再強調要走和平發展道路決不僅僅是一種願望和姿態,也不是空洞的外交宣言,而是以內容豐富、觀念清晰的國內發展戰略為理論和實踐基礎的。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決不會走侵略擴張的道路。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科學發展觀開創的中國發展模式必將日益贏得世界喝彩。

中國的發展動向引起世界高度關注

200多年前,拿破侖曾經把中國稱為沉睡的巨人,並以一種驚羨的口氣稱讚中國"一旦醒來,將震撼世界"。拿破侖200多年前的預言正在逐步變為現實。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風雨洗禮的神州大地煥發出一種亙古未有的勃勃生機。面對著中國的重新崛起,海外或讚嘆,稱讚雄獅已醒,21世紀是東方中國的世紀;或慌亂,害怕中國的強大影響自己的稱王稱霸;還有人懷疑中國能否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會由於各種矛盾無法解決而崩潰;也有人忌妒,惡語中傷,恨不得中國被重新瓜分,淪為殖民地。

美國保守派學者卡根認為,19世紀末德國統一後的崛起和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崛起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説明,大國的和平崛起是不可能的。崛起的中國不會融入西方建立的東亞安全體系、自由價值觀以及自由世界秩序。現在,美國正在緊張不安地關注著中國不斷集結軍事力量、時不時爆發的民族情緒以及常常表現出自信和對糾正歷史不公的渴望。美國要麼放棄亞洲的主導地位,要麼採取措施遏制中國。那種認為中國只尋求經濟增長,不會威脅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總裁傑西卡·馬秀絲去年9月在美國"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研討會指出,中國的崛起面臨著嚴重的國內挑戰,地區差距、治理惡化、社會不穩定、經濟轉型尚未完成和環境惡化等困擾著中國。這就是我們在會議主題上使用"問號"的原因。他説,我們要探究的是,未來25年,中國能否實現經濟的市場化轉型?中國的貿易是否會保持持續的增長,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中國能否克服國內問題,確保其可持續增長?中國如何利用其增長的經濟和外交實力影響美國的利益?

1992年在日本京都簽署的,今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是人類保護全球環境和防止人為引起氣候變暖可持續發展行動的里程碑。雖然中國暫無減排義務,但長遠看來,中國必然面臨巨大的減排壓力。首先美國就曾以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為由拒絕簽署。從總量上看,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1990-2001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凈增8.23億噸,佔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預計到2025年前後,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國際上流行的觀點認為,要實現公約"把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準上"的最終目標,要以中國實施大量減排為先決條件。這對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技術相對落後和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確實是嚴峻的挑戰。

總之,各種對中國發展動向的議論非常之多,雖然不一定非常準確,有的甚至別有用心,但反映一個基本事實是準確的,就是中國的發展道路或者發展模式如何,不僅關係到中國的民族振興韆鞦大業,也深深影響世界的和平、穩定和整個人類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將造福于整個人類

中國由於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並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追求民族復興的過程中,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姿態,對人類追求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首先,降低世界能源和資源消費增長速度,為世界經濟健康發展作出貢獻。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要努力探索新型工業化的道路,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降低能源和資源的消耗,在促進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方面儘自己一份貢獻。我國目前尚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至今仍然是以消耗大量資源為特徵的粗放發展模式,目前萬元GDP能耗水準是發達國家的3至11倍。在每人平均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加劇了能源資源的供求矛盾。"資源約束"矛盾的嚴重性超出許多人的想像,如果中國人都過上美國那樣的生活,把現在整個世界的能源都拿來也不夠用。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我們不可能像歷史上的德國和日本為了擴大自己的發展生存空間,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別國的資源,也不能像今天的美國那樣,為了控制中東的石油,打著"民主"、"人權"和"反恐"的旗號發動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譴責的伊拉克戰爭。中國是個負責任的大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我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改變粗放的發展模式,就可以實現資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目的。

其次,為國際社會改善全球生態平衡努力注入強大活力。減緩氣候變化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大量科學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給世界許多地方旱澇災害、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農林牧漁業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逆轉、持久的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污染排放強度高,每單位GDP産生的氮氧化合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國的16.6倍,美國的6.1倍,印度的2.8倍。在經濟規模擴大的背後,我國主要水系的大部分已是四五類水質(不能飲用);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340個大中城市中60%遭到空氣污染。如果我們不能解決自己的嚴重污染問題,不但自己生活的不好,而且也會影響全球環境,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仍然在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南北差距日益拉大。從長遠看,這也必將損害整個世界經濟的協調發展。中國的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一個重要內容是要統籌區域之間的發展,不要使地區差異過大,發展太不平衡危及整個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這一點取得成功可以為世界爭取縮短南北差距努力提供有益的參考,以推動建立全球南北均衡發展的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中國在國際上一直主張要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步伐,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發展水準。中國認為,儘快縮小南北差距,既是國際社會的責任,也是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早在80年代中期,鄧小平在與一些外國訪問者談話中就尖銳指出,如果發展中國家不發展,發達國家要想再發展也很難,因為它們的資金技術沒有出路,自己的市場有限。但是,如果中國自己不能在國內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致使地區差距過大,我們在國際社會發言就沒有説服力,也不能提供積極有效的經驗和啟示。如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2004年世界銀行舉行的全球扶貧大會就選擇在中國上海召開,目的就是向國際社會推薦中國的扶貧經驗,這就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楊發喜)

 

相 關 新 聞
· 顧秀蓮視察雲南 指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婦女發展
· 蘇楊:以科學發展觀看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
· 劉延東:以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