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4 月01 日 | 文章來源:《求是》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發展,作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決策,並提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工作要求。深刻領會中央決策的重大意義和精神實質,並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貫徹落實的政策措施,是擺在我省面前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湖北處於中部的腹心地帶,區位優勢和綜合優勢明顯,無論經濟實力、地理區位,還是歷史地位和現有基礎,都應該加快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作出更大貢獻。省八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年有明顯變化,五至七年有較大變化,努力使湖北的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逐步把湖北建成中部重要的優質農産品生産加工區、先進製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現代物流中心區的奮鬥目標,積極做好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著力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長期困擾我們的農民負擔重、國企改革任務重、防汛任務重、財政包袱重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或有所緩解。武漢城市經濟圈建設輪廓清晰,縣域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支柱産業全面復蘇,招商引資碩果纍纍,産業集群效應初步顯現。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機遇,全力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必須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産業

胡錦濤同志強調,要鼓勵各地區著重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産業。溫家寶同志指出,要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綜合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科技實力的比較優勢,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産業。有競爭力的産業是中部崛起的基石,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必須下大力氣提升産業競爭力。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産業有沒有競爭力,是經濟能否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有了競爭力,發展才有後勁;否則,即使求得了一時的發展,最後還會掉下來。所謂有競爭力,就是産品有市場,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得住腳。所謂有競爭力的産業,或者是形成了優勢産業群、産業鏈,生産經營的成本較低;或者是擁有領先於人的技術;或者是依託特色資源形成了特色産業。在發展工業、引進項目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競爭力的問題,認真分析本地的特點和條件,培育發展有競爭力的産業。

就湖北來説,培育有競爭力的産業,就要重點培育大型骨幹企業,全力支援武鋼、東汽、華新、宜化等企業的發展,並通過重組、聯合、兼併等途徑,引導一般的中小企業向其靠攏,幫助它們做強做大。提升産業競爭力,還要分析和發揮湖北蘊藏的巨大潛力。比如,“三線”建設期間,國家在這裡建立了一批大型工廠,雖然這些企業目前大多比較困難,但擁有大批技術工人和成熟的生産經營管理經驗,在技術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湖北還具有較好的農業基礎,比較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和較高的灌溉水準,在農産品生産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湖北地處祖國腹地,在這裡建廠辦企業,運輸半徑短,成本相對較低,在開拓市場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因此,加快發展首先要認清本地的比較優勢,包括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科技優勢等,把這些優勢發揮出來了,就能形成競爭力,就能保持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

培育有競爭力的産業,還要從湖北的産業特色和競爭優勢出發,加快優勢産業的資産重組和資源整合,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大力發展新興産業,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工業化水準和市場競爭力。湖北是老工業基地,最近幾年,通過下大力氣推進國企改革攻堅,盤活了經濟存量,優化了經濟增量。鋼鐵、汽車、煙草等優勢産業經過大規模的資産重組和結構調整,原有的優勢得到了加強,效益與品質明顯提高;通過引進、消化與吸收,一批世界知名的企業落戶湖北,以IT業和制藥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得到長足發展。湖北已經做出規劃,力爭在2008年左右,使全省汽車、電子資訊産品製造等行業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在具有競爭力的前提下,形成汽車生産能力100萬輛,鋼生産能力2000萬噸,煉油和石化産品生産能力1500萬噸,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沒有落後的産業,只有落後的産品和企業,産業有沒有競爭力,關鍵在企業。湖北國有大企業、老企業比較多,國有經濟存量很大。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仍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産業競爭力的基礎性工作。我們將積極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援民營經濟發展,使一批大型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一批國有企業轉制為民營企業,一批民營企業成為湖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進一步加快推進國有大企業的戰略性、開放性重組,全力支援東汽、武鋼等大型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進一步加快國有中小企業轉制步伐;進一步加大省屬企業改革力度,努力儘快完成改制重組任務。只要有利於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就業,什麼改革形式都可以探索和採用。

