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從土地變革看上海“破繭”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8 月08 日 |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城市發展中,土地矛盾日益突出。上海市推行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實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很多時候,細節的調整常預示某種全局性變革的啟動與深入。

7月中旬,上海市政府重申,今後在城市建設各方面,上海將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實施“批項目、核土地”,將土地規模控制與核定作為項目用地的重要考量因素。

7月20日,上海公佈上半年經濟運作狀況。在引人關注的10.3%的GDP增幅背後,是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較全國水準的優勢也縮小至不到1個百分點。這似乎在説,眼下的上海正面臨新一輪發展的瓶頸。

而當前,上海各方普遍認同的看法是,現階段困擾這座城市發展的五大瓶頸中,“土地約束剛性化”是僅次於“商務成本高啟”的又一核心問題。從化解土地矛盾中,或許可看到上海這座城市在發展瓶頸期如何“破繭”。

管理方式之變

作為上海金山區廊下鎮萬春村的農民,42歲的盧余明在自家宅基地上建的樓房,在村裏也算不錯了。而現在,在離他家不遠處,一個由50多幢多層和小高層樓房組成的小區,已接近完工。到明年春節,他和全村人都要像城裏人那樣,搬進小區住了。

這在當地稱作宅基地置換。其目的是集約使用土地,同時提高農民生活水準,為農業産業化和現代化創造條件。萬春村通過宅基地置換,耕地面積增加了97.32公頃。目前在上海,共有15個村開展了這項試點,促進農村土地的集約使用。

顯然,對上海這個快速工業化、而土地資源又非常稀缺的城市來説,如何有效變革管理手段與方式,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一道必須破解的難題。

去年開始,上海在松江、青浦等區開展工業區産業評估制度試點,通過發佈《上海産業能效指南》、《上海産業用地指南》等一系列細化量化的評估體系,對有意入區的工業項目進行包括産業導向、環境保護、用地需要等指標在內的經濟社會效益綜合評估和審核,不達標者不接納入區。

大半年來,最大的變化是“引資”變成了“評資”。提高準入門檻後,項目投資密度大幅提高,土地集約利用度進一步提高。如嘉定區對72個項目進行評估,準入32個項目,平均投資密度達每畝31.23萬美元。與此同時,除了“招商”,還在“送商”———去年以來,青浦等5區共淘汰能耗高、産值低、污染重的劣勢企業250多家,騰出土地6875畝。

當然,從粗放到集約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上海而言,集約利用土地是建設節約型城市的重要一環。按上海決策層的思路,要切實採取可操作、可衡量的辦法把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落到實處,同時要建立起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的供地機制,為上海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思維方式之變

過去,土地一直是區縣招商引資的“法寶”。然而土地資源是有限的,當沒有更多土地資源吸引企業之時,區縣靠什麼“築巢引鳳”?

南匯的做法就是“無地招商”。他們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增資擴股、“騰籠換鳥”、收購兼併、樓宇經濟、現代服務業和登記註冊等6種無地招商模式,在上海走出了一條土地瓶頸制約下的發展新路。

近來,“無地招商”正迅速走紅上海。根據該市外經貿委主任潘龍清的説法,所謂“無地招商”,一是在中心城區發展“樓宇經濟”,二是在郊區對一部分容積率低的工業園區進行二次改造,對有多餘土地的老企業進行增資擴容。

上海歷經了10多年“高強度”的開發和招商引資後,目前依然是國際資本在中國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但迫在眉睫的問題是,這座城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那種簡單地以土地、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做法已難以為繼。今年以來,對“無地招商”的嘗試,被認為是土地資源緊張的上海最佳的引資方式。

而地處杭州灣北岸的上海化學工業區,跟一般的工業區最大的不同是,其土地是圍海造地“長”出來的。當年在規劃時,市裏就明確了儘量少佔耕地,通過圍海造地來解決化工區用地的指導思想。如今,化工區已批准受讓土地13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圍海造地,而規劃的29.4平方公里用地,也絕大部分是幾十年來形成的灘塗地和新圍墾形成的地。

其實,無論是“無地招商”還是“圍海造地”,都可以從中看到上海發展理念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這些並非上海的應景之作,而是一條其主動選擇的契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增長方式之變

6月11日,上海西郊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在嘉定區江橋鎮開工。這是上海建立的首個大規模生産性服務業集聚區,也是上海市郊工業區向現代服務業園區轉型的首次嘗試。

與過去江橋工業園區廠房林立不同,該園區著眼于集約使用土地,完全按照未來生産性服務業企業要求佈局,分為企業總部基地、行業服務中心、研發服務中心等各種功能區域。與以往吸引製造企業入駐不同,新園區將注重吸收中小型跨國企業總部入駐。

比江橋工業園更不起眼的,是同樣位於嘉定的南翔節地型工業園。園區裏30幢嶄新的四層結構標準廠房依次排列,看起來更像新型住宅小區。從土地面積來算,這個面積只有228畝的園區,絕對是滬上工業園中的“小弟弟”。但這裡入駐的卻多為技術含量較高的IT、生物醫藥等企業,其中台灣液晶卡通電視生産商———寶麗公司就租訂了6幢廠房。在廠房全部招租完成後,園區年産值將達10億元左右。

在這兩個具有典型“節地概念”的園區背後,或許蘊含著上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思路:在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走通科教興市這“華山一條路”。

7月中旬召開的中共上海市委八屆七次全會,對上海的發展作出了總體研判:“從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看,上海正處於經濟體制轉軌、經濟結構提升、社會結構轉型、城市功能轉換的關鍵時期。”

眼下,上海已經歷10多年的健康快速發展。上海市領導清醒地提醒大家:一定要看到,上海經濟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財富驅動”,即依賴資源拉動。這種增長路徑在發展初始階段不可避免,但往後已不足以支撐上海的未來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説,集約使用土地只是一個窗口。它讓我們看到,上海經濟增長軌道或將在2005年發生變化,轉向集約型、節約型的增長之路。

以經濟密度為主線推進集約用地(專家視角)

張兆安(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諮詢部主任、研究員):

用戰略發展眼光來看,集約用地應該成為上海未來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這不僅是由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特徵和資源約束特徵所決定的,而且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迴圈經濟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方向和重要抓手。

從這個角度出發,多視角、多層面、多途徑地推動集約用地,必然也就成為上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那麼,用什麼指標來考量集約用地?換一句話説,用什麼主線來緩解經濟增長與用地空間的矛盾?回答這個問題,很有必要推出並強調經濟密度的概念,即重視每平方公里的經濟産出或單位面積的經濟産出。通過致力於經濟密度的提高,來解決上海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矛盾。(記者 高淵 孫小靜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