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張國祚: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處理好十二對矛盾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6 月14 日 |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張國祚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所以被稱之為科學發展觀,因為它科學地回答了發展的本質、發展的目的、發展的內涵和發展的要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那麼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呢?根據胡錦濤同志關於“五個統籌”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有關論述,我們認為,需要處理好十二對矛盾。

之一 數量與品質的矛盾

GDP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産活動的最終成果,是衡量經濟發展總體情況的一個最重要指標。但是只看重GDP總量,而不看重經濟品質,是不行的,這就相當於衡量一個人飲食健康狀況,只看飯量,不看營養結構一樣。如果某地區的經濟發展總量不少,但卻是粗放型的,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差、資源浪費大,其産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那麼,這樣的發展必然缺少後勁,缺少可持續的動力。因此,發展經濟不僅要靠數量規模,更要靠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沒有足夠的數量和規模,就無法為技術更新提供經費保證;而沒有先進的技術更新,數量規模的擴大並不必然增強競爭力,甚至會帶來負增長的隱患。

之二 城市與農村的矛盾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佔全國人口70%以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中所處地位舉足輕重。農民富,天下富;農村穩,天下穩;農業興,天下興。能否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我們整個事業的基礎。我國城市人口雖然不足30%,但是城市的發展卻集中代表了我國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水準。從現實來看,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水準差距仍然很大,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實際收入比大約為6:1,而且農村尚有1.3億剩餘勞動力無業可就。如何解決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問題,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如何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業增産、農民增收、農村變富,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個重大而現實的問題。

之三 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矛盾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較西部地區改革開放早、經濟基礎好、招商引資條件好,因此,發展的速度和效益遠遠高於西部地區。西部的現代化建設需要東部的技術、經驗和資金。但是西部地區也有自己的潛力和優勢。西部有豐富的資源和廣大的市場。為了使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實現良性互動互補雙贏,必須按照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形成東部幫西部、帶西部,西部趕東部、促東部的發展格局。東部通過幫帶西部,擴大市場,進一步提升競爭力;西部則通過趕促東部,壯大自己,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

之四 公平與效率的矛盾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我們黨現行分配政策的一條重要原則。強調效率優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強調兼顧公平,符合社會主義要求。人與人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素質優劣、能力大小、生産效益好壞是不一樣的,因此,其生産效率和貢獻是不可能一樣的。按勞分配也好,按生産要素分配也好,所得報酬也是不可能一樣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分配問題上,只考慮公平,不講效率,就不利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只考慮效率,又會過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於實現社會公平。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重效率,但不唯效率;講公平,但不搞一刀切。

之五 先富與共富的矛盾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政策。這一政策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使一批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仲介組織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等先富了起來。社會的財富終究是有限的,有先富起來的群體,就必然有相對貧困的群體。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0.4的警戒線,如果把全社會的人按最貧、次貧、中等、次富、最富分成五個部分,那麼最貧的1/5人的收入只佔全社會的4.27%,而最富的1/5的收入卻佔全社會的50.13%。適當拉開收入差距對現實來説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社會主義的本質最終要實現共同富裕,從長遠發展來看,收入差距拉大則是有害的,是要妨礙社會穩定的。因此必須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擴大中收入者比重,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這樣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之六 保護資源與發展經濟的矛盾

發展經濟沒有資源不行,而資源都是有限的。於是當代有些發達國家很注意保護本國資源,往往寧可漂洋過海出高價購買外國的石油、礦産、木材,也不輕易動用本國資源。我國現在經濟發展很快,對各種能源、礦産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我們僅靠進口就不行,一是我們資金有限,二是國際政治有許多制約因素,不容易買到,而國內的有限資源會坐吃山空。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既要發展經濟又能保護資源呢?主要應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發展科技,提高産品科技含量,節約資源,提高效益;二是發展迴圈經濟,不斷探索産生再生資源的渠道;三是搞好對外關係和對外貿易,進口緊缺資源。