發展環境的好壞,是決定一個地區經濟競爭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把改善環境作為黨委領導經濟工作的主要著力點,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作為吸引投資者的關鍵環節,從改革體制和機制上下功夫,努力營造公開公正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形成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我們要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可以下放的權力一律下放,可以取消的收費一律取消,可以精簡的審批一律精簡;努力提高政府運作效率和服務水準,在全省上下普遍推進行政服務中心、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綜合招投標中心和國庫集中收付中心建設;以財政和編制管理為重點,以電子政務為主要載體,以規範公開的內容、程式、方式為突破口,以明確進度要求和建立責任制為手段,大力推進政務公開;研究從源頭上治理“三亂”的制度措施,徹底公開各種收費,並建立亂收費的申訴受理機制,依法依紀處理各種亂收費行為;大力推進“信用湖北”建設,繼續開展“信用市縣”評比活動,並不斷完善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大信用體系;改革行政執法體制,積極推行相對集中處罰權和綜合執法改革,克服多頭、多層執法現象,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執法;強化監督,加強各級人大、政協對法制環境的監督,建立各級黨委、政府對輿論監督的整改反饋制度,支援審計監督。

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必須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

中央提出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決策,必須統籌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從湖北省情出發,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武漢城市圈和縣域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抓好龍頭,帶動基礎,培育湖北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一是發揮武漢的龍頭作用,加快武漢城市圈發展。武漢作為全國特大中心城市和中部最大的經濟中心,是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在武漢100公里半徑內,集中了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中小城市,形成了湖北乃至長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是湖北人口、産業、城市最為密集的地區,區位條件優越,産業基礎較好,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較強,是中西部産業特色最為突出、最具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加快武漢城市圈發展,一方面,要從區域規劃、財政體制、項目佈局等方面,全力支援武漢發展,把武漢做大做強,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整合城市圈內資源,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産業佈局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特別是要加快推進城市圈交通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圈內城市間的經濟技術協作與産業融合,在企業改組聯合、産業鏈延伸、産品開發等方面加強合作。要充分發揮武漢城市圈的綜合優勢,聯手對外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力爭武漢城市圈經濟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準2—3個百分點,輻射帶動全省經濟加快發展。

二是堅持“一主三化”的方針,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實力不強、活力不足、財政困難,是制約湖北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産業化之路。發展縣域經濟重在放權、放活。要下放省級審批管理許可權,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擴大擴權縣市試點範圍,賦予縣市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和決策權。要完善財政省直管縣體制,從資金、技術、項目、人才、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要支援鼓勵各縣市放手發展,營造比學趕超的發展氛圍。各縣市要認真分析自身的比較優勢,研究本地的競爭力,打造主導産業和骨幹企業,並實施産業聚集和産業配套,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板塊經濟,形成産業集群,壯大特色産業和規模優勢,提高縣域工業化水準。力爭每個縣市培育1—2個競爭力強的支柱産業和幾個稅收過千萬元的骨幹企業,經過3—5年的努力,使全省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稅收增長60%以上,財政狀況明顯好轉。

三是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努力解決“三農”問題。湖北作為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産區,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採取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幫助農民增收。當前,特別要重視利用沿海和省內一些企業招工緊張的機遇,大力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通過發展“打工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千方百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援力度。要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科技興農,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要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産品加工,帶動農民增收。要加大老區建設和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力度,改善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要維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依法完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堅決糾正截留、挪用失地農民土地補償費和人員安置費的行為。要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改革,通過改革使農村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目前湖北的稅費改革基本到位,現在關鍵是要搞好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包括改革鄉鎮機構,精簡人員,進一步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改革農村教育體制,有效配置教育資源,建立農村義務教育最低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農村教育品質;改革縣鄉財政體制,規範財政轉移支付,增加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建立縣級政法最低經費保障機制等,力爭兩三年內全省改革基本到位。同時,要通過改革體制、完善機制、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農村文化、科技、衛生、防疫等社會事業方面的支撐體系。

三、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必須努力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社會進步,建設和諧社會,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任務。我們必須更加關注社會發展問題,特別是要把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公益事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解決社會事業發展“腿短”的問題。

一是要通過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增強社會事業發展的活力。要區別不同情況,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的體制改革。對那些盈利型、能推向市場的事業單位,在解決好社會保障問題的基礎上,堅決推向市場。屬於公益性事業的,應改革幹部人事制度和工資制度,逐步改變財政資金補貼的辦法,通過實行政府採購、項目招標資助等辦法,將資助資金直接用於公益服務項目,達到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目的;對非盈利的公益事業,應納入公共財政範疇,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特別要針對農村稅費改革後出現的新情況,將社會事業領域的財政支出向農村傾斜,加快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對農村義務教育、農業技術推廣、優撫等,要逐步建立最低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正常運轉。

