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東部風正帆揚又起航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3 月21 日 |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為了全面反映全國各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進展、新成效,在全國形成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良好輿論環境,12家中央新聞單位開展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型系列主題採訪報道活動。本報12名記者兵分六路,陸續奔赴祖國的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深入城市、鄉村,到社區去,到企業去,到工人、農民中去,報道各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和新鮮經驗,展現科學發展觀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從今天起,本報開闢“落實科學發展觀·東部新跨越”專欄,陸續刊登本報赴東部記者組發回的稿件,反映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奮勇爭先,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探索、新實踐。

 

春回大地,萬物競新。曾經在改革開放中勇於探索、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東部地區,如今又抓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機遇,奮勇爭先。

他們在審視:經濟運作中還有哪些不健康因素?産業升級的突破口在哪?如何為長遠發展積蓄後勁?

他們在行動:轉變觀念,不再只盯著速度,更要追求效益和品質;調整結構,讓輕的重起來、冷的熱起來。

東部,正站在新的起點上。

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宏觀調控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契機

在東部各省採訪,我們感受最深的,是東部人對發展之路的反思。

缺電———東部成了“重災區”,“停二供五”、“停三供四”困擾著大批企業;

缺地———不少城市建設用地按當前速度,不到10年就能用完,土地緊張已成普遍現象;

缺水———儘管多數省份河流眾多,但地下水位連續下降,結構性缺水悄悄涌現。

“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增長道路已走到盡頭,東部要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東部人在反思,也在收穫新的思想。

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對待宏觀調控,東部各省沒有消極抱怨,而是樹立機遇意識———將宏觀調控轉化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借勢而上。

北京全面清理開發區,各類開發區的數量由470個減少到28個;山東大力整頓土地市場,廢止和修改相關法規政策489個;河北扶優汰劣,壓縮煉鐵能力280萬噸。

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張德寬説:“東部的發展仍然需要大量資金、需要新的項目,但我們不能盲目‘引資’,而是要冷靜‘選資’。”

從“引”到“選”,一字之差,折射出東部地區發展經濟的新理念。

2004年,山東清理了多個小鋼廠、小水泥項目。該降溫的降溫,該升溫的還要升溫。資訊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這三大高新技術産業,成為山東經濟的新亮點。

“高水準是財富,低水準是包袱”。天津堅持,新一輪的“嫁改調”不僅為了引進外資、搞活企業,還要通過嫁接一個項目,形成一類拳頭産品,帶動一個行業優化升級。過去幾年,天津共吸引外資約70億美元用來改造800多個老企業,天津汽車集團、中環集團等一批高科技企業脫穎而出。

在不折不扣執行宏觀調控決策的同時,東部也把緩解眼前難題和破解深層矛盾結合起來,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零耗地技改”是東部企業的新創造。浙江虹絹集團去年要搞技改,卻面臨沒土地的難題。怎麼辦?虹絹果斷淘汰了原有的214台織機,騰出廠房安置新引進的54台數位織機。54台數位織機的産量相當於3000台老織機的産量,虹絹沒用一分新土地,完成了一個上億元新項目的投資。

資源、能源緊缺是東部的現實難題。面對這樣的難題,與其叫苦、等待,倒不如換一種思路,在集約化上做文章,為未來的發展積蓄能量。聰明的東部人,就是這樣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實現著增長方式的轉變。

自主創新、打造品牌,東部叫響一個目標:爭創先進製造業基地

嵊州領帶、義烏玩具、慈溪燈具……浙江的産業集群,讓許多省份羨慕不已。但浙江人並不樂觀,“貼牌”二字沉甸甸地壓在他們心上。省政府秘書長馮順橋説:“貼牌使我們的企業積累了資金,提高了技術,有實力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但我們不能滿足於貼牌,而是要自主創新,爭創品牌,向先進製造業基地邁進。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2月底,溫州市的“招商引資大會”,吸引了上千國內外投資者。有人問:“溫州人富得流油,為何還要引外資?”溫州市副市長孟建新回答:“我們要通過引進一批大企業、一批大品牌、一批先進技術,提升産業水準,營造城市新的經濟優勢。”

政府主動向外招商,給企業很大震動。正泰集團副總裁王書成説:“過去我們依靠倣造走出第一步,現在我們産品的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必須提高技術含量,樹立品牌。”正泰今年的計劃是,投入8.7億元用於技改,瞄準世界一流電氣製造企業。

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不僅是浙江的選擇,也是東部各省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共同的追求。

提起青島,人們很容易想到海爾、海信、青啤、雙星……一個城市産生出這麼多國內名牌乃至國際名牌,真讓人嘆服!山東人在以青島為驕傲的同時,也暗下決心,要以青島為龍頭,帶動整個膠東半島,發展成為可與長三角、珠三角相媲美的現代化製造業基地。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朱志明説:“我們既要抓住全球製造業轉移的機遇,又要避免單純從事簡單加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高新化’的原則,構建以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現在,膠東各地市正利用地理優勢,集中向日韓進行招商,造船、汽車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引了進來。山東的目標是:到2010年,半島地區利稅過億元的製造業企業要達到200家以上。

提升製造業水準離不開科技創新。河北省寧晉縣,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縣城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矽生産基地,秘訣就在於“走科技路、吃科技飯”。幾年前,當寧晉縣獲悉河北工業大學有一項技術獲得國家發明獎,立刻抓住機會,促成科技成果轉化,使單晶矽項目在寧晉落戶。此後,寧晉又不斷加大投入,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産品、新工藝。如今,在人造衛星、宇宙飛船上都能找到寧晉單晶矽的身影。

變廢為寶、清潔生産,迴圈經濟成為企業的自覺選擇

經濟增長是不是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東部人響亮地提出:“那種通過高消耗、高污染來換取高增長的方式再不能要了!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天津鹼廠近百年的生産過程中,為天津貢獻了大量財富,也帶來了數座10米多高、佔地幾十畝的鹼渣山。“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環境的改善,鹼渣山非搬掉不可!”天津市一方面督促企業改進工藝減少排放,另一方面投資近4億元治理鹼渣。5年移渣治渣,原有的鹼渣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態公園。環境好了,房地産投資商紛紛前來,一個個嶄新的小區拔地而起。

環境污染往往伴隨著資源、能源的高消耗。“鋼廠無廢物。如果有,那也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這樣一個新思路,使濟南鋼鐵集團走上了一條節能降耗與減污增效有機統一的新路子。記者在這裡看到,煉鐵産生的廢渣經水淬後變成淡黃色的微粒,其中一部分通過燒結重新成為煉鐵的原料,另一部分用來生産水泥、玻璃。生産科主任張自強説:“過去廢渣是就近堆在一起,污染環境,還佔用土地。現在我們再不用發愁廢渣的去處了。”迴圈利用的除了廢渣,還有經凈化可重新使用的污水、能夠回收用來冬季取暖的餘熱以及可在軋鋼加熱中發揮作用的廢氣。二次開發,污染少了,濟鋼的能耗物耗也降低了,真正是一舉多得。

變廢為寶不是一句空話。在東部各省,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環保需要投入,但也能降低成本、帶來新收益。

紹興東盛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徐衛東算了筆賬:上一套污水處理回用設備花了523萬元。設備運轉後,日處理污水並回用4000噸,每月可節約外排費14萬元,並使企業生産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30%以上,降低新用水量。即使考慮到運轉成本,預計也能在三年內收回投入,此後每年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200萬元。“絕對是筆好生意。”徐衛東笑著説。迴圈經濟已成為許多企業的自覺選擇。

東部,正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揚帆遠航!

《人民日報》 2005年03月21日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