之七 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類要生存發展,必然要利用自然之物,但是,如果人類對自然過度砍伐、開採、捕獵,就會破壞生態平衡,毀掉自己的生存家園。正如恩格斯所説:“人類不要過度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征服,因為每一次這樣的征服都使人類遭到自然界的懲罰。”他還舉例説:“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西亞以及其他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不毛之地。”我國西北地區土地沙漠化也有沉痛的教訓。因此,我們應該使自然在為人類社會發展服務的過程中,受到越來越科學的保護,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之八 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矛盾

“只有把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鄧小平的一句名言。它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標誌,也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為了發展經濟、建設物質文明,我們需要借用資本主義的一些做法,包括發展市場經濟,在這種條件下,難免滋生些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思想文化。只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用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用積極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去教育人、引導人,才能抵制和戰勝資本主義的精神垃圾。否則,一個沒有信念、沒有正氣、沒有愛國精神的民族,即便暫時把經濟搞上去,最終也會垮下來。反過來,如果空講政治、空講理想信念,而沒有必要的物質文明作基礎,那麼這樣的精神文明教育是沒有説服力的,最終也會垮掉的。只有兩個文明相輔相成,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之九 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矛盾

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國拿不出巨大的財力發展軍事高科技;同樣,沒有高科技裝備起來的無可匹敵的軍事實力,美國也無法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恣意妄為地搶佔市場、掠奪資源、操縱國際經濟運作。這是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得益彰最典型的例子。“財大氣粗”不僅表現在經濟實力上,也表現在軍事實力上。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假如只顧集中精力發展經濟,而忽視國防建設,甚至認為國防建設太浪費錢,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成為跛腳經濟巨人,在政治上直不起腰來,甚至為人作嫁衣裳,斷送經濟發展成果,最後被分化和西化。因此,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者缺一不可。不要因為敵對勢力別有用心地散佈“中國威脅論”,我們就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不敢理直氣壯地加強國防建設。

之十 局部發展與全局發展的矛盾

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地各部門經濟、文化、資源、環境狀況有很大區別,各地各部門的利益所繫也不相同,發展什麼、怎麼發展,各地各部門的要求也必然不一樣。對某地某部門有利的某種發展,對其他地區部門、對全局未必也是有利的。因此,各地各部門在求發展謀發展時,一定要有大局意識,一定要努力使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總體的長遠發展。而國家在規劃全面發展時,則要充分考慮到各地各部門的特殊性和彼此之間的互補性,要在實現國家總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努力調動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並使全局發展的成果普遍受益。

之十一 國內發展與國外發展的矛盾

現在處理國際雙邊關係時,經常聽到一個詞叫“雙贏”,這比過去那種簡單的“你死我活”要高明一些。但是,雙贏並非意味著雙方贏得一樣,事實上也不可能贏得一樣。雙贏的意義在於求同存異,各取所需。“雙贏”的背後有鬥爭,有較勁,有協商,有妥協,有讓步。“異”是絕對的,“同”是相對的,否則競爭就不存在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中國的發展必須放到國際大環境中去考慮,只關心自己得失,不關注別人死活,肯定不行;只有以我為主,兼顧別人,求利己而不損人,才能創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為國內發展爭得良好的國際空間。

之十二 構建和諧與批評鬥爭的矛盾

胡錦濤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求民主法制,説明民主法制建設還面臨不少問題;要求公平正義,説明社會上還存在徇私不公的邪氣;要求誠信友善,説明社會上還存在虛假醜惡的現象;要求充滿活力,説明社會創造力還沒有完全激發出來;要求安定有序,説明社會上還存在動亂不穩的因素;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説明社會上還存在違法違紀毀壞自然的行為。因此,構建和諧社會並不是要搞不分是非、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構建和諧社會也需要拿起批評鬥爭的武器,去剎住那些徇私不公的邪氣,去制止虛假醜惡的現象,去克服動亂不穩的因素,去推動各項法令的執行。  (2005年 第六期)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