二是要充分發揮教育、科技優勢,為促進中部崛起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科技進步是促進中部崛起的決定性因素。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抓好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工作,促進科技與産業結合,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加快實施科教興鄂戰略,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啟動一批重大科技計劃和科技專項,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技術和産品,建設一批産業帶動作用大的科技示範工程和技術研發基地,實施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各類企業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關係長遠發展的頭等大事,加大投入,加強技術開發中心建設,自主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産品。促進中部崛起從根本上説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取決於人才培養。要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重點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切實將保障義務教育經費作為財政支出的第一要務,改善辦學條件,減輕農民子女的就學負擔,確保農村適齡兒童100%享受義務教育。繼續發揮高等教育優勢,發展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作為衡量辦學水準的主要標準。加強勞動就業和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落實人才強省戰略的各項政策措施,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改革評價使用制度,健全激勵機制,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努力實現人才強省的目標。

三是要認真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儘快建立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高度重視血吸蟲病、艾滋病的預防和救治工作。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落實扶持就業再就業的各項政策,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品質。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穩定低生育水準,建立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和利益導向機制,切實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合理開發利用磷礦等資源,制定優惠政策,對節能降耗、節約資源的項目和産品給予支援和鼓勵。強化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嚴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抓緊解決好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

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必須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一項充滿艱辛、需要長期為之奮鬥的事業。我們要始終保持革命戰爭年代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求真務實,頑強拼搏,扎紮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

一是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要科學地發展、更好地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態度加快發展。在堅持“五個統籌”、保護環境資源、維護群眾利益的前提下,發展得越快越好。不加快發展,保障群眾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擴大就業再就業等問題就難以解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也無從談起。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加快湖北發展。加快發展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面對困難,各級領導幹部都應保持一種奮發有為、迎難而上的精神狀態。要有目標,但不能壓指標;要比較,但不能盲目攀比;要有緊迫感,但不能浮躁。要用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制定任期的工作目標和年度的工作任務;要向發展好、發展快的地方或部門學習,搜尋不足、加快發展;要把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分解到部門,責任明確到人,加強督察,年底結賬,使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要將想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幹部放在關鍵的領導崗位上,對工作不力、長期不能改變被動落後局面、群眾意見較大的幹部,要予以調整或降職使用。

二是要把基礎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胡錦濤同志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多幹群眾急需的事,多幹群眾受益的事,多幹打基礎的事,多幹長遠起作用的事。是否重視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是考核一個幹部是否樹立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尺度。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著力培育有競爭優勢的産業,著力推進制度創新,著力培養幹部清廉務實的作風,著力提高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著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看一個地方的發展,既要看經濟指標,更要看基礎性、長遠性的工作。當前要特別重視加強制度建設,以制度創新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因為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具體體現。堅持科學發展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要靠制度;規範行政行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要靠制度。省直各部門應把制度建設放在部門工作的首位,針對本部門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制度上尋找解決的根本辦法。各級黨委、政府應把重大的制度建設抓在手上,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要把制度創新的情況作為衡量幹部改革創新意識的重要尺度和考核幹部政績的重要方面。要從湖北實際出發,把影響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問題,尤其是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制度建設的重點來抓,如農村稅費改革後鄉鎮機構設置、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土地流轉的規範化問題,黨政機關部門預算的規範化、禁止設立“小金庫”和濫發補貼問題,禁止政法機關創收問題,高校收費和招生的規範問題,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等,都要抓緊研究、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儘快取得實質性進展。要加大制度執行的力度,建立制度執行、反饋、督察機制,加強檢查和督辦,實行嚴格的獎懲,使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成為推動工作的有力手段。

三是要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加快湖北發展、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關鍵在各級領導班子,而班子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作風。要結合正在開展的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教育和引導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為民、務實、清廉”。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努力在全省上下倡導和形成講真話、辦實事的良好風氣,既反對虛報浮誇、欺上瞞下,也反對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要大力提拔一心一意抓改革、求發展、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讓作風漂浮、熱衷於搞“花架子”和做表面文章的人沒有市場。要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對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事項,特別是重要的發展項目、重要的改革舉措、重要的信訪案件,都要逐一進行分解,任務落實到人,責任明確到人,加強督促檢查,嚴格考核獎懲,一抓到底,抓出實效。要教育和督促各級領導幹部嚴格廉潔自律,加強對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監督,嚴肅查辦重大案件,堅決糾正行業和部門不正之風,認真研究制定貫徹落實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具體辦法,通過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端正黨風政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湖北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勤勞勇敢的荊楚兒女無論是在革命、建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都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早日實現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鬥。

(作者:俞正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

《求是》 2005年4月1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