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江蘇讓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25 日 | 文章來源:新華網

深入江蘇城鄉採訪調研,感受到濃厚的發展氣氛和蓬勃的發展活力,這裡在保持經濟連續多年兩位數增長的同時,努力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百姓。

“發展經濟,善待百姓”,是江蘇大力倡導的發展理念,也是各級幹部的不懈追求。進入新世紀後,江蘇省對富民問題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從做出決策的依據,到發展目標的確立,再到政策措施的制定,都把富民作為根本的取向。

江蘇省委研究室主任王雪非説,江蘇把富民作為實現“兩個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點,以“百姓得實惠,利益得兼顧”作為衡量群眾是否享受到發展成果的評判尺規,並將城鄉居民收入指標明確為發展指標中的核心指標,引導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關注民生,追求應有的政績。

江蘇人多地少,每人平均耕地不足1畝,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和稀缺的土地資源無法有效配置。省裏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思路,依靠工業化致富農民,依靠城市化帶動農村,更加注重反哺農業,回報農民。

在促進農民富裕方面,江蘇採取推進農村勞務輸出、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村千家萬戶辦實事等措施,效果明顯。近兩年,實施500萬農民由農向工、由鄉到城、由北到南的大轉移工程,省財政先後安排6000萬元專款,用於“百萬農民大培訓”,提高了農民務工經商的技能,全省一年新增勞務輸出超過70萬人。全省還拿出200億元資金,用於農村改水、草危房改造、鄉村道路建設改造、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調整完善農村稅費改革等方面,顯著改善了江蘇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同時,認真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去年全省糧食增産36億公斤。

建立區域共同發展機制,加快蘇北建設全面小康的步伐。江蘇區域發展梯度特徵十分明顯,蘇北地區發展水準一度曾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省委省政府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找出蘇北發展滯後的癥結:工業化滯後,內生力量不足。

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江蘇推出既要“授魚”更要“授漁”的新舉措。一方面,加大資金的幫扶力度;另一方面,培育蘇北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推動蘇北工業化進程。省裏對蘇北幫扶政策重點從“保吃飯”調整為“促發展”,推動産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尤其是蘇南産業過江北上和蘇北勞動力跨江南下,激活了蘇北發展的內生力量。

傾情幫助困難群眾,使人人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江蘇經濟社會多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但也存在著生産生活比較困難的群眾。為解決這一問題,全省建立完善扶貧幫困和低收入者救助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符合低保條件的36.5萬城鎮困難群眾實現了“應保盡保”,已有44.3萬特困農民享受到農村“低保”。揚州市拿出資金建設解困“定銷房”,購房價格每平方米790元,專為特困家庭提供。

江蘇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既然是為人民群眾謀發展,就要妥善處理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農村徵地中,已將徵地補償最低標準由原來的每畝1.56萬元,提高到分地區實行的2.3萬元和3.8萬元,防止被徵地農民利益流失,並在有條件的地方將這部分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陽光操作和規範操作;這些措施都有效地化解了社會矛盾。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江蘇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協調推進“三個文明”建設,正在拓展惠民內容,提升惠民層次,已提出新的目標:讓人們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讓人們具有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讓人們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讓人們擁有最佳的居住環境;讓各類人才充分涌現。今後三年,江蘇將投資100億元建設重點社會事業項目。

江蘇富民的生動實踐再次説明,必須把加快發展與科學發展統一起來,在統籌中加快發展,在協調中加快發展,這樣的發展才是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發展,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越發展。

(記者李光茹、謝登科)

新華網  2005年3月25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