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東部新跨越:“倒逼機制”逼出浙江發展新天地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21 日 | 文章來源:

到過浙江的人,都會感嘆浙江的變化;了解浙江發展歷程的人,都會驚嘆浙江人抓機遇的本領。得市場經濟風氣之先的浙江,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又譜寫了具有鮮明浙江特色的發展新篇。

多年來,浙江GDP居全國第四,每人平均GDP列全國第四。2004年浙江又邁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全國第四個GDP超萬億的省份,達到11243億元,“資源小省”成了“億萬富省”。我們走訪浙江大地,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喜訊面前,議論最多的是“憂患”;談經驗之時,聽到最多的是“倒逼”。

揭自己的短 逼自己改路

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天地,是“倒逼”出來的。

這些年,浙江經濟年年實現高增長,但與之伴生的“負效應”也同樣“可觀”,他們為GDP的增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發展受到資源要素緊缺的嚴重約束,電力緊張的問題尤其突出,電力負荷缺口居全國之最,電煤庫存僅為安全警戒線標準量的一半;土地的制約進一步加大,可用耕地最多只能再支撐10年;環境污染嚴重,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生態環境承載力已基本達到飽和。由此,大批企業無地建廠,無電開機。

一方面是資源要素嚴重緊缺,一方面是資源要素大量消耗,解決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粗放發展的矛盾,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浙江省主要領導近年來經常在不同的場合叩問:浙江這列經濟快車到底還能快多久?

中央提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浙江省以此為契機,開始運用“倒逼機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既快又好的發展道路。省委書記習近平甚至提出“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脫胎換骨”這樣的要求。

用“倒逼”的苦 換發展的甜

當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後,有不少人不理解、困惑甚至牢騷滿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要素和環境約束的“倒逼”帶來的越來越嚴酷的現實,使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開始意識到,這是在經濟領域引發一場“效能革命”的歷史性機遇。

紹興市委書記王永昌在宏觀調控政策出臺不久就闡述他的“倒逼機遇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壓力,需要動力,宏觀形勢及調控政策的新變化“逼迫”大家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誰先抓住這個倒逼的機遇誰就在發展中贏得先機並贏得未來。

在明確的“倒逼機遇觀”指導下,紹興市有關部門制訂出臺了一份新的産業導向目錄,嚴格限制水泥、印染、化纖行業一般性的産能擴張項目,重點鼓勵資訊、精細化工、機電一體化等高附加值、節能環保、優高農業等項目。為此,全市對原定40余個重點技改項目重新篩選、排隊,砍掉了一批技術含量不高的項目,鼓勵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紹興只是浙江的一個縮影。浙江産業結構“倒逼機制”戰略的最大手筆在於,用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産業置換傳統産業中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部分,從而使得資源發揮更大效益。 2004年,浙江工業總産值比上一年增長29.7%,而萬元能耗卻比上一年下降10.7%。浙江嘗到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帶來的甜頭。

用人家的地 産自己的糧

在運用“倒逼機制”時,浙江省認識到,在高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必須開闢新的發展途徑,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各種要素的合理配置。

浙江光宇集團在青海省投資30億元的純鹼項目,現已開工建設,利用當地豐富的鹼資源,既可為其玻璃主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降低生産成本,也可為其他企業提供原材料,成為大規模的建材供應商。

浙江不少企業感到用地難、招工難、用電成本增加,在本地的盈利能力顯著下降,而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更顯突出,特別是電力資源,每度電的價格比沿海低2毛錢,同時勞動力資源豐富。向外投資,逐漸成為企業的共識。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紹興市紹興縣民營資本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已達到120個,遍及中西部18個省區市。其中與本地産業相關聯的工業投資有70項,計劃投資額達200多億元。這些項目大部分是本地發展受到較大資源制約並且在短期內無法一下子開工的企業。

浙江省還鼓勵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從2000年在泰國建立第一個海外工廠到目前,浙江華立集團已初步形成從國外獲取高端技術、在中國實現産業化、面向中國及全球市場的資源配置方式,傳統核心産品電能表的各項綜合經濟指標已連續11年名列國內同行首位。浙江萬向集團成功收購美國上市公司“UAI”,使萬向集團進一步得到先進技術的支撐。萬向集團先後在海外收購8家公司,2004年萬向集團出口超過了6億美元。

“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已經成為浙江省的發展戰略。“倒逼機制”使浙江省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落實科學發展觀”採訪團記者 朱國賢、張雲龍)

新華網2005年3月21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